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无名,铸舰威名——解读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的“战位观”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钱晓虎 王通化 李倩 贺逸舒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19 06:13:01

以我无名,铸舰威名

——解读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的“战位观”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王通化  李  倩  贺逸舒

歼-15着舰后,该中队官兵冒雨进行阻拦索复位检查。李  刚摄

还记得风靡全国的“航母style”吗?

宽阔的航母甲板上,身着黄色马甲的起飞助理下蹲屈身,凌空一指,歼-15舰载机随即滑跃起飞、冲向海天……

下达起飞指令的这个动作,再配合“走你”这句对白,如一股旋风,迅速席卷网络世界,吸引万千网友竞相模仿。社交平台上,各种版本的“航母style”层出不穷,网友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航母事业的热爱与敬意。

当我们沉浸在“飞鲨”冲天带来的震撼时,当我们一次次模仿帅气的“航母style”时,可曾留意过一个细节:发出这一指令的起飞助理们,留给我们的始终是背影!

他们,用沉默的背影和无名的坚守,成就了大国重器的赫赫威名。

对于走过90多年征程的人民军队而言,舰载机起飞助理是前所未有的战位,“航母style”是前所未有的姿态。正是这些全新的战位、全新的队伍,实现了中国航母编队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的成长跨越。

盛夏时节,记者走近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解读他们的“战位观”。

视角之一:战位与C位

“距离C位越近,越要有匹配C位的本领”

大洋浩渺,风高浪急。

从航母甲板上冲向蓝天的一刹那,“飞鲨”便成为所有人视觉的C位。或许是一种巧合,在山东舰,舰载机的起飞位都以字母“C”命名。

C位的含义,远不止视觉上的焦点。在起降保障中队放飞小组官兵看来,这个点,不仅是舰载机起飞的起点,更是刻在大脑里的关键坐标——

他们的所有战位都是围绕这个坐标来设置,他们的每一次跑位、每一步动作、每一个手势,都是为了保障战机从这里安全起飞。可以说,虽然他们不在C位,却是离C位最近的人。

起飞助理李灿的战位,距离起飞位不足5米。从接手战机的那一刻起,到战机滑跃起飞离开甲板,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要和战友密切协同,确保起飞手势顺利发出,战机安全腾空。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也是对能力水平的严峻考验。”对此,00后李灿有着清醒的认知。短时间内完成数十个流程步骤,还要同步关注战机状态和周边环境,难度可想而知,压力不言而喻。

“距离C位越近,越要有匹配C位的本领。”当年,为早日登上梦想的甲板,他一头扎进舱室学装备原理、练操作技能。一本本手册被他翻得卷了边,一本本笔记摞成了山……半年后,他取得舱内所有岗位操作资质,终于获得迈向起飞助理岗位的入场券。

然而,真正的挑战刚刚开始。作为起飞助理,必须熟练掌握20多个手势动作。这些动作如同横亘在李灿面前的一座大山。起初,他的手势既僵硬又不标准。等他把手势练熟了,新问题又接踵而来——痼癖动作太多!

可是,“删除”已经形成的肌肉记忆谈何容易!凭着与生俱来的坚韧和坚持,李灿与自己的旧习惯进行着一场场无声的较量。舱室内的装备反光面,甚至成了他练习动作的镜子。

“只有苦练,没有捷径。”通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练习,李灿凭借“快、准、稳”的岗位能力素质,光荣地成长为该岗位合格职手。

然而,登上甲板的荣誉背后,是时刻相伴、如影随形的风险。

二级上士于皞盛的战位离C位不远。当起飞助理发出“走你”手势后,他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释放阻挡战机后轮的止动轮挡,让战机瞬时获得最大推力。

这是“飞鲨”冲向海天前,放飞小组要完成的最后一步。为做好这个关键动作,于皞盛付出很多心血。现在,即便已安全保障舰载机放飞数千架次,他仍有本领恐慌。问及原因,一次误触按钮的经历令他至今心有余悸。

虽然最终有惊无险,但那次经历,深深刻印在于皞盛和战友心里,时刻提醒他们保持警醒、练就过硬本领。

“在C位旁边,更要不断审视和提高自己的本领,这样才能真正匹配这个战位。”于皞盛这句话,记者深以为然。C位吸引着他们,也在塑造着他们!坚守在C位旁,他们不知不觉被磨砺成一把越来越锋利的剑,虽不耀眼,但同样散发光芒。

