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一个高原场站的“强能之路”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磊峰 邓栋之 章越 责任编辑:贺书引 2024-02-05 06:46:45

锐视点

强化“三种思维”提高保障力

■杨  磊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冬季,气候严寒,这对于人员身心状态、装备性能参数都有不小影响。在民间也有“猫冬”这一说法,就是指为了避免寒冬侵袭,选择减少活动量,保存能量、度过冬天。

我们许多部队驻守在雪域边关,冬季冰天雪地最为常见,但练兵备战不能因为天冷而降温。越是这种时候,官兵越要擦亮眼睛、枕戈待旦,为祖国和人民守护暖冬。在应对冬季保障难题上,要注重转变思维方式,用科技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这三种思维,推动保障工作从人力到智力、粗放到精细、常态到极端转变,把资源用在刀刃上,提高保障效益。

科技思维要训强。科技之变改变了战争,也改变了冬季保障形式。“手提肩扛、你推我拽”被逐步淘汰,信息化、智能化走上战场。冬季,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寒冷,在激扬官兵战斗精神、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也要善于借助外力、引入科技,用科技含量提升工作质量,聚力提升机动保障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弹药供应能力等核心能力,加快生成现代化保障能力。

系统思维要树牢。冬季保障工作千头万绪,哪个都不能懈怠。要统筹推进,需要很强的系统思维,把优质资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其中,尤需改变过去那种不计成本粗放式投入,虽然也能实现最终保障目的,但代价过大,浪费严重,不可持续。现在信息智能系统层出不穷,要积极运用,变“人脑算”为“电脑算”,把复杂事务算简单、算清楚,方便各级集约资源、高效保障。

底线思维要培养。冬季战训任务相对较少,但一旦作战,保障难度成倍增加。如若想着减缓备战强度、降低保障难度,被动等着冬天过去,那无异于消极怠工,祸害深远。要有“战争就在冬天打响”的观念,多想想如何将冬季保障工作与极端环境下保障、战时保障等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把条件设难、环境设险、课目设真,在真打实备中锤炼过硬保障能力。

本文图片由任顾铠、晁皓琨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