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教练员之家”走来新时代“郭兴福”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冯佳琦 杨茂生 童祖静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5-07 08:49:34

1961年,一位将军蹲点到连,问了负责训练的副连长郭兴福3个问题:一、在深山密林里,刮着狂风,下着暴雨,既没有地图,又没有指北针和向导,你们连能不能夜行百里?二、在各种距离上,在表尺规定的射程内,不论出现什么目标,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一举枪就把敌人消灭掉?三、在两百米以内,在猛烈的敌火下,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勇猛地冲上去,用刺刀、枪托消灭敌人?

这三问,让郭兴福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训练的问题所在。在上级帮助下,郭兴福结合积累的打仗经验刻苦钻研,逐渐摸索出“围绕打仗、把兵练活”的教学训练方法。

如今,作战样式和战争制胜机理不断变化,对部队打赢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部队教练员群体也应该像当年的郭兴福一样自省思考:教学观念和思维能否与时俱进?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是否深入?新型教学手段有没有全面掌握?

面对从思维理念到教学实践等方方面面的挑战,陆军某旅不断探索锻造优秀教练员群体的方法和路径。依托“教练员之家”,该旅帮助今天的“郭兴福”顺应新时代练兵备战形势,加速提升教学组训质效。解析该旅的具体做法,或许能为其他单位在教练员培养的探索上提供思路和启发。

“教练员之家”走来新时代“郭兴福”

■冯佳琦 杨茂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童祖静

新形势新挑战呼唤新时代“郭兴福”

作为陆军某旅某连桥梁专业教练员,二级上士郭瀚元承担着有关重型机械化桥操作与使用的教学任务。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郭瀚元在架桥教学上得心应手,曾被评为集团军优秀“四会”教练员。

谁也没想到,这位优秀的教练员,去年在教学中碰到了难题。《陆军军事训练大纲》中增加了某项训练内容后,他突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新的操作要求危险系数较高,是之前从没练习过的。这意味着一名战士要熟练两套操作流程,并能保证随时响应命令切换动作,难度非常大。”

凭借着自己的理解,郭瀚元设计了新的人员分工方案,却遭到大家的质疑:“郭班长,你安排的这套动作流程实操起来非常困难,感觉并不合理。”

教学现场,不少人因为记混了动作而有些手忙脚乱,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对此,郭瀚元在苦恼的同时也感到十分困惑:“以前的操作方式快速便捷,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在新的训练内容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可效益究竟如何?”

二级上士徐晓杰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

去年初,排爆机器人在某连列装,徐晓杰被上级任命为教练员。新装备虽然科技含量高、操作难度大,但大家都觉得新奇,钻研学习的劲头很足。不久后,他们迎来了一场实兵演习。

任务一直持续到了夜间。“侦察发现遗留未爆弹!”由于现场环境复杂,指挥员未采用人工排爆方式,而是命令排爆分队迅速操作排爆机器人前出处理特情。徐晓杰一时慌了神:“夜间排爆由于视野范围有限,难度要远远高于日间排爆,十分考验操作手的技能水平。”

当时,操作排爆机器人作业并未列入《陆军军事训练大纲》。一直按照惯性节奏施训的徐晓杰并没有特意训练队员的夜间操作能力,此次演习中,分队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任务。

一场失利浇灭了队员们的热情,大家的训练积极性大不如前。遇到教学瓶颈的徐晓杰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未能穷尽新型装备的使用场景?此前的教学思路是否需要改善?”

陆军某旅教练员讲解排爆机器人相关性能。潘光波 摄

“不得不承认,面对新装备、新专业、新内容带来的新要求,绝大多数教练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该旅参谋部一名作训参谋坦言,许多在以往的教学组训中大展拳脚的教练员们,面临着老方法与新形势无法“合拍”的挑战。

该旅兄弟单位为“郭兴福教学法”发源地,多年来持续摸索教学实践新形式新方法。通过与兄弟单位交流探讨,该旅不断学习思考如何深入挖掘“郭兴福教学法”的时代内涵,如何进一步培育和锻造出与时代同行的新型“郭兴福”。

教练员队伍是否过硬,关乎各类专业课目的训练成果和战斗力建设质效。“单靠教练员个人的研究摸索,抑或上级提供一些临时性解决方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旅领导认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不行的,破除困境的答案是走开体系化培养的路子。”

