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启事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9-06-25 08:55:51

321 冷友斌

冷友斌,男,汉族,1969年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冷友斌18年如一日,秉承以诚立身、以信兴业理念,用信心打造诚信企业,用良心建设诚信品牌,用爱心做诚信企业家。他视产品质量为生命,倾力打造婴幼儿奶粉生产全产业链,信守对消费者的质量承诺,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乳品厂,发展成为知名的民族乳企。

冷友斌坚信诚信经营是企业立足之本。他主导飞鹤乳业加强企业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累计投资80多亿元打造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第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要经过411道检测,实现了牧草种植、奶牛饲养、加工、物流、渠道管控、售后等各环节全程可控。同时,要求上下游关联企业全部通过相关质量保证资质认证,形成了以飞鹤乳业为核心的全局统筹协调、科学调配资源、优势互补、联产联动局面,夯实了诚信企业质量安全基础。

冷友斌将“诚信”作为企业精神的内核。“把诚实守信作为人生与事业的信条,这是底线,也是红线,不能碰,也不敢碰!” 冷友斌制定的飞鹤乳业用人“六项基本准则”中诚信原则就占两条,员工入职要进行诚信调查,签订《商业行为和道德准则承诺确认函》。他把企业诚信文化列为员工培训必修项目,努力打造一支诚信员工队伍。冷友斌还把飞鹤乳业的诚信文化延伸至合作方,对所有供应商严格按质量体系标准定期审核,审核不通过,坚决淘汰。

冷友斌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组织全国各地消费者、媒体、门店代表等1万余人进厂参观,让公众亲眼见证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承诺。飞鹤乳业还推出“双屏互动可视化全产业链”技术,实现了产品全产业链可追溯与食品安全数字化管理,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奶粉生产的全过程,对消费者的诚信服务不断升级。

冷友斌积极履行承诺,承担社会责任。他倡导成立飞鹤乳业助学基金会、飞鹤慈善基金会,多年来在扶贫、助学、助医等方面累计捐款4600万元,捐物价值2.2亿元。他积极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依托乳业产业链,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000元,创造就业岗位2000余个。

冷友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322 沙勒克江·依明

沙勒克江·依明,男,维吾尔族,1946年5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原食品公司退休职工。

沙勒克江·依明始终坚守为党和国家、为社会多做些好事的诺言,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10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和周一,都会在自家小院举行升国旗仪式,对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宣讲覆盖群众15万人次、赠送国旗6万余面,引导带动周围群众共同维护民族团结,让各民族兄弟姐妹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在一起。

“我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从小就与红色记忆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排来到塔城市,我的父母把家里的4间房子腾出来让解放军住,这一住就住了8年,我们和解放军相处得如同一家人。”儿时的红色记忆,让沙勒克江·依明立下为党和国家、为社会多做些好事的诺言,全心全意维护民族团结。

2009年7月,沙勒克江·依明决定要在自家小院立起旗杆升国旗。在全家人的支持帮助下,同年10月1日,国旗终于飘扬在小院上空。从此以后,每逢重大节日和周一,沙勒克江·依明都会在自家小院举行升国旗仪式,越来越多的亲戚朋友、邻居都自发到他家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聚在一起,听着嘹亮的国歌,目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感到身为中国人无比自豪。时间久了,国旗用旧了,他就整齐地叠好,收藏在一个盒子里,成为家里的“红色传家宝”。

沙勒克江·依明还在国旗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宣讲,用质朴的语言、身边的典型事迹及自己的切身感悟,讲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如今,他的小院已成为塔城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升旗、聆听宣讲的除了当地干部群众外,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已达15万人次。每位到访者,他都会赠送一面小国旗,至今已发放6万余面。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看到国旗大家的心就在一起了。” 沙勒克江·依明说,“民族团结就是我的眼睛,我会践行诺言,用我的余生把升国旗和宣讲继续坚持下去,把党的惠民政策和幸福成果带到各族群众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党、爱国。”

沙勒克江·依明被授予全国“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铜质奖章,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基层宣讲先进个人等称号。