视角之二:使命与待命

“时刻准备着,成为航母战斗力链条的强固一环”

“准备放飞!”波诡云谲的大洋夜空中,外军飞机又一次抵近威慑。

繁忙的山东舰甲板上,放飞小组通过一系列手势引导舰载机完成滑行、加力……一架架“飞鲨”嘶鸣升空、刺破苍穹。

这是山东舰航母编队远海实战化训练的一幕。当天,官兵放飞最后一批战机,突破了山东舰单日出动舰载机架次的设计极限值。

战鹰着舰时,阻拦索形成巨大的“V”字。它像一枚胜利的勋章,深深烙印在官兵脑海里,也愈发加深了中队官兵对“使命”和“担当”的理解——

“事实上,每一架战机的安全起飞和着舰,就是我们对‘使命’二字的郑重承诺。”复盘会上,中队长的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忙碌和拼搏的时候,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那天深夜,中队长的梦里还回荡着战机起降的轰鸣声。第二天,他在笔记本首页上写下一句话:“时刻准备着,成为航母战斗力链条的强固一环。”

知道为何而战,方能全时待战。二级军士长齐正坤每次休假回家,总是带着一个黑色双肩包,里面放上一套作训服和其他个人物品。即便回到家中,他使用个人物品后也会立刻放回包内,好像随时准备出发。妻子多次劝说:“回家了,松松弦吧。”他只是笑笑说:“习惯了……”

一天夜里,电话骤响。还在梦中的齐正坤翻身跃起,一只手连忙接电话,另一只手已经从包里翻出作训服……这个被他当作笑话讲的细节,让记者感到,20多年的军旅生涯,那种随时引弓待发的状态,早已融入齐正坤的血液,成为他的肌肉记忆。

实际上,不只是齐正坤。“全时待战”的状态,让中队官兵养成一些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备战小习惯:曾文辉的装具,永远挂在住舱触手可及的位置;李灿的口袋里,永远有一副上甲板才会用的手套;张忠杰每次出海前,都会根据飞行计划提前多准备一两个易损件……

在中队教导员的笔记本上,标注着一个醒目的时间点。刚刚上任的他,在全舰官兵准备就寝的这个时间点上,目睹了一场“极速战斗”——从广播里的战斗号令响起,到中队官兵全员就位,用时之短再破纪录!

那天,望着官兵脸上没来得及洗掉的泡沫,教导员竟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他忽然明白,“时刻准备着”这5个字,已成为中队官兵的一种本能。

南海仲夏,又一架飞出标志性架次的舰载机凯旋,整个甲板沸腾了。

“舰载机出动效率就是航母战斗力。我们是航母战斗力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必须不负使命、全时待命!”教导员的简短总结,听得官兵热血沸腾。

视角之三:小我与大我

“一道光,成不了彩虹”

清晨,薄雾还没散尽,山东舰甲板上,中队官兵已经忙碌起来。

银色的舰载机旁,穿着黄色或绿色马甲的他们,紧随战机移动,成为甲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虽然岗位重要,但中队官兵从来没有觉得他们是群特殊的人。“一道光,成不了彩虹。我们的光亮,仅仅是甲板‘彩虹’中的一种颜色。”中士马文言语中透露着谦虚和真诚。

就在半小时前,一群身着各色马甲的官兵同样在航母甲板上挥洒汗水。他们负责指挥调度舰载机完成起降、维护、挂弹、加油等作业,与中队官兵一起保障舰载机的安全起飞和着舰。他们合起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彩虹战队”。

“在‘彩虹战队’,通常鲜艳的红色代表着警戒与危险,而‘红马甲’代表着安全管控,他们承担着极具危险性的工作,如挂弹等;‘蓝马甲’就像甲板上的技术‘蓝领’,负责调运与供气保障;‘紫马甲’多为燃油补给员,为舰载机加油充电……”看到记者好奇的眼神,马文耐心介绍。

实际上,刚来甲板工作时,马文对“彩虹战队”也不甚了解,曾经还因过度看重自己的“特殊”受到中队长批评。

“如果把航母甲板比作一个大型足球场,甲板上的‘彩虹战队’都是踢足球的人。经过一次次精准传球,队友把关键的‘临门一脚’机会,推送到我们起降保障兵的脚下。”马文清楚地记得,当时中队长用“踢足球”来打比方,提升了自己对“彩虹战队”的认识。

