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备区探索推开驻军部队训练资源同城共享模式——
“供需”两端这样打通
■张永强 周飞飞 中国国防报记者 樊 晨
春光无限好,练兵正当时。
上海市郊某训练场内硝烟弥漫。“前方200米处发现可疑痕迹,呈扇形搜索……”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武警某部分队与陆军某部以战斗小组为单位,交替搜索前进。
训练一结束,两家官兵便一道围绕搜索警戒的协同效率、抵近侦察的情报准确性、指令狙击的命中率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提升隐蔽侦察遂行任务能力。
近年来,着眼破解训练场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与使用效益低等矛盾,上海警备区创新探索训练资源同城共享模式,逐步形成训练资源共享机构联设、规则联定、计划联审、会议联商、落实联动、质效联评“六联”机制,建好“供与需”连通桥,有力支持练兵备战任务落实。
“受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等因素影响,驻军单位训练场地自建自用自保投入大、落地难。”该警备区机关某局参谋刘磊认为,“每人奉献一道菜,大家就能共享一桌餐。”而依托共享协作区,全面整合、盘活闲置的训练资源,实现场地设施、物资器材、保障力量的远近衔接、强弱搭配,无疑是减轻驻军部队负担的有效途径。
“聚焦战场实际开展损管训练,能有效锻炼官兵在复杂条件下多样化特情处置能力……”在损管训练中心,来自海军某训练基地的领导紧盯作战特征和战场需求,围绕防沉与抗沉、防火防爆与灭火等内容,组织开展损管训练教学。
训练现场,既有突发火情紧急处置,又有堵漏排水。正在担负组训任务的该基地参谋王鹏介绍,他们开展的损管训练不仅支撑保障本单位训练,同时积极筹划保障驻军其他部队开展训练,提升训练资源使用效率。
“军事院校出教员、区人武部出场地、部队组训骨干作补充,只要带队伍来就能完成一次高质量的训练。”海军某部参谋吴航介绍,单位所在的协作区围绕战场救护、防化洗消、心理疏导等储备有10余堂精品训练课程,还接受大家“点单式”课程预定,形成即插即用的训练新模式,有效缓解单位训练压力。
记者在某综合训练场看到,组训单位和承训单位密切配合,将场地设真、环境设实、条件设严,并共同遴选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分享投弹经验,讲述动作心得。救护车卫生员携带急救药品全程待命,通信兵保持实时通联,确保每个环节都置于安全管控之下。战士万引强感慨:“以前受场地限制,不少训练课目无法展开,训战明显脱节。如今有了便利条件,大家正努力把短板补齐。”
“三实”场地预约、专项场馆预约、考核操场预约……该警备区机关某局专门成立训练场地资源同城共享协作办公室,完成共享需求的提报、审批和调整,改变以往“一事一协调”“呈批程序多”现象,凡是共享事宜统一办理、批量办理、简化办理,效率大幅提高。
“一家建设、多家使用,带来多重效益,今年训练资源共享申请增长近50%。”该警备区机关某局领导介绍,针对共享中出现的器材采购重复、安全责任难分等共享矛盾,他们建立“谁用谁付、损坏赔偿”的场地维保机制,设立训练器材“公物仓”模式,建立共享共用、互利互惠清单,严格规范资产入仓、调剂、借用、退出全流程管理链路,让供需双方消除顾虑、放心共享。
下一步,该警备区将在训练资源开放共享基础上,有计划地由单一基础训练共享向合成训练互为条件、联合训练捆绑落实延伸,让各军兵种实现训练需求互补、训练条件互设,扩大训练资源共享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