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中的中国担当丨让文化遗产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金钥匙”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楠楠 责任编辑:王粲 2025-11-22 06:58:09

让文化遗产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金钥匙”

■张楠楠

前不久,习主席向埃及总统塞西致贺信,祝贺大埃及博物馆开馆,指出中埃两大文明古国应当持续深化文明互鉴,为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文明力量。

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凝结着跨越国界的共同价值,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资源。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并始终以负责任态度参与世界遗产领域全球治理,推动全球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文化遗产蕴藏文明基因密码,其存续状态直接关乎文明多样性的生命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面对这一时代课题,中国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大意义,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各国尤其是文明古国应当持续深化文明互鉴。为此,中国将文化遗产保护视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关键抓手,承诺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彰显了百年变局下中国坚持文明对话、反对文明歧视,矢志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使命担当。

中国以高水平保护实践为纽带,将中国智慧转化为全球行动。中国一方面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并深度参与国际世界遗产保护合作。在埃及,中埃联合考古队在萨卡拉金字塔下共同探索神秘的古埃及文明;在秘鲁,中秘学者分享最新考古成果和文化遗址保护传承经验;在柬埔寨,中国工作队援助吴哥古迹修复工程已持续近30年,成为南南合作典范……这些行动既守护了具体的文化遗产实体,更唤醒了人类文明与历史记忆,筑牢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根基,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持久动力。

为进一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还积极推进构建双多边交流机制和对话平台。近年来,在中国的倡导和参与下,上合组织国家、金砖国家以及中拉、中非等文明对话活动如火如荼,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多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走向机制化、常态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搭建起包容多元的对话网络,让文化遗产成为连接各国人民、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正越来越赢得世界的认同与支持。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征程上,中国正以文化遗产为“金钥匙”,打开不同文明理解与尊重的大门。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以高度文明自觉和更加开放的胸怀,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断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携手世界共同书写美美与共的文明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