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向战而行:“白衣战士”跑出加速度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郦海通 刘永瑜 李倩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7-09 06:49:45

185封请战书

■解放军报记者 李 倩

“我申请加入卫勤分队,在驻训一线全面提高战救本领!”

初夏,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对卫勤分队多个岗位进行调整补充。不到一天,185封摁着红手印的请战书便堆满办公桌。

“今天,我再次申请加入卫勤分队,希望组织考验我。”护师李仙丽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

这是李仙丽第二次写请战书。上一次,她未能入选,一直心存遗憾。那之后,她铆足劲儿提升能力,平时认真工作,一有时间就练习战救技能,全科战友都看到了她的努力。

前不久,军医陈瑞武到骨科、颅脑外科、急诊科、普通外科等科室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轮训。这次卫勤分队调整补充人员,他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他渴望通过这次野外驻训,重点提高复杂条件下枪弹贯穿伤、高处坠落伤、失血性休克等救治技能。

“打赢是头等大事,胜战是最大追求。”陈瑞武告诉记者,第909医院前身诞生于辽沈战役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形成了“爬着也要把药品送上前线,最后一块绷带留给伤员”的胜战精神。

在这样一家有着光荣传统的军队医院工作,陈瑞武感到很骄傲。他写道:“我申请到驻训一线去锤炼自己,像前辈们一样向战而行、为战而备。”

军医张源已经多次跟随卫勤分队出征。再次写下请战书,他的内心依然激动。“高温条件下急行军、隐蔽条件下批量伤员救治,在卫勤分队是家常便饭,越是极限环境,越能淬炼战斗精神!”这位老队员的请战书里透着硝烟味。

经历卫勤分队的淬火后,张源不仅战救技能得到显著提升,还梳理出一批战伤救治课题。去年,他提出对运输车伤员附加装置进行革新,有效解决了伤员附加装置空间小、处置难等问题。今年,他准备把新设备带到驻训一线进行试验,争取进一步提升实战效能。

“心中无战,就不配在第909医院干!”这句被队员们反复提及的话,道出了185封请战书背后的赤诚和热血。记者感到,一封封请战书承载的不仅是队员们的斗志,更是一家军队医院代代相传的胜战基因。

向战而行:“白衣战士”跑出加速度

■郦海通 刘永瑜 解放军报记者 李 倩

盛夏时节,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训练场上,一支卫勤分队整装待发。远处,“从这里走向战场”7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

这是一支向战而行的队伍。这所医院组建于烽火硝烟中,经历过解放战争的洗礼,转战大江南北。近年来,因练兵备战成绩突出,医院多次荣立集体二等功。去年,他们在全军同级医院综合绩效考核中获第一名。

进入新时代,如何让医院建设再上新台阶,打造为兵服务、为战服务升级版?这支队伍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建设打仗型医院要求,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带来的深刻挑战,积极探索联战联训联保新模式,迈出了向战而行的新步伐。

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卫勤分队组织野外训练,提升卫勤保障能力。庄伟杰 摄

一本标准化流程手册的薄厚之变——

寻找战时保障“最优解”

一路疾驰,一路颠簸,医疗救护车向密林深处开进。

一抵达驻训场,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引擎余温未散,一所小型战地医院便拔地而起。

手术组护士吴丽心是卫勤分队的新面孔。从下车到手术床展开,再到器械精准归位,她的动作有条不紊。

驾轻就熟的操作,离不开她随身携带的一本小册子。

这本卫勤分队标准化流程手册,被队员们奉为“宝典”。翻开手册,记者看到,从安营扎寨到救治伤员的全流程,各组室、各要素、各岗位的职责分工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3年前,它还是一本不到200页的册子,如今已经更新迭代了4个版本,厚度超过原来的2倍。每一页,都经过实践的打磨。”说到手册,老队员张源眼神中闪过一丝自豪,思绪被拉回那次令他刻骨铭心的演习。

当时,新配发的医疗帐篷首次投入使用。按照最初版本手册的要求,指挥帐篷定位为战地医院的第一顶帐篷。然而,演习开始不久,“意外”接踵而至:指挥员被周边的人流和车辆轰鸣搅得无法集中精力;后送伤员的宝贵通道也被指挥帐篷前穿梭的人流堵塞,救治效率大打折扣。