323 沈汝波

沈汝波,男,汉族,1960年7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北省秦皇岛市党义志愿服务队负责人。

沈汝波18岁入伍,立下“一生要做10万件好事”的誓言,到58岁病逝,40年里他持之以恒为群众做好事11万件,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诺言,树立了诚信践诺的不朽丰碑。

1978年2月,沈汝波应征入伍,他的班长是连里的“学雷锋标兵”,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他。沈汝波许下诺言:“这一生我要做10万件好事。”并给自己定下“每天最少做4件好事”的规矩。每天做的好事,他以画正字的形式自己记在本上,以此激励自己,40年里,他画了满满4大本。

在部队期间,他坚持不懈做好事,多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他退役成为一名冷库职工,又带领同事成立“党义”志愿服务小组,利用业余时间为困难户、残疾人等免费理发。2003年单位改制,他主动下岗开起“党义”理发店,并承诺:军人、特困职工、残疾人、五保户理发免费。还购置了修车工具,免费为顾客和路人服务。他还组织老党员成立党员义务巡逻队,坚持24小时社区巡逻。在他的组织和感召下,党义志愿服务队发展到60余人,承担起社区治安防控、环境清洁、绿化美化等工作,他所在的先茂里小区成为全市最洁净的老旧小区。

58岁,他践诺到生命最后一刻。2014年,沈汝波去辽宁抚顺雷锋团参加爱心活动,得知战士们普遍有训练伤,就主动关了理发店,吃住在雷锋团,为战士们按摩、理发,服务了一个多月,被雷锋团称为“官兵伤病理疗师”。2015年7月,沈汝波因食道癌住院。一位爱心市民送来2000元钱,他让妻子全部买了慰问品,送给10个困难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一生中最后一件好事:向慕名来探望他的病友捐出500元治疗款。

40年践行诺言,做好事11万件,把平凡做成伟大,用善举汇成江河。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做好事的队伍中来。由沈汝波发起的“秦皇岛市党义志愿者公益服务中心”成立了23支分队,志愿者达到1万余人。

沈汝波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最美退役军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荣登“中国好人榜”。

324 沈红霞

沈红霞,女,汉族,1975年4月生,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练市小学教师。

“以诚立身,育人先做人;以行践诺,替夫还欠债。” 沈红霞恪守为前夫还债承诺,从未逾期还款;恪守赡养婆婆承诺,照顾老人安度晚年;恪守职业承诺,全心教书育人。她用行动传播“诚信为本,承诺是金”理念,成为当地诚信风尚的引领者。

2012年4月,小学教师沈红霞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家庭变故。前夫撇下家人远走他乡,留下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婆婆,还有近百万元债务。面对巨额债务,沈红霞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独自扛起。“别人的钱也是血汗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一个人活着,就要守住良心!”在一屋子上门讨债的人面前,她当场许下替前夫还债的承诺,并掏出车钥匙,用自己的车抵了一位债主的债,又答应每月工资收入只留下1500元作生活费,其余全部用来还债。

沈红霞将唯一的房子抵押还债后,仍背负着近50万元的债务。从那时起,她的床头多了一本小账本,里面一笔一笔记录着还债的信息。她每天省吃俭用,还要扛起家庭的全部重担,照顾女儿和婆婆。结婚时,她承诺把婆婆当成亲生母亲来孝敬。离婚后,婆婆虽另有长子和女儿,她依然像过去一样孝敬婆婆。7年里,她按月还债,从未逾期。如今,前夫留下的债务仅剩5万元。小小的“记账本”,见证了她诚实守信的好品格。

在学校,沈红霞承担两个毕业班的语文课教学和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尽管如此,多年来她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没有请过一天假。即使是在家中发生变故,最艰难的时候,她也从未向领导要求特殊照顾。有人跟她说:“当老师收入不够还债,不如长期请假,另外找点工作还可以多挣点钱。”她回答说:“教书育人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对学生的承诺,我必须负责,信守承诺。”她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所任教班级的成绩在同年级组里均名列前茅,指导的学生参加竞赛多次获奖,还培养出两名“美德好少年”。

