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保伞员:让每一朵伞花平安绽放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田赓元 戚勇强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7-15 06:56:11

“我们的手中,托着战友的生命”

■蒋  涛

伞花绽放蓝天的那个瞬间,凝结着保伞员群体在地面的默默付出。

当空降兵如雷霆般跃出机舱时,“天空守护者”正伏在工作台前,用指尖丈量伞绳的安全,用耳朵辨别卡扣的异响。他们的战场没有聚光灯,但他们以“零误差”的专业标准,为战友锻造安全的生命盾牌。

保伞员的战位在幕后,却承载着关乎生命的千钧责任。

“我们的手中,托着战友的生命”“每根伞绳都系着心跳,每个卡扣都连着生命”,这些警句,化作无数个检测现场的专注瞬间:他们曾在灯光下“揪”出细如发丝的裂痕,在暴雨夜守护伞库直至天明,为校准伞具折叠方式熬至双手肿胀。从辨别气流冲击下的伞具异响,到捕捉低温环境中金属零件的细微形变,在对上百道工序的严苛把控里,他们将“责任”刻在每一个动作中,用匠心维护每一套伞具。

保伞事业,在代际接力中不断传承。老班长们传递的工具箱里,磨亮的扳手闪耀着岁月沉淀的执着光芒;新兵们捧读的专业教材中,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求知渴望。面对新型伞具的迭代升级,他们有人彻夜钻研伞具结构,有人想方设法攻克技术难题,有人用数百次试验打磨叠伞模具。从老式伞具到新型伞具,他们把生命盾牌越铸越坚固。

当一朵朵伞花绽放,保伞员们心中充盈着欣慰;当空降兵安全着陆的欢呼声响彻演训场,保伞员们仍在晨光中忙碌。这些未被镜头记录的瞬间,构成了比伞花绽放更动人的风景。

真正的战场,不只是硝烟弥漫的前线。一次次俯身检测装备,日复一日反复摩挲每根伞绳,保伞员们越发理解战位的价值:英雄的模样,既可以是从蓝天跃下的飒爽英姿,也可以是嘈杂伞库中的平凡坚守。当伞花在云端绽放,那些浸透汗水的日夜,化作战友们在演训场上最平稳的着陆,保伞员们的心是最踏实的。

保伞员:让每一朵伞花平安绽放

■田赓元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戚勇强

晨曦穿透云层,空军空降兵某部伞库内,机器的“哒哒”声如鼓点般打破寂静。

中士刘派俯下身子,指尖轻轻掠过降落伞伞面,目光落在降落伞的一道道褶皱、一根根伞绳上。

一场关乎生命安全的“体检”,悄然展开。

在该部,刘派的战位有些不一样——保伞员。

在战友们出发去跳伞前,刘派和其他保伞员在操作间内忙忙碌碌,熟练地拿起工具,精准地对伞具进行全面检测,伞具零件的状态被逐一记录;当战友们翱翔蓝天时,刘派在地面向空中眺望,盼望战友们平安归来。

保伞员这个战位很平凡——

他们的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伞库内,对着伞具“挑挑拣拣”,缝缝补补。

保伞员这个战位又不平凡——

在保伞员眼中,这些看似普通的伞具,却是空降兵的“生命之翼”。降落伞的每一道褶皱、每一根伞绳,都与战友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今天,请跟记者一同走近这群保伞员,感受他们作为蓝天守护者的平凡与非凡。

空军空降兵某部组织伞降装备保管授课。王彬 摄

“伞库里的梦想”,是托举战友赢得胜利

“咔嗒——”

钢扣咬合的声音在寂静的伞库里显得格外清晰。刘派的手指瞬间停在半空中,目光死死盯着伞绳末端那道微小的裂痕。冷白的灯光下,裂痕泛着暗沉的光,像是伞具在发出无声的求救信号。

这是刘派独立执行检测伞具任务的第三天, 细密的汗珠很快浸湿了他的作训服。伞库里安静得可怕,他甚至能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下又一下,伴随着剧烈的心跳。

刘派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保伞员。

入伍前,刘派无数次想象,自己能像电视剧里的特种兵那样,持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那些热血沸腾的画面,构成了他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直到下连那天,推开伞库大门的瞬间,他的想象被彻底打破。

伞库里,堆积如山的伞布整齐码放,耳边不断传来钢扣与拉绳碰撞的声音。望着眼前这些陌生的伞具,刘派的失落感如潮水般漫过心头——他满心期待的“战场”,竟是这间堆满伞具的库房。

第一次缝补任务,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歪歪扭扭的针脚在伞面上交错,伞面破损处因为反复缝合,变得皱皱巴巴。

班长汪伟蹲下身,用镊子轻轻挑起一缕线条的断丝:“小刘,你听,这声音不对劲。”

看着班长全神贯注的样子,刘派突然想起第一次走进伞库时,班长说的那句话:“保伞这份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战友的生命安全。”

此后,伞库的夜灯总是亮到很晚。台灯暖黄的光晕里,刘派一次次伏案研究。他反复翻看维修手册,在废弃伞布上练习针法。粗糙的布料磨得指尖发红,可他顾不上这些,一心想着把技术练扎实。

