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夕军:五洲为家男儿志,四度维和蓝盔情

来源:海峡之声网 作者:鞠先鹤 杨涛 任婧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08-20 17:01:42

感恩家人,致敬维和岁月

“这是联苏团的维和勋章,这是后来达尔富尔当战区副司令发的,这是今年,也是最后一次,马里维和。这是我离开马里之前,勤务配送局局长送的纪念品,代表的是warrior(战神)。”

博古架上的维和勋章和纪念品,记录着杨夕军参加维和及外事活动的岁月

向记者一行介绍家中博古架上的维和勋章和纪念品

听完杨夕军的维和故事,意犹未尽的记者一行来到杨夕军研究员家中。一进门,大家就被方厅中博古架上满满的维和勋章和参加外事活动的纪念品所吸引,杨夕军耐心的和记者们聊着那些满载着他维和记忆的宝贝们。

“前几次我还有写日记,后来太忙没时间,我就把工作记录本带回来。”杨夕军说,“那是我的财富。哪天空闲了,翻一翻。里边有很多内容,有的虽然简单的几笔,我一看就知道当时是什么场景,在做什么事情。”

每次从维和任务区返回国内,杨夕军都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既源于战乱与和平两种环境的反差,更多的源于对维和任务区战友们的近况多了一分牵挂。

其实,在得知有媒体想要采访自己时,杨夕军曾一度犹豫。四度维和经历,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也有他不想再揭开的曾经。

“好多东西盖住了,就不想再揭开,哪怕看到一些高兴的东西,你自然就会想到一些不高兴的东西,或者想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可是你真正一个人时……”说到这儿,杨夕军欲言又止。

2007年11月,杨夕军刚从苏丹任务区执行完维和任务,父母双双生病住院。然而就在医院陪护20多天后,杨夕军接到上级任务,不得不又再次奔赴达尔富尔。

“他喜欢干他想干的事儿,我就全力以赴支持呗。”杨夕军的爱人和记者说。从小部队大院儿长大的爱人,很理解丈夫的工作。自从18年前,丈夫第一次出国执行维和任务,平常很少看国际新闻的她,养成了看国际新闻的习惯,独自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事务。说的最多的,就是让杨夕军注意安全。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杨夕军总是报喜不报忧。

杨夕军研究员全家福

让杨夕军感到遗憾的,还有未能亲眼见证女儿成长的关键时刻。

女儿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这几个关键节点,杨夕军刚好都在外执行维和任务。他说,在外面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家里孩子取得好成绩。

看到女儿春节写的对联,感到欣慰

“兴邦当立鲲鹏志,报国应效犬马劳。”结束马里维和任务回到家中时,杨夕军被家门上的这幅对联深深打动。平时不擅表达的女儿,用毛笔写出这幅对联,表达对父亲的维和情怀的理解。杨夕军时常将自己在维和任务区看到的当地儿童境遇的场景和女儿分享,“对她还是有触动的,说明姑娘长大了、用心了。”

杨夕军告诉记者,他自己也有一首诗,记录维和感悟:

五洲为家男儿志,四度维和蓝盔情。

摩苏达马青春祭,仗剑天涯任我行。

摩苏达马分别是杨夕军参加的四个维和任务区:摩洛哥、苏丹、达尔富尔和马里。

联合国维和身份证

说到这里,杨夕军的目光投向博古架上挂着的已经泛黄的、印有UN字样的身份证和驾驶证,旁边摆放的是他第一次参加维和任务时佩戴的联合国贝雷帽,时隔18年。这些旧物像一个电影放映机,启动记忆按钮,便可重温那段维和峥嵘岁月。

维和勋章

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头戴蓝盔

落日余晖下的联合国维和营地观察哨

此时,杨夕军拍拍蓝色印有联合国标志的贝雷帽上的浮尘,将其再一次戴在头上。帽徽对准左眉,右手压了压帽子的右端,双手微调了下帽檐。随后,“啪”,一个标准的军礼,致敬曾经的维和岁月……(鞠先鹤、杨涛、任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