325 张旺文

张旺文,男,汉族,1978年1月生,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沙溪乡六合村村民。

面对兄弟俩欠下的百万元债务,张旺文重新向债主写下借条,与弟弟一同艰辛打拼近8年,悉数还清所有债务,用行动诠释了诚信的人生准则。

1998年,张旺文的弟弟张福旺赴南非务工,经过几年打拼,积累了一些资金。2003年,张福旺在南非开了一家超市,由张旺文在国内采购商品,发往南非销售。为把生意做大,他们向亲戚朋友筹措资金130万元,加大了国内的发货量。2005年,因南非动乱、货币贬值等诸多因素,导致货物积压,货款收不回来,兄弟俩欠下了百万债务。

张旺文发誓,做人要讲诚信,一定要还清这笔债务。为了让债主们吃上定心丸,他回到家乡,以自己的名义重新写下借条。为了能早日还清债务,张旺文选择再次创业。2005年7月,他筹集近10万元钱,在明溪县城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店铺,经营土特产、烟酒等生意。为了节省经费,他和妻子吴英飞起早贪黑,进送货物,晚上就睡在店铺的阁楼上。有时因为资金不足,货源、客源受到影响,店铺挣的钱常常连利息都不够还。遇上债主急需钱,张旺文总是想方设法把钱还上。

为了早日还清借款,张旺文将店铺交给妻子打理,只身南下广州与朋友经营茶叶、肉脯干等土特产生意。虽然资金紧缺,但他从不作假,货真价实的本地特色产品,为他赢得了良好声誉。经过近8年的不懈努力,张旺文兄弟终于连本带息将百万债务全部还清。2013年,张旺文回到明溪,与妻子共同打理生意。张旺文诚信还债,守信经营,在家乡树起了好口碑,店铺生意日益兴旺。

张旺文荣登“中国好人榜”。

326 张涛

张涛,女,汉族,1974年1月生,北京荣涛豌豆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

张涛坚持诚信为本,将小豌豆做成大生意,形成“科研、制种、推广、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带动4000多农户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豌豆女王”。

用诚信回馈农户。1997年,23岁的张涛做起豌豆生意。几年后,注册成立北京荣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她认为,“只有我自己种好了,对旁人才有说服力。”她特地请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导种植新培育的良种。经过不断实验,豌豆亩产量从二三百斤增产到六七百斤。张涛开始动员村民们一起种豌豆,承诺:“赚了算你的,亏了算我的!”慢慢地,签约农户达到两三千户,豌豆种植面积从2005年一两千亩到第二年两三万亩。她坚持回收价格实行“保护价+市场浮动价”,规定每年把利润的90%返利给社员,行情不好时宁可自己赔钱。

用诚信做大产业。2008年,张涛注册成立荣涛豌豆产销专业合作社。后来,张涛发现种植的利润太少,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收益都被其他企业占去了。张涛决定自己建厂,对豌豆进行深加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2010年由合作社出资成立荣涛食品有限公司。第一年,合作社把豌豆磨成粉,再加工成小食品。由于原料使用的是优质豌豆,成本比别人出厂价还高,赔了不少钱。第二年,张涛调整思路,利用手里优质豌豆优势,生产整粒豌豆休闲食品,由于口感好、豆粒大小均匀,逐渐畅销全国。随后,借助豌豆加工业务,逐渐形成“科研、制种、推广、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张涛的合作社发展会员527户,辐射带动4000多户种植户,靠种植豌豆走上致富路。

用诚信打造品牌。张涛经营豌豆生意,从不跟风,也不偷换概念、以次充好,始终坚持自己的豌豆品牌,逐渐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2011年,她正式做食品市场时,从来不给生产和销售部门下达利润增加的指标,就是担心他们有压力、出歪招。她总是跟业务员说,必须用产品说话,产品质量好、销售得好,利润自然就来了。

张涛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为“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成员,荣登“中国好人榜”。

327 陆振平

陆振平,女,汉族,1965年3月生,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马沟村村民。

丈夫因病去世后,陆振平经过9年辛苦劳作,终于还清为丈夫治病借的10多万元外债,用多年艰辛付出践行了“借钱必还,不丧良心”的誓言。“诚信妻子替夫还债”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2007年9月,陆振平的丈夫被确诊为白血病。一次次透析花去家中所有积蓄。她到处向亲戚、邻居借钱为丈夫治病。2009年春,丈夫去世,留下10多万元外债。有人劝她赶紧改嫁,也有人说人死债也就没了,不用还了。她连连摆手,态度坚决:“不行!不能让人戳脊梁骨。借我钱的亲戚朋友,挣钱也不容易,帮过我们的人感谢都来不及,不还钱丧良心啊!”

