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减员”仍打出“满堂彩”
■王培霖 任 和
“全车注意,抢占前方土岭!”仲春,第81集团军某旅一场实战化训练打响。抵近“敌”前沿阵地途中,突击分队一辆战车接到特情通报:战车弹药耗尽,驾驶员和炮手“阵亡”。
紧急关头,车组乘员、下士顾传银坐上驾驶位接替驾驶战车;车长、一级上士周杨康一边通过电台协调补充弹药,一边担起炮长职责观瞄“敌”目标方位。训练中,车组乘员密切协同,不仅成功处置特情,还将“敌”目标悉数摧毁,打出“满堂彩”。
训练结束后,正当笔者感叹该旅“一专多能”训练成效时,现场组训的一名连长接过话茬。“‘战斗减员’状态下能打出‘满堂彩’,得益于旅队坚持开展‘一专多能’训练。”他随即话锋一转,“但‘一专多能’的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官兵接替补位后,各战斗单元能否攥指成拳形成合力,这才是重点。”他向笔者讲起一件往事。
那年该旅组织一场训练,战车向目标地域机动途中,车组突然接到“战车履带出现故障”特情。驾驶员随即下车进行抢修,却意外遭到对手“打击”。车长指挥车组乘员下车协力抢修履带。虽然他们平时参加过“一专多能”训练,但由于配合生疏、各自为战,无法按时完成抢修任务,结果贻误了战机。
“‘一专多能’训练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复盘总结会上,该旅领导的追问,让官兵陷入沉思。该旅机关深入基层调研,发现问题所在:平时“一专多能”训练大多侧重个人技能提升,官兵虽然掌握了很多专业技能,但协同作战能力还有差距,一旦临时换岗很难快速形成合力。
找准靶标好发力。针对梳理发现的问题,该旅推出系列举措——打破建制,将不同专业官兵随机编成战斗小组开展“一专多能”训练,提高不同专业官兵之间的协同配合水平;构设复杂战场环境,组织官兵在不同战场条件下开展跨专业训练,提升大家对复杂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遴选各单位技术尖子组建研究室,围绕“一专多能”训练常见问题,常态召开“诸葛亮会”进行集智攻关,并针对性制订解决措施。
谈话间,结束训练的各车组官兵已经在利用战损评估系统展开复盘。“转这个弯的时候可以加大油门”“炮长和驾驶员配合得还不够默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逐项分析训练中暴露的不足。该旅领导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结合实弹射击、对抗训练等时机,常态化组织减员训练,推动“一专多能”训练高效对接战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