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建设系列谈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颜旭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3-01-04 06:42:59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新时代文化建设系列谈之四

■颜 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论断,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全局,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迈进这一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根本遵循。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在长期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了文化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满目疮痍、文化凋敝的社会状况,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各种旧文化的侵蚀,我们党确定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获得了有力的文化支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文化实践,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动力支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同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国家精神之争愈加激烈;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多样,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时有出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必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邓小平同志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习主席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推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为了人民,要求我们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文化发展依靠人民,要求我们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创造机会、提供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及时总结推广人民群众中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让人民的文化创造潜能得到充分表现,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极大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广泛认同。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我们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加快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习主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继承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只有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彰显民族性并体现时代性。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自信。但也要看到,还有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基本的认同,不仅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还鼓吹文化虚无主义。如果放任这种论调发散,就会使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时,我们还要着眼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现代的方式、更加娴熟的技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更好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代图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以及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突出社会效益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这条道路又是一条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手强,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度提高。但也要看到,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