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手记 | 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来源:新华社 作者:严赋憬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8-31 15:43:30

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新华社记者严赋憬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一件件展品见证抗战岁月里新四军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群众送军粮、转移伤员的历史照片,展现拥军爱民的木刻画,墙上镌刻的“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民谣……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感慨道:“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民族危亡之际,中国人民迸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早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就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决定胜败的关键:“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用血肉筑起保家卫国的新长城。他们是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是壮阔历史的创造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这是秉持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正确判断。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5年7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

地道战将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麻雀战忽聚忽散、时东时西,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敌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让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青年时期,习近平曾听长辈回忆在太行山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的艰苦岁月:“那个时候,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

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朴素话语中蕴含的是共产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深厚感情。

山东临沂的沂蒙红嫂们,在抗战时期支援前线,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重温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感人事迹。他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

2014年7月,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讲起两个故事:

“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正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不懈抗争和持续奋斗,正是因为前人们浴血奋斗和英勇牺牲,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独立自主,我们的民族才有了今天的发展繁荣,我们的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时代以来,从实现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到抗击百年不遇的世纪疫情,人民永远是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亿万人民的支持参与,是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之源,是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强保障。

新征程上,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