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夕军:五洲为家男儿志,四度维和蓝盔情

来源:海峡之声网 作者:鞠先鹤 杨涛 任婧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08-20 17:01:42

自然环境恶劣,随时可能“触雷”

“在西撒哈拉维和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危险是地雷,现在叫未爆炸物。第二就是车祸。”杨夕军如是说。

杨夕军研究员同观察员队友在撒哈拉沙漠巡逻途中小憩

2000年,杨夕军经过国内选拔和考核,成功入选赴西撒哈拉任务区担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

军事观察员是不携带武器装备的维和人员,主要深入到冲突、交火一线,执行观察、巡逻、监督停火等并形成相应的书面报告,有时还要协助联合国文职机构安置难民、遣散武装等。

在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缴获摩洛哥官方武器装备前留影

刚踏入西撒哈拉的土地,常年生活在温带气候条件下的杨夕军,被透过沙漠袭来的阵阵热浪所包裹。由于经历多年战乱和冲突,西撒哈拉任务区雷区多,分布广。而且,地雷还可能随着沙尘暴和沙丘移动,给执行巡逻任务的军事观察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雪球行动”途中

一天,杨夕军和同组的队友执行联合国油运卡车的押运任务。

两辆刷着白漆、车前盖印有“UN”字样的巡逻车,四名军事观察员,随后是联合国的油运卡车车队,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中前行。

突然,在车队原路返回的途中,发现了未爆炸物。

“这就是经过风沙以后,它(未爆炸物)漂移过来的。”杨夕军回忆道,“在西撒任务区,没有车辙,是不能执行任务的,否则随时都可能触雷。如果巡逻途中原来的车辙没了,原路返回。”

车队立即停止前行,通过电台呼叫,申请当地政府军的爆炸物处理小分队清理之后,才得以安全返回。

接任北战区萨马拉巡逻队队长

拉加长途巡逻

此外,西撒哈拉风沙大,戈壁滩随处可见,维和官兵们把这种路况称为“搓板路”。

茫茫沙丘,风吹过后,沙子飘散,留下的是类似于装甲车履带式的路面。如果车速低于50迈,人的五脏六腑都可能被颠出来;高出60迈以后,轮胎压在路面的最高处条纹过去,车子虽然平稳了,但车辆非常难驾驭,很容易发生侧翻、漂移。

“联合国维和车辆发生多起事故,就是因为这个搓板路的路况。”杨夕军说,“西撒的地表温度高达70℃,很容易爆胎。所以我们出门带的两个备胎,经常进行车辆经查。”

和观察员队友乘直升机执行巡逻任务

第二次担任军事观察员,在联合国营地前留影

从第一次执行维和任务那一刻起,杨夕军仿佛就和“维和”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11月,因为有执行维和任务的经验,加之外语水平高、综合素质好,杨夕军再次被入选赴南苏丹任务区担任军事观察员。

检查南苏丹军队营地

代理联苏团二战区瓦屋军事观察员队队长

处于热带丛林地带的南苏丹任务区,碰上雨季,到处是水洼,巡逻车根本跑不起来。“在这种路上开车,我们英语叫它‘road massage’,意思是‘开车按摩’,颠得你很难受。”杨夕军说,“长达30年的战乱,冲突方在南苏丹埋下的地雷不计其数,巡逻车只能按照车辙行进,指不定什么时候洪水就冲出一颗雷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