“战地医院更需要科学地排兵布阵!”复盘会上,队员们讨论激烈。

“不唯本本,不唯经验,一切以实战为标准!”指挥员的话掷地有声。

“烈日下,大家不怕辛苦、挥汗如雨……”张源清晰记得,帐篷的位置一次次被调整,队员们模拟不同场景和指挥需求,反复搭建、调整帐篷的位置。

后来,又经过3次演习的检验,他们才将“指挥枢纽”落定。新布局不仅畅通了救治生命线,还让指挥视野更加清晰开阔。

如今,“指挥帐篷定位于帐篷医院末端”几个字,清晰地印在手册第二章第二节。“那次修订,字不多,却像当头棒喝,告诫我们一定要用战场的坐标系去校准战位。”张源感慨道。

自此,每次演训任务结束,各组室立即展开复盘总结,成为卫勤分队的例行规定。大家从实战角度出发,大胆剖析问题,寻找打赢“最优解”。

洗消组组长禹乐提出的第一条修订意见,来源于一名部队战友的启发。

当时,卫勤分队与陆军某部进行互为条件训练,一名战士作为批量模拟伤员之一,接受救治。结束后,他无意中提到,自己洗消后在野外滞留了一会儿,才被收治。

这句话,被禹乐记在心里。“污染区边缘至分类区,存在‘真空地带’,意味着救治环节衔接不畅,有可能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复盘会上,他直言不讳。

随后,禹乐提出:“建议洗消出口指定专人锚定节点。”这一建议,经过演练论证后被写入手册。

时隔两年,禹乐重回卫勤分队。他惊喜地发现,这一条目已经迎来了又一次升级。

原来,一次24小时不间断批量救护的高强度演练中,面对如潮涌来的批量“伤员”,洗消组组员张浩杰发现,运用现有方案应对这一情况,已经捉襟见肘。他大胆提议:增设专门的收容处置组,负责伤员收容与留观治疗。

几次演练论证后,今年的手册上,张浩杰的这条建议已经“升级”为“洗消完毕,即刻激活收容处置组响应”。

“修订的次数越多,说明我们对实战的反思与总结越多。”禹乐看着手册上不断“进化”的条目,非常感慨,“身为卫勤分队的一员,就是要不断追问自己‘战时怎么赢’。”

这本不断“增厚”的手册,如同一位沉默的导师,将战场思维灌输到每名队员脑海中,引导他们在实战化道路上不懈探索追求。

“今天的最优方案,明天可能就会因为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而失效。”合上手册,张源表示,“手册的修订,永远在路上!”

一支卫勤分队训练的角色之变——

推动战场救护能力跨越升级

卫勤分队驻训第二天,一场空中救援演练在林间空地上演。

“呼叫!呼叫!两名重伤员急需直升机后送基地医院。”数分钟后,旋翼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一架直升机降落在战地医院附近。旋翼还未完全停转,卫勤队员杨青平和王琳已默契地压低身体,快步迎上。

舱门一打开,王琳熟练地登上舷梯踏板,探身进入舱内侧边位置,为转运腾出空间。随后,两人紧密配合,迅速而平稳地将两名“伤员”转运到机舱担架上。

连接输血供氧通道、开启监护设备……只见她们的手指在各接口和设备开关间快速移动,无需过多确认,便精准无误完成整个交接过程。

“伤员固定完毕,设备运行正常,可以起飞!”杨青平向机组报告后,随即后退至安全区域。战鹰旋即腾空而起,渐渐消失在视野中。

这是医院与某陆航旅的又一次联手。他们依托新型医疗救援平台,探索空地批量后送、空中救治的新路径,只为战时打通至关重要的空中“生命走廊”。

未来战场,环境条件瞬息万变,军兵种部队需求各异。医院卫勤处一名中校望着远去的直升机告诉记者:“战地医院就像‘万能适配器’,必须随时切换保障模式,动态调整力量,提供全方位支撑!”

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他们主动与各军兵种部队共同搭台合练。在多维度、高强度的对接磨合中,啃下一个个战救领域的“硬骨头”,成效获得上级肯定。

翻开卫勤分队训练计划表,密集的联合训练计划映入眼帘:短短数月内,他们已跨军兵种深度嵌入多支劲旅的演训场——

嵌入某合成旅的实战化训练,在炮火硝烟中提升急救与战位协同能力;登上海军战舰,在甲板颠簸条件下开展批量伤员急救训练,提高海上救治能力……

“过去,我们和海军、空军的战友合练不算多;如今,我们常态化合作,越练越熟。”这名中校指着逐年增量的训练计划表介绍说,近年来,他们与来自陆海空军的多支部队合作,在多维战场环境中锤炼卫勤保障能力。

记者在训练计划表上发现,一支名为“卫勤蓝军”的队伍不时出现。细问之下,这支“蓝军”由军内数十名卫勤专家和实战经验丰富的部队骨干组成,他们的使命明确而精准:担当“磨刀石”,直指战救痛点,专设难局、险局、困局,主攻卫勤分队的短板弱项。

提起去年的那场遭遇战,队员们至今心有余悸:警报响起瞬间,战地医院涌入数十名“伤员”——枪伤、烧伤、爆炸伤、坠落伤、休克等伤情复杂多样。更危险的是,“伤员”中竟暗藏“蓝军”,伺机窥探、制造混乱……卫勤分队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救治都如履薄冰。