为了还债,陆振平起早贪黑送牛奶,农闲时就去打零工。一年四季她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送牛奶,从没睡过懒觉。农闲时,她送完奶回到家,喂完猪、鸡,简单扒口饭,就出去打工干活。她去果园给水果套袋,每天要站10个小时。因长期保持站立、仰头姿势,她的颈椎、肩膀、腰、腿都落下毛病。

为了省钱,农忙时陆振平一个人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农活。她家有50多棵板栗树,每次打药都得背着25公斤的药箱,爬上半山坡。每棵树打两遍药。一次打药过程中,她不小心吸入药雾;加上正在感冒,顿时感觉头晕、脚底发软,踉踉跄跄往家走。刚到家门口,就一头倒在地上昏过去。幸好邻居及时发现,把她送到医院才抢救过来。平日里,陆振平省吃俭用,吃的是稀饭、咸菜、方便面,最贵的一件衣服80元钱。“自己苦点不怕,就是特别亏欠女儿,孩子上大学每月生活费不到300块钱,每次从学校回来都瘦一圈。”讲到女儿,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经过9年辛苦劳作,2018年年底,陆振平终于还清10多万元外债。当她把最后一笔欠款还上时,对方说:“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你真讲信用!”

陆振平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称号。

328 阿卜杜拉·吾拉西木

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男,维吾尔族,1974年1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阿布拉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负责人。

17年里,阿卜杜拉始终践行诚实守信品格,把自己的事业由一个流动小摊发展成拥有43家门店的公司,成为当地群众认可的诚信商户。

2002年9月,阿卜杜拉和妻子从新疆坐了5天5夜的火车来到江西南昌卖干果,开始艰辛的创业之路。“每次进货,我都要确保质量,把最好的新疆干果卖给顾客,并且明码标价,从不短斤少两。”阿卜杜拉说。由于诚信经营,生意逐渐红火。2006年8月,阿卜杜拉将妻子留在南昌继续卖干果,自己跑到浙江萧山转行卖哈密瓜,并向一位卖煎饼的河南大姐“学艺”。学成回到南昌后,阿卜杜拉夫妇俩在南昌火车站广场卖起煎饼。

2009年下半年,阿卜杜拉在铁路七村找到一间合适的店铺,改行做起羊肉生意。改行后的阿卜杜拉发现,南昌市民很少吃羊肉串。经过多处走访,他了解到,不是人们不喜欢吃羊肉,而是很多人对羊肉的质量不放心。找到问题根源,阿卜杜拉立即行动,买来两只羊,现场宰杀、现烤现卖,让顾客放心食用。“现杀现串现烤现卖”经营模式,让阿卜杜拉打开市场。在南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阿卜杜拉在郊区建起屠宰场。在屠宰场统一圈养、宰杀,保障出售的羊肉安全、卫生,赢得顾客的信赖和好评。

除了严把食材质量关外,阿卜杜拉管理员工也有一套标准。每个星期,他都要组织员工召开例会。他还制定一些诚信服务的规则,比如,“客人的东西不能动”“客人忘记的东西要帮忙保管好”“客人说点20串,要5串5串地上,没吃完的可以退钱”“每天营业结束后食材必须清零,隔日的不能用”等等。

去年8月,一名客人在餐厅遗忘了一个提包,包内有5000多元现金和笔记本电脑、身份证、银行卡等贵重物品,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联系到失主归还。阿卜杜拉说,“这是做人的本分,这种拾金不昧的事,在餐厅经常发生。”

