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4年国民经济“半年答卷”: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于心月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4-07-18 08:44:48

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解读2024年国民经济“半年答卷”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在济(南)滨(州)高铁商惠滨2号特大桥,工作人员在进行架梁作业。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写在前面

从春和景明到夏日繁花,2024年的“进度条”已悄然过半。时光流转间,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依旧稳健。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对于我们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能够实现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难能可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结道,“尽管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应该说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

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谱写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中国号”巨轮正无惧风雨稳健前行,驶向更辽阔的水域、更光明的未来。

实物量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伶仃洋上,一条游龙蜿蜒盘旋在深蓝海面。

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加入体验行列。通车2小时后,这条双向八车道的公路即进入“拥堵模式”。交通部门数据显示,深中通道首周总车流量超过72万车次,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

便捷的交通不仅改变珠江口两岸市民的出行路线,更带来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流通的新速度。“流动产生活力。在一条江的出海口处,出现如此罕见的车流量,显示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的巨大潜力。”广东省交通集团负责人说。

繁忙的不只是珠江之畔。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完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612.88亿人次,同比增长30.7%,已成为全球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

“流动的中国”,折射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强大韧性——

从就业看,尽管面临总量和结构性压力,但经济增长特别是劳动密集度高的服务业持续恢复,为稳定扩大就业提供支撑。此外,就业优先政策发力显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催生新型职业需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从物价看,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收入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其中二季度上涨0.3%;核心CPI基本稳定,同比上涨0.7%。

从国际收支看,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1.2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重点产品出口优势巩固。

透过部分实物量指标,同样能够直观感受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冀北坝上,高达百余米的大风车日夜不停随风转动,源源不断输送绿电;赣南老区,江西省赣州国际陆港货场一片繁忙,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响起,满载出口产品的中欧班列缓缓启动……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5.2%,货运量、营业性客运量分别增长4.2%、13.2%。数据与现实交相印证,成为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生动注脚。

“‘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短期波动不会改变长期向好大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我们应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产业向“新”向“绿”态势明显

转型升级稳中有进

暑期伊始,湖北武汉街头的无人驾驶汽车引发广泛关注,“打无人车、逛大武汉”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今年5月,新一代无人驾驶汽车在武汉发布,搭载全球首个支持L4级别无人驾驶应用的自动驾驶大模型,不仅标志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重大突破,更预示着未来出行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7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团队搭建的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6G外场试验网正式对外发布,我国通信领域取得又一突破性成果。该成果验证了4G、5G链路具备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实现6G主要场景下通信性能的全面提升。

相隔仅1天,7月11日,第25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绿色算力成为参展企业关注热点。展馆内,中华水塔、三江之源等元素融入“青海蓝、生态绿”的主色调,一步一景,全面展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果。

下半年伊始,新领域、新赛道捷报频传。“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我国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

向“新”,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升级。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

国内首个“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C919大型客机累计交付6架,嫦娥六号顺利完成月背采样返回……一批大国重器持续“上新”,拥有较高利润边际和规模效应的高技术企业收获投资者青睐。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6.7个百分点。刚刚过去的6月,高技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52.3%,连续8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

向“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不断擦亮。清洁能源生产实现较快增长,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长13.4%,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能源绿色化清洁化底色进一步凸显。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成长。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汤魏巍谈道:“下一步,应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狠下工夫,努力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政策“组合拳”提振信心

全国夏粮产量2995.6亿斤,工业增加值、货物进出口总额均超10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3%……一个个沉甸甸的数据,既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稳步前进,下半年能否继续稳住发展势头?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给予我们信心。

6月14日,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自5月17日“开闸”以来,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序推进。

作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重要部署,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不仅可以拉动当前投资和消费,还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比全部投资快1.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带动设备生产实现较快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高于制造业投资0.5个百分点,惠及多个重点行业。

“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稳定运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展望下半年经济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用4个“支撑”进行解读——

从供给支撑看,我国夏收粮油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利条件。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增强。

从需求支撑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有利于我国外需改善。同时,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暑期旅游研学旺季、开学季、“十一”长假等也有助于带动国内消费恢复。此外,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相关项目加快下达、建设提速,也有利于带动投资增长。

从动力支撑看,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5%、10%,新型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也在不断释放。

从政策支撑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前期发放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逐步落地,将持续形成政策合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利政策条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和增强社会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我们有效应对化解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和信心。

“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办法多于困难。对此,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紧抓一切有利时机、用好一切有利条件,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谈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