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聆听强国强军的“赶考”足音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魏兵 周远 贺逸舒 责任编辑:丁杨 2019-04-11 08:57:47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古往今来,是奋斗,让个人的“平凡世界”不再平凡;是无数人奋斗的叠加,创造了伟大时代。

给别人讲了千百遍“赶考”,讲解员刘晓晓说,自己的“赶考路”,其实就是馆里这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参观路线。

纪念馆内共展出了600余张照片、500余件实物。纪念馆规定讲解员们必须背诵下来的讲解词有50多页、两万多字,但实际上他们掌握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

“最初讲解的时候,我经常被观众问倒。第一次被问倒时有点脸红,感觉自己知识太匮乏,有些不好意思。后来我就在笔记本上一个个列出观众曾经问过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以及观众问到了我也回答了但还不是特别丰富的问题,再去查找了解。”

每次讲解完,刘晓晓都会总结经验写下工作笔记,在查漏补缺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如今,刘晓晓已经总结了近10万字的讲解工作笔记,她说更多的话还在她的脑中盘旋尚未下笔。

对于57岁的封树海来说,“赶考”的路线更简单。打开他的手机运动软件,会发现封树海一天的行走轨迹,几乎把纪念馆的前侧涂成了绿色。

20多年前,封树海来到西柏坡景区,一边靠别人教,一边买书自学,撑起了一个照相摊位。不足一平方米的摊位上,他亲眼目睹着纪念馆广场面积“长大”了3倍多,高速公路修到了景区入口,周边冒出一座座饭店、旅馆……

照相这么多年,封树海可谓“阅人无数”,在他的镜头里,有穿着旧军装的老兵、有打扮时尚的“小年轻儿”、有操着港台口音的游客、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到这,都像是来寻找什么”。

他留意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西柏坡纪念馆中,悬挂着几百幅当年拍摄的照片。从领袖到士兵,欢乐洋溢在每个人的眉宇;而今留影的万千游客,离开的时候若有所思,眼含希望……

每次参加企业培训都会来一趟西柏坡纪念馆的杨艳花,如今“赶考”要坐飞机了。

她所工作的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外贸销售额连年提升。这家离西柏坡纪念馆不到20公里的企业,是全球大型螺纹钢生产基地,名列中国企业500强,却依旧满怀忧患,喊出了“不创新就落后,就灭亡”的奋斗口号。

作为业务员,4年来,杨艳花先后到过巴基斯坦、埃及、阿尔及利亚等8个国家。她的老家在车见沟村,村里人曾经自嘲是“山沟里渴望见到车的村子”。如今,这个小山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坐着飞机到多个国家做生意……

在西柏坡,毛泽东起草了400余封指挥全国战场的电报。

于是,西柏坡纪念馆建起一条长长的“电报长廊”,墙上镌刻着这些电报的手稿。

周恩来曾说,我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我们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只靠每天发电报,就打败了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然而,仔细端详,这些电报手稿很多勾勾划划,涂涂抹抹。可见,当时的决策是多么艰难!

打败国民党几百万大军,绝不是像有些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那么潇洒、那么简单。

跨越胜利的刀锋。70年过去,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续写着“赶考”的新篇章。

纪念馆前,记者偶遇前来组织红色基因教育的陆军某合成旅驻训官兵。几天前,他们从东南沿海出发,来到太行山深处。

带队的副旅长金志杰,谈及西柏坡中央大院旧址里的军委作战室时感慨万千:4间房子的建筑面积总共不到70平方米。由于当时红蓝铅笔稀缺,地图上标示敌我态势及作战决心的红蓝线,竟然是参谋人员手纺后染成红蓝两色的毛线……

这名有着21年兵龄的老兵,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亲眼看着部队装备换了一代又一代、越来越先进;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学历越来越高。他坦言:树高千尺不忘根。红色基因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探索和智慧韬略,承继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赤胆忠诚与奋斗牺牲,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毁根的较量一刻也没有停歇。“传承红色基因,是为了脚踏实地走好前进之路”。

时序更替,草木蔓发。一支部队走过的任何一段路程,都会在以后的行进中留下烙印。历史和现实都告诫我们:根子上的东西要守住,守不住,军队就会失去根本;传统上的优势不能丢,丢掉了,军队就会变质变色。

驻地毗邻西柏坡的中部战区空军某营,换装当年就用新装备打出了5发5中的好成绩,实现该型武器射击距离最远、高度最低、空情最难等历史性突破。

“大家每次来西柏坡寻根,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都能体会到精神的伟力。时代在发展,我们的部队总会面临新的挑战,守住思想火种,才能传承好红色基因、担当起强军重任。”平山县人武部部长陈注祥如是说。

步出纪念馆,高岗之下,滹沱河水汇聚成的湖面,波光粼粼。

“始信滹沱冰合事,世间兴废不由人。”700余年前,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渡河时写下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对历史运行的感慨和对时局危难的无奈。

滹沱河,蜿蜒千年,历经“世间兴废”,更见证了70年前中国命运的扭转。

70年来,滹沱河时刻守望着西柏坡,守望着从这里出发“赶考”的共产党人,守望着时刻溢满胸襟的一种浓烈情感:“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1949年新年之际,毛主席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

2019年新年之际,习主席发表新年贺词,号召“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历史的声音在这里回响……

时代的脚步在这里延伸……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