“当球传到了我们脚下,我们才有进球的风光和荣耀。你觉得真正的荣耀应该属于谁呢?”中队长的反问式提醒,像一颗种子在马文心中扎下根。

“没有孤身的英雄,只有并肩的战友。”马文渐渐明白,真正的荣光,不仅在甲板上的“彩虹”里,更在甲板之下鲜为人知的“深舱”里。

透过厚厚的甲板,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舰体深处更广阔的“深舱”,会发现那里还有一个更大的“彩虹世界”——

在轰鸣的轮机舱,满身大汗的战士守护着巨舰的“心脏”;在静谧的雷达室,布满血丝的双眼扫描着大海的每一次呼吸;在枕戈待旦的损管中心,守护舰船“生命力”的机电官兵时刻准备着……他们很少踏上甲板,更少被镜头捕捉到,但绝不能被忽视。

“当我们接到这关键的‘传球’,唯有全力以赴,踢好这‘临门一脚’,方能不负身后众多战友无声的奔跑与付出。”中队长这个形象的比喻,让官兵深刻领悟到,无论是甲板上色彩鲜明的“彩虹战队”,还是甲板下默默无闻的“深舱向日葵”,都是航母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安全放飞和精准着舰,绝非中队的独奏——航母的荣光,属于全舰每一个战位。

又一个忙碌的清晨,马文再次站上熟悉的战位。

银色的战鹰在他眼前腾空而起。与刚上甲板时不同的是,此刻的他目光更加沉稳专注,肩头的责任愈发清晰。他心中明白,自己这道“光”,只有在整个航母“彩虹”的辉映下,才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视角之四:平凡与非凡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你知道舰载机从一号索到二号索,需要多长时间吗?”

采访中,二级军士长张忠杰忽然反问记者。看着记者迟疑的眼神,他脱口而出:“0.2秒。”

记者一脸惊愕。对常人而言转瞬即逝的刹那,却是张忠杰无数次用心校准过的时间刻度。日复一日,着舰保障经历像在他的身体里埋下一个计时器——这种刻进骨子里的“精准”要求,正是他守护舰载机安全着陆的底气。

张忠杰的时间观念强到严苛:团队里谁到位时间慢了几秒钟,就可能受到他一顿狠狠的“批评”。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在战友眼中,较真是张忠杰一直以来的信条。他要求阻拦索检查员的每个动作都必须像教科书般精准到位,差一丝一毫都不行。技术标准中“正负号”后面的微小偏差值,在他这里“形同虚设”:能精确的数值,为什么允许有偏差?

张忠杰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开战位的人。当甲板的喧嚣归于沉寂,他总会来到阻拦系统的每一个战位,细细巡查每一寸钢索、每一个液压阀、每一处连接点,确认完全没有问题才会放心离开。

“甲板上那几分钟,就是决定生死的关键瞬间。我们必须确保每一次起落都精准无误!”朴素的话语,饱含着张忠杰守护大国重器的“工匠精神”。

当张忠杰和战友在舰艉用精细刻度守护阻拦阵地时,坚守在舰艏位置的起飞助理曾文辉,则在和喜怒无常的大海进行着无声较量。

入列以来,山东舰屡次大洋亮剑,任务海域日益复杂,恶劣的海况堪称舰载机起飞的“拦路虎”。“如何适应这无常的大海,让战鹰在极限海况下依然能从容展翅?”无数个深夜,曾文辉反复思考着这一难题。

还得向惊涛骇浪要答案!曾文辉带领起飞助理们仔细观察起伏的洋面,捕捉海浪的律动脉搏,默默记录每一个波峰浪谷的周期,以期从大量数据中计算出放飞战机的黄金时机。

不久,一张凝结着中队官兵心血的“高海况放飞速查表”问世了,为解决恶劣海况条件下起降难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再普通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我们就是要对每一个波峰浪谷都了然于胸,让它变成通往胜战的导引图。”曾文辉这样形容“速查表”的作用。

大工至善,大道至简。正是因为有了张忠杰、曾文辉们这些在平凡岗位上追求极致的“强军工匠”,山东舰才能在万里海天间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战位是平凡的,但我们为之奋斗的航母事业是非凡的。”张忠杰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