阿卜杜拉·吾拉西木荣登“中国好人榜”。

329 阿迪雅

阿迪雅,男,蒙古族,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巴音哈拉嘎查牧民。

退伍军人阿迪雅坚守“守护边疆一辈子”的诺言,35年来,和妻子一起不畏艰辛、义务守边,将忠诚镌刻在祖国北疆的边防线上。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北疆草原卫士”。

1984年,阿迪雅退伍回到家乡。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他与妻子一边放牧,一边自愿当起中蒙边境上的“夫妻守边员”。他经常说:“我在部队受过教育,又是一名党员,生在这片大草原上,有责任、有义务来守护。”一句诺言,至今已经坚守了35年。35年来,他累计巡边近10万公里,协助边境派出所破获偷盗牲畜、越境偷猎、皮毛走私、非法入境等涉边案件数十起,参加军警民联合巡防100多次。

1989年的一天,阿迪雅在放牧巡边时看到远处山丘上有3个黑影在移动。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是3名携带枪支的外籍人员。阿迪雅沉着冷静地密切关注着非法入境者行动,同时迅速联系当地的边境派出所,最后3名非法入境者被遣送出境。

阿迪雅夫妻俩生活的达茂旗条件艰苦,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很大影响。常年义务巡边,阿迪雅腿已经变形,患有胰腺炎、脑梗等疾病。他的妻子身患宫颈癌,并且腰疼腿疼近20年。然而,面对困难,夫妻俩从未后悔,阿迪雅在家建起了“红色蒙古包”,定期组织附近的党员进行学习,讲解党的惠民惠牧政策。

阿迪雅35年来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孩子。在他的感召下,在国外留学6年的大儿子和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小儿子都回到草原再做牧民,当起父母的“巡边拐杖”,共同守护着祖国的北疆。一家两代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在4公里长的边境线上践行着重如泰山的诺言。

阿迪雅荣登“中国好人榜”。

330 陈大兴

陈大兴,男,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党支部书记。

23年来,陈大兴牢记老支书“一定要带领村民致富”的嘱托,坚持诚信为先,带领村民搞种植、养殖、建酒厂、盖别墅,建设“信用村”,成为靠诚信兴产业、带致富的“当家人”。

1996年,老支书身患重病之际,嘱咐28岁的陈大兴一定要带领村民致富。从此,陈大兴就担起大坝村脱贫致富的重任。为摆脱贫困,陈大兴带领村民苦苦摸索,由于很多项目增收不理想,产生不少外债。可是23年来,村里的账目上从来没有一笔死账、一笔呆账,哪怕是抵押自己的房产、土地,也要把欠债还上。大坝村也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信用村”。

2008年,陈大兴带领村民引种金刺梨。金刺梨成熟周期较长,还未等到金刺梨上市,村民向信用社贷款的还款之期就要到了。为缓解燃眉之急,保住来之不易的“信用村”称号,陈大兴私人多方筹措资金,帮村民按时把贷款还上。有一年金刺梨价格暴跌,大量鲜果卖不出去,陈大兴很着急,想办法要改变单纯卖鲜果的局面。经市场调研,建立了大坝延年果酒厂,引入设备发展深加工。他坚持以诚信经营为本,将最好的金刺梨酿成纯正的美酒。如今,酒厂年产各类金刺梨果酒5000吨以上,实现年产值3亿元,成为贵州最大的果酒生产企业,既解决了5000多种植户销售问题,也为近百名大坝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012年夏天,陈大兴参加华西村培训班学习。看到华西村家家住别墅、户户开小车的场景,陈大兴下决心也给老百姓建别墅。他拿出自己卖刺梨苗积攒的200多万元,又担保贷款2000余万元,分批推进全村住房改善提升工程。到现在,大坝村已建起130余栋别墅。

2018年,大坝村刚刚引入的蚂蚱养殖产业由于生病和天气等原因,到了交货时间却不能及时供货。情急之下,陈大兴从外面高价购入蚂蚱,亏本完成了交货。近年来,陈大兴用“诚实守信”夯实脱贫致富基础,换来大坝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产业、人人有班上”的好局面。

陈大兴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贵州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贵州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入选“贵州好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