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化“坎”为“梯”
■海 洋
1927年,南昌起义军南下失败,朱德、陈毅带领的部队只剩下七八百人,处境非常艰难。在赣南安远天心圩整军时,陈毅鼓励大家:“我们大家要经得起失败局面的考验,在胜利的发展情况下,做英雄是容易的。在失败退却的局面下,就困难得多了。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
“做失败时的英雄”,表现出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主义和血性斗志,有力驱散了官兵中悲观失望的情绪,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得以保留下来,星星之火也随之燃遍神州大地。
从古至今,无论带兵打仗还是干事创业,都不会一直风平浪静、一马平川,必然要经历挫折坎坷。正如陈毅元帅诗中写的那样:“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甚至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怎么看待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坎坷,怎样对待沉潜与冒头的问题,值得每名官兵认真思考。
现实中,一些人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自暴自弃。比如,有的因为做错事情受到批评,便产生消极情绪,失去往日的精气神;有的考学、提干失利后,便丧失了进取的斗志,甚至破罐破摔;有的在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磨灭了心志,放弃了梦想,从此蹉跎青春……这些现象的发生,往往由于他们在面对挫折失败时,没有调整好心态,不能正确看待人生的磕磕绊绊,陷入否定自己、否定过去、否定未来的“牛角尖”。
树木结疤之处,往往是它坚硬的部位。大自然里,树木饱经风吹雨打,受伤愈合后会形成疤节。疤节虽难看,却坚实地支撑着树木成长。
树木如此,士兵成长成才亦如此。人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灵魂和身躯内种下坚韧的种子。在平顺时,不少人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地干着手头工作,自身的潜能很难得到充分挖掘,以致庸庸碌碌。遭遇挫折时,人的求胜心理更强,更能激励人发奋努力。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遭遇挫折,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痛苦,但对有些人来说则是机遇。
没有比“躺平”更容易的姿势,也没有比半途而废更轻松的逃避方式,但选择了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就选择了持续成长。只有把挫折变成动力,才能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从挫折中汲取教训,不断战胜自我、补足短板,锤炼出化“坎”为“梯”的真本领,干出不平凡的成绩。
压力和挫折是士兵成长的动力。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拉一把、帮一下,是其顶过压力、磨砺成才的重要支点。各级要关心士兵成长,既要摔打磨炼,也要热情鼓励;既要严格要求,也要真心关怀,让他们满怀信心,奋力奔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