去年,该旅着手在各营建立“教练员之家”。各营同一专业的教练员在“教练员之家”讨论交流,完成集中备课,形成教学方案。各营连主官与专业骨干担任“教练员之家”的“教练”,对教案中的课程设计、操作流程等内容进行研讨分析,指出改进方向,并为一些值得拓展的教学方案协调资源和技术支持,帮助今天的“郭兴福”实现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的转型升级。

“头脑风暴”带来教学思维升级

在某营“教练员之家”,记者看到,郭瀚元与几名同专业的教练员正在针对某重难点课目进行集中备课。在与其他教练员的交流中,郭瀚元感到自己固有的思维受到了冲击。

针对郭瀚元此前碰到的教学难题,一名教练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大纲增加的训练内容虽然难度系数高、耗费时间长,但新的操作流程与整体作战行动融合更好,这是一体设计的结果,实质上为作战提供了更多时间窗口。”

“的确如此,从战场逻辑的角度重新思考,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之前我的理解太浅显,操作流程自然设计得不够合理。”沟通中,郭瀚元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

通过深入交流,几名教练员针对新的训练内容共同设计了教学方案。为了让大家在训练中不受天气变化干扰,郭瀚元提出在教学中增加“盲操”等训练内容。

无独有偶。徐晓杰也在与同专业的教练员交流中迈开了加速学习的步子。越交流,徐晓杰越感到一种深深的本领恐慌:“新的排爆装备虽然不好‘啃’,但一些教练员已经储备了大量知识和信息。相比之下,我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教学方案明显过于单一。”

一位营长道出了集中备课环节的重要作用:“各个教练员在这里进行观念的碰撞,完成了教学方案的统一,更关键的是实现了群体智慧的聚集和教学思维的升级。”

思维的进阶没有止境。帮助教练员实现观念升级,集中备课环节只是第一步。教学方案出炉后,“教练员之家”的“教练”们还要对其进行研讨分析,进一步审视校正教练员的教学思维。

针对卫生专业某课目通过设置烟雾弹来模拟战场环境的惯性操作,一名连长在研讨中提出:“在你们所构设的战场环境中,即使遭到炮弹打击,大概率也不会出现烟雾弥漫的情况。”

“说实话,过于追求训练中的场景感是我们的一种通病,这看似与‘战’贴得很紧,实则背道而驰。”卫生专业教练员、二级上士唐静说。此后,几名卫生专业教练员聚焦实战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方案。

一场研讨分析会中,某营葛营长认为筑城专业某课目的教学方案有些“保守”,他鼓励各教练员在教学中积极探索装备性能边界,并分享了自己在训练中带领官兵将武器用到极致的故事。这让筑城专业教练员唐连长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强调的“操作零失误”,反而让官兵们在使用和研究装备时变得谨小慎微。

此后,唐连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训练模式,带领大家主动跨越舒适区:“实现人装合一,就是要把人的操作技能练到极限,把装备的作战性能用到极限。”在一场指挥所开设的连贯作业中,唐连长在恶劣环境下带领官兵提前完成任务,作业效率相较以往明显提升。

“我们发现,教练员的头脑中还存在与新时代练兵备战形势不相符的思维习惯,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对武器装备钻研不深、对训练要求理解不到位、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为了打赢明天的战争,今天的教练员必须不断升级教学观念。”葛营长说,“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指向胜战。研讨分析教学方案的过程,也是帮助教练员培塑实战思维、准确把握教学重心的过程。”

与此同时,“教练员之家”还定期组织教练员进行前沿业务专题的研究和分享,让大家持续解读和剖析有关现代化战争的制胜机理,深刻认识新型作战力量,建立体系作战理念,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考量战场态势。

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中,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开始挣脱思维惯性,走出视野盲区,走向明天战场。

整合资源为创意火花赋能

思维不会自动转化为战斗力。该旅领导认为,除了清除一些教练员头脑中的沉疴,“教练员之家”还需要抓住教练员在教学训练中产生的创意火花。

依托“教练员之家”,该旅定期收集各营连教练员的想法或需求,帮助一些教练员将前沿思路真正落地为教学实践。

上等兵李大征是某连无人机专业教练员,他希望能将数字化模式引入自己的教学过程,解决现地教学场景单一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模拟训练仅限于较为基础的飞行动作,如果能够利用大数据、增强现实等技术增设模拟场景和实操动作,或许能帮助大家加速完成能力进阶。”