队员们坦言,全方位淬炼,让大家加速练就过硬本领:战储物资托盘化、集装化,一拉就走、一放即用、一键联通,卫勤响应速度大幅提升;电子病历、分队信息、战救信息系统无缝融合,诊断、治疗、抢救信息实时共享,精准直达救治关键点;创新模块化保障模式,精干小组变身独立作战单元,依战场态势灵活组合或拆分,保障效率、保障韧性倍增。

该医院领导介绍,无论是军兵种部队还是“卫勤蓝军”,无论是对手还是队友,训练计划表上越来越多的角色,正在相互砥砺中推动战场救护能力跨越升级。

一张科研汇总表的占比之变——

向练兵备战一线要课题

演训间隙,在战地医院外围,一群队员屏息凝神,围成一圈。中心位置,医院外科专家易云峰,正带着团队进行一项关键试验。

这个关于战场爆震伤救治体系的课题,去年刚刚摘得军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围观的队员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对他们而言,这场紧贴战场的应用试验,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实战课堂。

这一幕,与昨夜帐篷里的那堂“卫勤夜课”形成呼应。就在十几个小时前,外科专家郁毅刚用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和一个个真实案例,将现代战争武器伤的演变过程展现在队员们面前。

“高速高能高爆武器大规模使用,爆震伤已成为威胁官兵生命的头号杀手。这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上课时讲到关键处,这位有着近30年战备卫勤经验的老兵语气沉重。

试验现场,医疗队员连超低声对记者说:“这感觉,就像昨天刚看清‘敌人’长什么样、握着什么武器,今天就看到咱们的‘利刃’出鞘,演练对付它的方法!”

连超的感慨,道出了这所医院精心设置“卫勤课堂”的初衷:让白衣战士们明白,科研的“靶心”究竟在哪里。

易云峰团队选择这一攻关方向,正是源于对战争演变的前瞻性感知,以及赴一线部队蹲点调研后对战场卫勤保障短板的精准把脉。

“科研的‘靶心’,必须牢牢聚焦战场最急需解决的难题。”试验间隙,易云峰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得抓紧试验,让这些成果真正用到部队,将来挽救更多战友的生命。”

瞄准打赢“靶心”,该医院与多支部队建立常态化联研联训机制,深入了解实战中的救治需求,坚持向练兵备战一线要课题。

该医院领导介绍,如今,科研经费、设备、人才的配置重点,更加旗帜鲜明地向一线为战课题倾斜。医院还设立专项基金,确保周期长、见效慢的相关课题能持续推进。

“没想到,自己毕业不到3年,就能担纲一个科研课题!”年轻医师张娜娜基于一线救护保障难题提出的某科研项目,得到医院“青年苗圃基金”扶持。更令她没想到的是,虽然这个项目曾一年多没出成果,但院党委仍鼓励她“只要一心为战,就放手去闯”。如今,这个项目的成果已经得到推广运用。

为战而研的转型变化,在医院的科研汇总表上可见端倪。对比以往,如今科研汇总表上的总课题数目虽然有所减少,但为战课题占比不断增加。

近年来,医院各科研团队围绕为战课题集智攻关,取得各类科研成果百余项。

夜色渐浓,卫勤分队的帐篷里灯火通明。队员们复盘白天的演训,激烈讨论着暴露出的新问题。年轻队员的笔记本上,除了反思,还悄然增添了一个个“新点子”。记者相信,经过不懈努力,不久的将来,它们一定能成为直达战场的“金点子”。

将“能力刻度”对准战场标尺

■郝国伟

强大的战斗力,离不开强大的保障力。后勤保障是制敌取胜的重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打保障。在高强度的战场对抗中,卫勤保障越发凸显其重要作用。

作为官兵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作为保障打赢的战斗员,军队医疗卫勤力量应强化“战争今夜打响”的忧患意识、“战争必然用我”的使命意识和“战争不等人”的紧迫意识,敢于在高强度、实战化的训练中锤炼卫勤本领、砥砺战斗作风,坚决扛起卫勤保障之责、提升救死扶伤之能,确保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练兵备战是千锤百炼的过程,也是主动打破“天花板”、跳出“舒适区”的淬炼。只有把“能力刻度”对准战场标尺,积极把卫勤保障范围向全域、远域、新域等立体延伸,设险局、增变数、处特情,把医疗技术练扎实、把救治流程练灵活、把卫勤本领练过硬,才能以善变应万变,做到以变制变、灵活处变,更好地适应未来战场。

卫勤能力提升的过程,往往漫长枯燥,因而需要有恒心毅力。广大医务人员要敢于自加压力、挑战极限,练精技术基础、练活战术运用、练强保障本领,一步一个脚印提升多领域、多专业、多岗位的能力素质,多练几手硬功夫,力争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在“多备几手”中练强打赢能力、积蓄打赢底气。

朝受命而夕饮冰,昼无为而夜难寐。历经风雨考验、实战锤炼,全体卫勤人员才能扛起“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职责使命,一声令下,随时能冲得上、救得下、保得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