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寻根行丨踏访红军节省运动发生地,感悟我党我军以俭养廉的作风源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典宏 李由之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5-10-02 06:36:17

记者踏访红军节省运动发生地,感悟我党我军以俭养廉的作风源泉——

永远牢记“勤俭是吾宗”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李由之

瑞金市人武部组织预定新兵在叶坪革命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开展现地教学。葛振奇摄

江西瑞金,山峦叠翠,沃野涌绿。

9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刚满3个月,《红色中华》报发表社论,提出“节俭一文钱即可对革命有一分的帮助,谁要浪费一文钱实等于革命的罪人”。

这句“锱铢必较”的宣言,揭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节省运动——不仅是为打破敌人的严密封锁而求生存,更是向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宣战。

“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这是陈毅元帅写给子女的诗。连日来,记者踏访红军节省运动发生地,所见所闻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实的昭示:享乐奢靡是腐败的温床,节俭朴素是清廉的本色。

当官不是为了发财,革命不是为了享受

清风拂过瑞金市叶坪革命旧址群。中央审计委员会旧址内墙上,一张老照片里“肃清贪官污吏”的标语格外醒目。

艰苦岁月中,为何仍有贪官污吏?讲解员杨文婷的回答直击要害:“艰苦环境从来不是廉洁的天然屏障,任何时代都可能有背离初心的蛀虫——思想的堤坝一旦溃决,行为便会随波逐流。”

历史深处,警钟长鸣。当年中共胜利县临时县委书记钟圣谅、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铁青的堕落,印证了这一点。经受过革命考验的他们,随着权力膨胀、私欲滋生,最终沉迷享乐,沦为倒卖鸦片、贪污公款的罪人,一个锒铛入狱,一个被判处极刑。

“享乐奢靡的本质,是理想信念的动摇,是忘记了为谁服务、为谁奋斗。”在瑞金市史志研究室主任廖九平看来,他们的腐化堕落,正是因为思想“总开关”出了问题。

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始终保持清醒头脑。1929年,他针对红军队伍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倾向,指出享乐主义是党内个人主义的表现之一。

步入毛泽东同志旧居,房间里光线昏暗。杨文婷介绍,井冈山时期,由于国民党军事上的“围剿”和经济上的封锁,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十分艰难。按照规定,毛泽东同志晚上可使用三根灯芯办公,但他为节省灯油,一直坚持只用一根灯芯。

微光如豆,映照着共产党人拒绝特权和浪费的精神底色;灯芯虽小,却承载着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

“当官不是为了发财,革命不是为了享受。”杨文婷说,“今天,我们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同样要大力弘扬‘一根灯芯精神’。”

老红军顾玉平的故事,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瑞金市公安局干部董超回忆,舅舅顾玉平1933年参加红军,曾担任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员。离休后,他执意退还上级配发的保障车辆,还把工资省下来接济乡亲。“舅舅常说,我吃百家饭长大,为百姓谋幸福是永恒的初心。”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而非追求一己之安逸。

在叶坪革命旧址群,记者遇到前来参观的江西瑞金干部学院教授朱荣兰。

“从中央苏区节省运动到抗战时期军民共克时艰,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追求享乐奢靡,忘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就容易走向贪腐。”谈及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长期研究我党历史的朱荣兰认为,许多落马官员的堕落轨迹惊人相似:从接受一顿饭、一瓶酒开始追求奢靡享乐,逐渐丧失原则,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这样的惨痛教训,值得时时警醒。

今天,重访苏区旧址,那根灯芯的微光,那句“谁要浪费一文钱实等于革命的罪人”的警示,依然在提醒我们:思想的防线须臾不可松懈!

以勤俭养清廉,以清廉铸忠诚

四野青葱,瑞金市“二苏大”旧址游人如织。主席台上,毛泽东同志的蜡像栩栩如生。当年,他就是在这里发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号召。

“节省每一个铜板”,这句话具体而微,却重如千钧。“我们党深知,每一份物资都源自人民的支持,如果萌生出特权思想、搞奢靡享乐,就是对人民的背叛。”杨文婷说。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收藏着一本特殊账簿。1934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省长胜县铲田区开展调研,转赴瑞金前,他特意嘱托缴纳食宿费——1元4角8分。

瑞金市沙洲坝镇,周恩来同志省盐的故事至今仍被传颂。苏区时期食盐紧缺,周恩来同志与大家“无盐同淡”,长期的清苦生活让他身体虚弱。警卫员心疼不已,悄悄让司务长在他的菜里多放了一点盐。

