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寻根行丨记者追寻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汶川地震空降兵十五勇士壮举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建文 李岩 熊思琦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13 08:04:49

记者追寻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汶川地震空降兵十五勇士壮举——

从“攀索飞夺”到“纵身飞降”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李 岩 熊思琦

四川省泸定县人武部组织民兵重走长征路。图为队伍行进在泸定桥上。张 政摄

泸定,茂县——

川西群山中遥相呼应的两座小城,虽被重峦叠嶂阻隔,在精神时空却仿佛近在咫尺。

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泸定桥13根寒光凛凛的铁索上,22名红军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冲锋,用血肉之躯铺就红军北上的道路。

2008年“5·12”汶川地震,茂县上空,15名空降兵勇士从近5000米高空,纵身跃向震中“孤岛”,用“盲跳”打开救援通道。

今日两地,早已分别褪去战争硝烟和地震创伤,但昔日“攀索飞夺”“纵身飞降”的英雄身影,早就化作信仰的坐标、忠诚的丰碑。

忠诚不能只挂在嘴上,要用不折不扣的行动践行——

“听党话、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

“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接到命令,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到达灾区、抢救生命!”

空降兵军的一间会议室内,坐在记者面前的于亚宾、李玉山、殷远,目光炯炯。他们,正是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空降兵15勇士中的3位。

于亚宾回忆,出发前,担任空降兵引导队队长的他只和妻子说了一句“单位有任务,要出去一段时间”,便匆匆告别。

就在那天跳伞前,15勇士之一的战士任涛,接到妻子从什邡打来的电话:“奶奶在地震中遇难了……”

“背上了伞包就不问为什么,不想其他任何事,完成任务第一位。”李玉山平静地对记者说。当时,空降兵部队闻令而动、听令而行,有人退掉返乡休假的车票,有人吻别新婚的妻子,还有人放下刚刚出生的孩子……

听党指挥,一脉相承。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记者看到这样一封电报,军委命令红四团于29日夺取泸定桥。而这封电报发出的时间,是28日凌晨。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120公里!记者打开手机导航软件搜索显示,即使现在的路况,也需不间断步行22个小时。90年前,红军面对的,不仅是崎岖山路和瓢泼大雨,更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但红军给出的答案是——24小时!

“当时,红四团官兵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一位参加过飞夺泸定桥战斗的老红军曾回忆说,他们不吃饭、不睡觉,一边急行军,一边还和敌人打了两仗,最终在规定时间赶到目的地。

“这是世界军事史上轻装步兵的奇迹!”讲解员张婷介绍,“飞夺泸定桥的‘飞’字,即源于这次急行军。”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选择;迥异的战场,共同的担当。从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到汶川抗震救灾的空降兵15勇士,再到今天守卫祖国疆土的万千将士,忠诚的基因一脉相承。

“忠诚绝不能选择性执行,绝不是顺意时热血践行、失意时随意背弃。真正的忠诚,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豪言壮语,而是面对命令时的毫不犹豫。”已提干成为军官的李玉山对记者说。

漫漫人生路,何处没有“泸定桥”?对军人的考验,也不仅仅在战场。

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时代大考中,“飞夺泸定桥红二连”所在旅干部马亚飞,刚办完家属随军手续结束两地分居生活,就奉命随部队奔赴新战区、新驻地。当时,像他这样面临现实困难的官兵还有很多,但一声令下,他们毫无怨言就出发!

“军令如山,组织让去哪就去哪!”“飞夺泸定桥红二连”所在旅领导说,当内心发生冲突时,想想22勇士飞夺泸定桥,想想15勇士飞降汶川震中,我们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是一道不容犹豫的选择题!绝不能口号喊得震天响,党的决策部署却执行不好、落实不了。

忠诚需要信仰浇筑,更需要能力支撑——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当记者踏上泸定桥时,才真正读懂这“寒”字的惊心动魄。

记者扶着摇晃的铁索护栏缓步前行,身旁的游客惊呼:“天啊,好恐怖!”真不敢想象,如今踩着稳固的木板都步步惊心,当年在13根铁索上拼死冲锋,22位勇士究竟怀着怎样的勇气和信念?!

“长征路上,炊事员一起床,不问今天锅里有没有米煮,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心中没有信仰这根定海神针,就难以走对脚下的路。”同行的泸定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张政说。

凭栏而立,桥下大渡河水流湍急,记者耳畔仿佛响起当年蒋介石扬言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狂妄叫嚣。聂荣臻同志曾在回忆录中设问:“如果我们不能夺取泸定桥,我军将是个什么处境?”

