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他按照当地习俗,敲响三声木鼓:一声鼓响风调雨顺,二声鼓响国泰民安,三声鼓响四海升平。
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广场,村民在跳舞(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每逢岁末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总会走到人民群众中,听民声、问冷暖、送祝福。在北京的胡同里,他和大家一起贴福字、包饺子;在陕西梁家河,他自掏腰包,给乡亲们办年货;在河北张家口,他和村民一起炸年糕;在四川,和当地百姓一起炸酥肉、磨豆花……
庚子新春到来之际,让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考察足迹,看一看人民群众生活的新变化,感受新时代神州大地的新年味。
1月20日,来自昆明市东川区的云琼(右)和云丽在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上销售土特产。新华社发(罗春明 摄)
新年货
成都市区西行近50公里就是战旗村,因50多年前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中成为当地一面旗帜而得名。
走进村口,就能感受到浓浓年味儿。一眼望见的“乡村十八坊”,是村民们出资参股,利用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建起的文旅综合体。各色彩灯映衬着坊中村民做豆瓣酱、腌萝卜干、包汤圆的忙碌景象,引来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唐昌布鞋传承人赖淑芳正在作坊中忙个不停。回忆起2018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战旗村考察时的情形,赖淑芳依然激动不已:“我说老百姓很感谢您,我想送您一双布鞋。总书记说不能送,要拿钱买。”
1月10日,在四川成都,唐昌布鞋传承人赖淑芳(左)在指导工人制作布鞋。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元旦春节期间,唐昌布鞋销量喜人。“现在网上订单不断,天天催我发货呢!”赖淑芳说,2019年,她的布鞋销售额达到了120万元。
“都说越是传统的越流行,这就是回老家过年的‘新年货’啦!”游客苏女士买了一双真丝蜀绣的唐昌布鞋,高兴地说。
在成都战旗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强眼中,“新年货”是搭上互联网快车的现代农产品。那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了“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操作。
“总书记很关心平台如何串联城乡、帮助贫困群众,这让我们创业者充满动力。”秦强说。
“2019年,我们帮助全省100多个农村的种养基地实现了互联网平台化,建立线上销售平台,进行订单化、定制化生产。”秦强说。
为迎接春节,平台推出了“知源头、食健康”年货节活动,汇聚了三区三州地区100多种优质健康的农特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可直接送到各地顾客家中,为春节餐桌增添一份绿色。
这是2019年12月18日拍摄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雪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新家园
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它已整村脱贫出列,实现从“烂泥沟”到美丽乡村的“蝶变”。
19岁的韩丽军回忆起2013年2月3日的那一天,记忆犹新。那天是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考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鼓励大家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总书记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总书记的话,会鼓励我一辈子!”她激动地说。
1月9日,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韩丽军(左一)一家在新房前拍摄全家福。新华社发(马希平 摄)
七年来,韩丽军的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七年前,和村里大多数家庭一样,住的是土坯房,院子和路上的土有一拃深,下雨时裤腿就在和泥。2014年,在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扶持下,家里盖起40平方米的白瓷面砖瓦房。2017年,又盖起近100平方米的新房。2018年,韩丽军家实现脱贫。2019年,父亲买了一辆轿车,韩丽军的爷爷高兴地说:“原来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连‘屋里屋外,电脑小车’都实现了。”
这一切变化源于小山村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战。硬化路、自来水、安全房、经济作物遍沟梁……如今的元古堆村已焕然一新,过年也有了新滋味。
老戏台前,村委会主任郭连兵正组织社火队排练:“马上过年了,要在新春文化艺术节上让邻里乡亲都看看,咱元古堆的社火队多有精神!”
对于“70后”郭连兵来说,小时候天天盼过年,现在天天像过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原来都不愿回到‘烂泥沟’,而现在都盼着回到自己温馨又漂亮的新家园。咱元古堆村人,腰包更鼓、日子更甜、信心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