周恩来同志发现后,严肃地说:“一个共产党员无论职务多高,他都应该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只有为人民多做工作的义务,绝没有向人民索取多一些享受的特权。”

滴水见太阳,特权毁长堤。唐仁达作为原瑞金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会计科长,借职务之便,从侵吞余款到变卖公物,积少成多,累计贪污折合大洋2000余元,最终被处以极刑。

“从‘小贪’到‘大腐’,大都是一点点突破原则底线。”瑞金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严帆感叹。

面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个敌人,共产党人毅然拿起“节俭奋斗”的武器——

“共产党的旗帜就是要打倒一切贪官污吏!”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六号训令首次将“浪费”纳入法律惩治范畴。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严帆说:“一个人铺张浪费、追求物质享受搞特权,往往就是腐化的开端。”回顾我党我军历史,革命前辈正是始终保持这份清醒,才避免了“小管涌”演变成“大塌方”——

1941年,在修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时,毛泽东同志亲自增写“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条款,进一步筑牢防止特权思想蔓延的防线。

抗战期间,董必武同志在国统区负责统战工作,兼管财务。一次月底结算时,他发现本不能报销的6角钱差点被报销,十分自责,在会上作了检查,并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瑞金市人武部领导感言,“我们党筑起的,是让特权思想与享乐主义无处滋生的思想长堤。”

党和人民同甘共苦,人民就会永远跟党走

红都瑞金,天高云阔。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单惠介绍,面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要求“政府工作人员每人每日照规定食米量节省二两”。

“二两米,不过百克,却是政府工作人员从本就微薄的口粮里,一点点省出来的。”单惠说,百姓闻讯,无不动容。

“共产党人并非甘于贫困,而是清醒地选择与人民共苦。”单惠说,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苏区群众户户减灶、家家节食,节省运动如星火燎原。

走进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的办公室,陈列简单得甚至不如普通工作人员的房间。他被称为“贫穷的富翁”,掌管“国库”却常常囊空如洗。

党和政府过“紧日子”,为的是让人民过“好日子”。一路寻根,红色岁月的许多细节,让人深受触动——

中央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人民的好粮食部部长”陈潭秋的事迹介绍中,有一段他年少时说的话:“深潭逢秋、清澈见底,我决心正直为人,为民办事终生。”节省运动中,陈潭秋以身作则,提出在原来节粮的基础上,每天再节省二两米,由此掀起苏区军民节省竞赛热潮。

党员干部立起与民同甘苦的好样子,让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结下鱼水深情,凝聚起“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磅礴力量——

“瑞金总人口约24万,参军支前人数11.3万,认购公债78万元,捐借粮谷25万担……”驻足凝望,展馆墙壁上的文字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朴素道理:党和人民同甘共苦,人民就会永远跟党走。

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强调,“反对贪污和浪费的斗争,过去有了些成绩,以后还应用力”。

“用力”二字,昭示着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精打细算,永远向铺张浪费开刀。这是对“从哪里来、为何奋斗”的深刻作答——

抗战硝烟中,湖南塘田战时讲学院被称为“南方抗大”。创办者吕振羽自掏腰包编印教材,与其他老师一样没有工资,后来才象征性地发一元。

“讲学院任职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国内的知名学者。”讲解员介绍,他们原来在大城市,每月都能拿到一二百元钱的工资,到了讲学院,每月却心甘情愿只领一元钱的津贴。

从土地革命的烽火到抗日战争的硝烟,再到新中国挺立东方,“甘过紧日子”的坚守、厉行节约的本色,始终是我党我军穿越风雨、凝聚力量的精神内核。

今天,武警赣州支队瑞金中队仍延续着节俭传统:长期坚持“花钱俭用、水电俭省、办公简便、生活俭朴”的好作风;一个装着螺丝、别针、纽扣等杂物的“百宝箱”,10年间5任司务长接力传承。

去年,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军 提高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措施》,强调“树牢过紧日子思想,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业”。

一年过去,声犹在耳。今天的红都瑞金,满目繁华,绵水两岸风光旖旎,记者不由想起习主席的谆谆教诲——

“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采访得到郭冬明、魏红军、王昂、梁志伟、葛振奇、彭贤茗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心甘情愿过“紧日子”

昔日,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唯有质朴的泥墙;不见奢华器物,只有简陋的居室。红都瑞金,中国共产党人开展“锱铢必较”的节省运动,深刻诠释了心甘情愿过“紧日子”的执政初心。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回声仍在,时代的考卷常新。我们唯有将“勤俭是吾宗”奉为圭臬,彻底根除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如此,才能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新时代的赶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请扫描二维码浏览更多内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