“把路走对,靠忠诚;把路走通,靠本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研究员夏芸介绍,当年在红军的战斗序列中,红四团始终是开路先锋,无论任务多么急难险重,总是冲锋在前。

在飞夺泸定桥这一关乎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中,红四团挑选二连连长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队长,再从各连抽调骨干,组成22人突击队。这些勇士皆是能力拔尖、屡立战功的战斗模范。

22勇士之一的刘金山,战前主动找团领导请战:“近战杀敌是我的强项,夺取泸定桥后在小街近战,最能发挥我的长处,请团首长让我参加突击队!”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这份赤胆忠诚和实力担当,在空降兵15勇士身上依然熠熠生辉。

汶川地震发生后,指挥部临时决定调整空降方法,而当时仅有少数人掌握这种空降技术。于亚宾说,那不仅是生死关头的勇气比拼,更是专业能力的铁血检验。

空降兵15勇士之一的殷远,时任空降兵特种作战团跳伞教官。被问起当年有多大把握时,殷远告诉记者:“我跳了无数次伞,这是我的专业,我有信心有能力完成任务!”和殷远一样,其他勇士也个个身体素质过硬、专业能力拔尖。

如今的殷远,已经是一名一级军士长,担任空降兵某部空投技师。“现在空降兵装备体系得到极大发展,新质新域战斗力不断提升。”殷远感叹道,当年的“生死一跳”如今已成为寻常训练课目,新一代空降兵更有能力完成下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进入新时代,习主席向全军发出振聋发聩的“三个能不能”的胜战之问,部队实战化演训如火如荼。记者采访中得知,2018年1月3日,习主席就是在“飞夺泸定桥红二连”所在的集团军部队向全军发布训令。

旭日初升,大地流金。记者采访期间,“飞夺泸定桥红二连”所在旅正马不停蹄转战多地,磨砺实战能力。

今年5月29日,适逢飞夺泸定桥胜利90周年纪念日,部队在野战训练场开展“新时代22勇士”评选活动,激励官兵在实战实训中锻炼过硬本领。

忠诚要经得起生死考验,也要经得起名缰利锁的考验——

“忠诚不是一时一处,而是一生一世”

中国古羌城,茂县坪头村。

站在村头最高处俯瞰,但见青山环抱,脚下的岷江似一条飘逸的绸带,崭新的民居鳞次栉比。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学继遥指一地,告诉记者:“那里就是15勇士跳伞降落的地方。你看,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岷江滚滚,当时跳伞前他们一定做好了不能生还的准备……”

2008年5月14日,运输机搭载着伞兵飞向震中。11时47分,飞临茂县上空。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一线指挥员李振波率先跃出机舱。紧接着,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在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情况下跃入云海。

最后一个跳出机舱的殷远永远记住了那一刻: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周高耸入云的雪山“让你像是跳进了一口井里”……

地面比空中更危险。挺进汶川途中,余震不断,头顶不时有山石落下,打在15勇士的头盔上,砰砰作响。

在茂县牟托村的陈列室内,记者看到一张照片,上面是2顶头盔。

“这是那年空降兵勇士留下的!”村支书杨忠富介绍说,“当时他们途经我们村时,看到山谷两边不时有碎石滑落,便给我们留下了5顶头盔。”

“那5顶头盔都是干部和党员的。”于亚宾回忆道,“当时,大家都主动请缨把自己的头盔留下,我们决定优先留下干部和党员的头盔。”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矗立着22根象征勇士的石柱,但仅有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5人刻有姓名。至于其他勇士,有的在后续战斗中壮烈牺牲,有的则在硝烟散尽后,默默回归平凡生活。

22勇士之一的刘金山,在其后的一场战斗中与敌人肉搏,连杀3名鬼子,自己的腹部被刺穿,是白求恩医生主刀为他做的手术。

刘金山的小女儿刘苏芳回忆道:当年评定军衔时,父亲主动申请降级。大姐在吴江农村插队,自己本来可以当兵,父亲却让自己在一家工厂做临时工;弟弟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始终是一名普通司机……

采访中,“活着的烈士”柴云振的事迹令记者心生敬仰。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歼敌百余人,全身24处受伤,荣立特等功。因负重伤回国住院,柴云振与部队失去联系,一些战友以为他牺牲了。战后,他回乡务农,隐功埋名33年。后来,空降兵部队登报寻找柴云振,他的事迹才被人们熟知。

“柴云振老前辈给我们做出了永远的榜样。”于亚宾告诉记者,在抗震救灾结束后的评功评奖中,任涛因超龄不符合提干要求。正当于亚宾准备找他谈心时,任涛却率先表态:“提不提干,制度有规定。工作表现,您就看我的!”

退伍后,任涛跑起长途运输。年复一年,他主动帮助受困司机、护送迷途旅人、救援事故车辆,成为享誉地方的红旗驾驶员。他在电话中对记者说,虽然已经不穿军装了,却总感觉自己还是一名军人。

郭龙帅返乡成为一名交通运输局职工,干着修路的工作;雷志胜转业到家乡街道,每天忙于繁杂的基层事务;刘志保扎根安徽基层社区,防汛抗洪冲锋在前;刘文辉转业成为特警,抗疫模范带头……

“忠诚不是一时一处,而是一生一世。”2020年9月17日,空降兵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身份各异的空降兵15勇士重聚现场,齐声发出铿锵誓言:“若有战,召必回!”

(采访得到唐伦强、蔡飞、范南南、李嘉浩、金鹏、卢家辉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非凡奇迹来自平凡锤炼

22勇士飞夺泸定桥,15勇士飞降茂县。从“攀索飞夺”到“纵身飞降”,这两幕穿越时空的惊天壮举,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坚定的信仰、不变的忠诚。

忠诚,是军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更是手中披荆斩棘的利剑。一路走来,人民军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续写着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忠诚篇章。

战时的勇士,来自平时的历练;非凡的奇迹,来自平凡的锤炼。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更需要赤胆忠心、义无反顾。让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弘扬优良传统,自觉淬火加钢,用崭新的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

请扫描二维码  浏览更多内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