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坚定不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新华社评论员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0-10-03 14:04:14

(三)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当前国际社会中领导力和团结一致的匮乏……”在今年7月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一度哽咽。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00万,确诊病例已超过3300万。

残酷的数据触目惊心地告诫世人,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团结抗疫是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任何自私自利、嫁祸他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只会破坏抗疫合作,不仅会对本国和本国人民造成伤害,而且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伤害。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面对疫情,唯有加强团结、同舟共济,才能战而胜之;面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同样需要各国共同参与、通力合作。

“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从“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的中国主张,到加强全球抗疫合作的务实举措,再到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妇女事业发展等领域国际合作的科学谋划,“合作”成为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的关键词。“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的回答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团结合作、互利共赢,与各国携手前行,汇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磅礴之力。

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这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阳光大道。

(四)

乳制品、蜂蜜制品、冰激凌……日前,一批新西兰特色的商品装船出发,运往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老朋友”如约而至,“新朋友”纷至沓来,第三届进博会再现“一位难求”盛况。在中国大地上,类似这样的火热场面越来越多,这是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前景投出的信任票,也让各国看到了新希望和新机遇。

如何克服疫情严重冲击、促进经济复苏?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在今年联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直面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的难点,提出有效破解之策——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使发展既平衡又充分。

这样的中国方案,源于对时代大势的科学把握。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

这样的中国方案,植根于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成功实践。从推动“一带一路”合作逆势前行,到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扩容,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提质升级……面向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海一般宽广的胸怀,是广纳百川;海一般深邃的智慧,是互利共赢;海一般高远的境界,是计利天下。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搏击风浪,让发展航船驶向更加辽阔的海域……

(五)

2015年,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总体路径。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疫情带来的4点重要启示,厘清人类面对什么样的世界,强调以自我革命的勇气采取行动,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懈努力。

历史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重要理念的远见卓识。在抗疫斗争中,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展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正如美国知名学者罗伯特·库恩所说,在全球抗疫的当下,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急需的新思维方式,传递了巨大希望”。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曾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畅想为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人类遇到了什么问题,就用其中一个工具来解决它。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破解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根本之道,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平发展,共建美好家园。

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在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伟大事业的历史征程中,唯有团结协作、勇毅笃行,才能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风雨兼程,何惧艰难险阻,只因志在远方;人间正道,历经千折百回,必将愈加宽广!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