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78集团军某旅组建维和待命警卫连,并高标准通过联合国维和评估小组验收。该旅经历改革转隶不到半年,就接到了组建维和待命警卫连的任务,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军官报名人数就达到上级要求的3倍。经过近一年的淬火磨练,百余名蓝盔勇士淬火成钢,做好了随时出国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准备。
——编 者
走出国门用脚步丈量忠诚
“维和任务区马里,平均气温超过40℃,最高气温超过50℃,疟疾、黄热病等传染性疾病肆虐……”
“参加国际维和行动以来,13名中国军人牺牲在维和一线。这13名烈士,或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或在空袭中遇难,或在任务区染病去世……”
走进该旅纪念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图片展厅,看着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幅中国军人维和分队在战乱危机中救援的场景,让旅长韩向春的思绪一下子拨回到1年前。
当时,这个旅接到组建维和待命警卫连的命令后,随即展开征集选拔维和待命人员工作。起初,有人担忧,这次征集会应者寥寥,毕竟执行维和任务要经受生死的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如今90后的官兵成长在和平环境,大多生活安逸,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尽管该旅对选拔维和人员的职级、军龄、家庭状况等设置了较严苛的条件,但选拔公示刚出炉,官兵报名十分踊跃。
对于这些青年官兵,出国维和到底意味着什么?记者在采访中渐渐明了。
维和意味着用金钱换不来的荣耀。军人尚武,却永远追求和平,和平就是对军人最高的褒奖。来自山东淄博的中士顾俊驰,入伍后刻苦训练,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当他把申请参加维和任务的消息自豪地告诉朋友时,却被浇了一盆冷水:“你冒着生命危险挣回那点津贴,值吗?”小顾当即反驳:“军人的价值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参与维和是神圣的使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维和意味着面对使命任务迎难而上的坚决。虽然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人力资源科干事时明建在填写维和申请表时满怀愧疚。部队千里移防,怀孕的妻子为了支持他,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跟着一起来到新驻地。如今,孩子刚刚降生,妻子还在坐月子。而时明建对全旅干部和士兵情况了解得透彻,外语基础好,能力素质突出,是政治工作部参加维和的不二人选。“军人二字就意味着牺牲奉献,面对使命任务只有迎难而上的坚决,不能有丝毫退缩。”在征得家人同意之后,他拿起了略显沉重的笔,一笔一划郑重填写了维和申请表。
维和意味着经历风雨看见彩虹的蜕变成长。艰苦环境是“炼钢炉”,经历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对于剪短长发、携笔从戎的大学生女兵张丽丽而言,到最艰苦的地方磨砺一直是她的梦想。张丽丽告诉记者,去年入伍以来,在荧屏上看到《维和步兵营》《红海行动》等影视作品中的执行海外任务人员让她深感钦佩,心生向往。当然,报名并不是一时冲动,她说:“现实肯定没有影视作品那么理想化,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让人成长,经历风雨才能看见美丽的彩虹。”
没有专门做动员,面对维和任务,该旅官兵为何能踊跃参加?旅领导说,旅里平时注重多措并举夯实官兵忠诚基因、血性密码。他们充分利用厚重的红色资源加强教育,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倪祥明、解放天津冒死第一个登上城头的杨印山等一大批英模成为官兵心中的英雄。维和英雄申亮亮牺牲后,该旅从媒体上广泛搜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活动,弘扬牺牲奉献精神。
战场胜负是评判合格的标准
“一号靶,5发5中,50环;二号靶,48环……”维和待命警卫连组织第一次实弹射击考核,捷报频传,正当官兵沉浸在喜悦之中,担任警卫连连长的该旅副旅长姜兆生却中断训练,要求佩戴防风眼镜进行射击。原因是“海外维和任务区常年伴有风沙,人员执行任务必须佩戴防风眼镜。”