李大征的想法,受到了“教练员之家”的关注。需求上报后,旅队派他前往相关厂家和单位调研学习,并多次指导他进行有关构想和方案的效费比论证。如今,深入开展无人机专业数字化教学的想法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道路专业教练员熊连长一直有升级模拟操作装备的想法:“现在的设备只能实现单兵操作,如果能将整个模拟训练中心的各类设备联通,大家就可以实现协同训练。”

熊连长向“教练员之家”提报了自己的想法。很快,旅队协调相关厂家前来调研。沟通中,厂家根据熊连长的描述增设了更多贴近实战的作业场景。“教学方式要一直与时俱进。”下一步,熊连长希望联通其他营部的模拟设备,实现更大编组范围内的联网组训。

官兵进行舟桥专业模拟训练。潘光波 摄

该旅教导队一名教员说:“我们还会与一些院校或其他军兵种单位合作,定期选派教练员前去学习交流。当教练员的内生动力被进一步调动,教学实践也能得到深化拓展。”

除此之外,借助上级的大数据资源,该旅各个“教练员之家”还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涵盖录像、课件、教案、试题等内容,为教练员的教学实践提供支撑。

“教练员之家”成立以来,该旅新型“郭兴福”接连涌现,一幅幅崭新的练兵图景跃入眼帘——

汽艇驾驶专业教练员、二级上士张吉王与厂家沟通合作,不断改良某新型驾驶模拟器,官兵戴上VR头盔便能立刻投入沉浸式训练。

伪装专业教练员、一级军士长孙波联合院校专家研发出某新型装备涂料攻克训练难题,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侦察专业教练员王参谋创新组训模式,通过融合10余种战场信息系统,实现“数据驱动决策、系统赋能指挥”的转型突破……

锻造新时代教练员队伍刻不容缓

■汤  超

当前,战争形态加速演变,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推动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跃升,锻造一支过硬的新时代教练员队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针对教练员群体与新时代练兵备战未能完全“合拍”导致教学组训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陆军某旅建立“教练员之家”,多维度培养新时代“郭兴福”的做法,为各级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练员队伍提供了借鉴。

教练员队伍如果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像从前那样仅凭着“熟能生巧”学习基础操作,或者靠着传统思维在体系作战中单打独斗,必然在未来战场上吃亏。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练员在军事训练中担负着教学、组训、示范等重要任务,在新时代战斗力建设的坐标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很多时候,他们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课目甚至一个专业的训练水平。只有培养和锻造更多新时代的“郭兴福”,打造一支与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相匹配的教练员方阵,才能全面提高部队的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

有学者说过:“无论是谁,一旦戴上思维定式的‘锁链’,思想的田野就会长满杂草,观念的窗户就会布满灰尘,灵感的仓库就会遍地发霉;倘若不砸碎‘看不见的锁链’,就会被变革的潮流席卷而去。”科技练兵背景下,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正在重塑训练逻辑,战场中科技含量的提升倒逼训练中教学理念的进步,打破捆绑住教练员思维的“锁链”十分必要。恩格斯曾说:“当技术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头脑。”教练员的头脑不断“升级换代”,思维才能真正成为提升战斗力的倍增器。因此,一名合格的教练员首先应具备“敢于突破、善于求变”的创新思维。上级应常态化帮助教练员了解新型作战样式和作战理念,助力其研究打仗招法和制胜机理,提升研训研战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比如善用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逼真战场环境,实现训战精准对接;强化数据思维,通过分析训练数据动态优化教学过程,变粗放经验判断为科学分析决策。

思维的锻造只是培养新时代教练员的第一步,用制度为创新思维和前瞻眼光赋能、激活教练员的内生动力亦十分重要。各级应健全系统化、体系化培养路径,通过交流学习、专项攻关、实践锻炼等方式,让金点子进一步落地;优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催生更多聚焦实战的优秀教学成果;在教练员考核和评价标准中突出实战导向,鼓励教练员主动拓展能力边界,创新练兵方法,破解练兵难题。通过制度保障,既为教练员成长进步铺路架桥,又为其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诚然,新时代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只有久久为功,突出前瞻性、预见性和持续性,才能保证教练员队伍的长远发展,推动训练质效实现跨越式提升,为新时代练兵备战培养更多过硬打仗人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