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中国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主要是基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国家的内政与外交、国防的目的与手段等基本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霸权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国防政策,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还明确规定,中国武装力量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等。从中可以看出,防御性国防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使然,是中国武装力量使命任务的应有之义。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政治决定军事,政略决定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必须走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国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根本目的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因此需要且必须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而不是其他。
近代以来国家饱受欺凌侵略的深刻反思。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10年间,中国备受西方列强侵略和欺凌。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饱受侵略和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热切期盼繁荣安定的幸福生活,深深懂得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性。中国绝不会把自己曾经受过的战争和灾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也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再侵略我们的国家,欺凌我们的人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善良和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不战而屈人之兵”视为战略指导的最高境界,两国相争时把“伐谋”“伐交”作为上策,“伐兵”和“攻城”当成下策,等等。这种“和合”“止戈”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深处。
始终不渝为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是讲诚信、守信用的。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不仅写在法律中,更落实在行动上。
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日益强大。尽管如此,中国却从没有侵略过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占领过别国一寸领土。与个别邻国发生的为数很少的边境武装冲突,都是在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侵害,和平手段全部用尽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坚决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中国一贯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中国领土陆海兼备,是世界上邻国最多、陆地边界最长、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始终致力于用谈判协商、和平方式解决与一些国家存在的领土纠纷和海洋划界争端,目前已与14个陆地邻国的12个解决了边界问题,与有关国家在海洋划界问题上取得了一些共识,总体上是陆地边界基本稳定,海上争端趋稳向好。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直到现在,仍然以最大耐心,期待着与台湾同胞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中国积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与义务。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把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中国军队积极推进新时代国际军事合作,努力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作贡献。多年来,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资国之一。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近4万人次,13名中国军人牺牲在维和一线。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2012年以来,中国军队组织或参加马航失联航班搜救、菲律宾“海燕”台风救援等多项行动,受到当事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繁荣富强、安全稳定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新时代中国国防将顺应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立足中国国情军情,始终不渝地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全面建设巩固国防和世界一流军队,坚决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为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特聘首席专家、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