结果,由于刚佩戴防风眼镜,不适应光线,接连有数名官兵发挥失常。素有“神枪手”之称的维和待命警卫连上士张伟告诉记者,戴上防风眼镜后,瞄准靶标时可见度明显下降。副旅长姜兆生认为,只有在国内充分考虑可能的情况,扎实开展训练,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困难的挑战。
清除和平积弊才能跨越从训练场到战场的距离,面对生与死的任务考验,只有把武艺练到极致,才能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底气。该旅着眼实战实用,狠抓维和技能训练,对照陆军《维和警卫分队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区分专业技能训练、战场救护技能训练、处突行动流程训练,提升维和作战和保障能力。
这两年,该旅列装了一大批新装备。谈到新式救护装备,全科医师郭庆刚忍不住点赞:“新式单兵急救包内含包扎绷带、通气管、急救止血绷带、急救药、剪刀。融合战场止血、包扎、保障呼吸、急救等多项功能,更加贴合战场救护需求。”
起初,卫生救护课目因为不符合战场实际情况被叫停。“新一代战场救护器材已经配发,情况处置还沿用老方法,无异于刻舟求剑。”从院校请来的战场救护专家看了维和战伤救护演练后,现地组织大讨论。
“战场上伤员受伤后首先应迅速就地隐蔽,然后再考虑向后方转移;下车后应注意观察敌情,不能直接向伤员靠近;原先训练用的急救包、救护器材已经淘汰,不适用于战场救护。”
随着讨论逐渐深入,警卫连成立医疗专家组,配发新式单兵急救包,一些与实战化训练不相符的做法逐渐得到纠正。
维和装备变化,性能更加优越,能力素质也需同步提升。警卫一排战士尹杰同时兼任修理工、驾驶员两种专业,护送行进时,3分钟内就完成了轮胎更换,多次打破自己创下的纪录。警卫2排战士朱之玺,作为救护车驾驶员,苦练驾驶技能,在上级考评时,提前发现车辆故障并独自排除,确保考核验收顺利进行。
近年来,维和装备从单一的运输车到轮式步战车、运输机,训练项目从工程建设到车辆驾驶、野战生存、外语、特种装备使用及维护;任务从工程抢修到遂行警戒、医疗、保障多样化任务。维和官兵也实现了个人能力素质的新跨越,实战化水平又上新台阶。
军人心中时刻装着世界地图
“We are Chinese soldiers……”采访中,记者走进该旅维和待命警卫连外语教学课堂,看到一名中尉军官正在给大家授课,场下人员聚精会神地听讲,学习氛围格外浓厚。维和待命警卫连排长郝建雄告诉记者,授课的中尉叫张伟,英语非常棒,是此次维和警卫连的翻译官,由于表达能力好,去年他还被挑选到军事博物馆担任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讲解员。
然而,张伟刚到部队时也曾有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原来,该旅的一个营区地处偏僻,背靠大山,出门是一大片农田。张伟刚被分配到这里时,发现自己从小就喜欢的英语只能对营门前的水稻讲,一时间惆怅、苦闷萦绕心头。当得知所组建的维和待命警卫连英语翻译官匮乏,他立即报名申请,加入不久后,他凭借出色的英语能力崭露头角,变得更加自信,还成为一名英语教员。
张伟说道:“中国军队在走向世界一流军队的道路上,必然越来越开放,为每名军人提供的舞台越来越广阔。在这个舞台上,只要脚踏实地,必然能收获不一样的星空。”
中国军人走向世界迎来的不仅是绽放自我的机遇,更多的是迎难而上的挑战。
该旅副旅长姜兆生,从战士成长到旅领导,他的军事素质一直都叫得响、过得硬。然而,这次维和却碰到了“拦路虎”——英语。这让他压力山大,于是白天完成本职工作,晚上加班学习英语,常常一个人站在汇报大厅内用英语朗读汇报材料,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半个月不到,他的头发都熬白了两圈。
天道酬勤,一段时间后他的英语水平大幅提升,他说:“军人心中应该装着一幅世界地图,外语关只是参加维和要过的其中一关,要想带领连队在国外顺利完成任务,必须要拿出更高的标准,付出更多的努力。”
无独有偶。拥有“特级驾驶证”的维和待命警卫连保障排四级军士长郜箭奎,曾在装甲车驾驶比武场上多次摘金夺银,是该旅装甲车驾驶员中的“大拿”。但当他看到国外军人操控装甲车进行极限驾驶的训练视频后,产生了本领恐慌。他告诉记者:“我的驾驶技能水平在旅里算是拔尖,但距实战要求还是有欠缺。”
补齐短板再冲锋。一次,在行驶途中,他被一段双直角限制路难住了,捣鼓半天没能通过。于是,他带领技术骨干,反复推演、测量距离……经过不断摸索,终于攻克难关,还归纳一套昼夜间通过限制路段驾驶操作“六步法”,极大提高了驾驶速度。
负责带队的姜兆生说:“头顶蓝盔,是军旅人生一次别样的诗与远方。备战联合国维和任务,是对参与官兵的一次全方位考验,官兵在改革大潮中塑造的军人好样子彰显了大国军人风范,在这次考核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