努力不会被辜负。一次次练习培养了刘派扎实的专业能力。那天,当他第78次成功修复主伞锁扣时,月光正好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叠放整齐的伞包上。那一刻,看着修复好的主伞锁扣和整齐的伞包,刘派心里满是说不出的成就感。

和刘派同批入伍的周阳,也曾望着跳伞队训练时扬起的沙尘发呆,眼神里满是对跳伞队员的羡慕。

然而,那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一次夜间紧急任务,他看到老兵王强在昏暗灯光下,拿着放大镜,逐寸检查伞具。哪怕是极小的线头,王强都仔细处理。这份认真,深深触动了周阳。从那以后,他主动向老兵们请教,跟着他们学习叠伞、检修。

一次演习前,周阳负责的一批伞具在抽检中出了问题——伞包折叠方式不符合标准。

压力随之而来。周阳一头扎进伞库,粗糙的伞绳在他手上勒出一道道印痕,双手肿得连握拳都困难,可他仍咬牙坚持,一遍又一遍调整折叠手法,累了就靠墙坐一会儿,稍微缓过劲来,又接着干。

看到战友们顺利完成跳伞的那一刻,周阳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下来,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如今,周阳只要指尖轻轻抚过伞面,就能察觉到伞具细微的异样。他的笔记本里,夹着前辈们留下的维修记录单。泛黄的纸页上,每一道批注都是宝贵的经验。

清晨的阳光照进伞库,又一批伞具即将跟随战友们奔赴“战场”。

刘派和周阳对视一眼,默契地点点头。手中的检测钳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他们无声的承诺——要用最严谨的态度,守护好每一套伞具,守护好战友们的生命安全。

那些藏在伞具里的故事,那些浸透汗水的日夜,让他们懂得,“伞库里的梦想”,是托举战友赢得胜利。

上百道工序只有一个标准:零差错

暮色渐浓,笼罩空旷的新兵教学场。模拟训练钢架宛如一个沉默的哨兵,在昏暗中默默矗立。

二级上士王宁站在高台边,手掌紧握着伞具模型,指节泛白。模型在风里轻轻晃动,发出细微声响。“看好了!”他一边说,一边按下模型操控键。

狂风裹着沙砾掠过,扬起尘土。第一具模型展开伞翼,洁白的伞面稳稳飘落,划出安全的轨迹。

另一具模型却突然失控,剧烈震颤。伞绳瞬间扭成死结,带着尖锐的呼啸声砸向地面。新兵们本能地后退,有人下意识捂住耳朵。

“每根伞绳都系着心跳,每个卡扣都连着生命。”王宁用手指摩挲着伞具边缘,一字一顿地对新兵们说。

监控屏幕上,空降兵如闪电划破云层,身上背着的正是他们团队连夜折叠、反复检查的伞具。屏幕前,王宁全神贯注盯着战友们降落的全过程。每当看到战友们安全着陆,王宁仿佛和他们一同亲历了伞降任务,耳边回响着战友们着陆时的呼喊。

9年来,王宁参加过的保障任务达数百次。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和画面,都刻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一次训练,暴雨敲打着铁皮屋顶,伞库的白炽灯灯光在风雨中明明灭灭。机器轰鸣声不断,折叠好的伞具堆成小山,新送来的帆布包又带着潮气涌进伞库。疲惫的战友们抽空在伞绳堆里打盹,因为心里还惦记着伞具检查,根本睡不踏实。

一次,寒潮突袭的冬夜,伞库里的温度跌破冰点。保伞员呵出的白雾在检测工具上凝成霜花,他们仍坚持将耳朵贴近开锁器。

还有一次,某个零件的细微钝响让二级上士伍星心中一惊——低温导致金属结构出现肉眼难察的形变。他立即启动恒温设备,和战友们裹着军大衣轮流值守,直到所有伞具完成适应性检测。

检测开锁器时,伍星手持检测工具,将耳朵贴近零件细听。突然,他神情紧绷。有个开锁器的回弹声比标准高了半度。这细微差异,在他耳中却如同警钟。

拆开精密结构,一根毛糙的钢丝显露出来。“差一点,就可能造成训练事故。”他的声音在伞库回荡,惊醒了补觉的战友,众人围过来,都惊出一身冷汗。

每套伞具,都要经过上百道工序。每一道,都凝结着保伞员的心血。“保伞员上百道工序只有一个标准:零差错。”伍星擦拭着检测工具,语气坚定。那一天,训练场上,新兵们正在进行模拟跳伞训练。

晨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那些精心维护的伞具,即将托举年轻的跳伞员跃入蓝天。同一时刻,伞库里,保伞员们仍在忙碌:弯腰检查,仔细折叠……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他们用专业与坚守,为跳伞员的生命保驾护航。

新伞具取代老伞具,保伞员的作风也在传承

深夜的修伞室,白炽灯光下,二级上士王宁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映在堆满图纸和零件的工作台上。他握着新型伞具的骨架,指尖反复摩挲接缝处的细微纹路,仿佛在与冰冷的金属对话。

王宁正在钻研新伞具的性能。

“咔嗒……”他拧动螺丝刀,金属摩擦声刺破寂静。“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战场的步伐。”话音未落,王宁又把头埋进了器材堆里。

隔壁工作室,下士汪伟的额头上沁着汗珠,眼睛死死盯着显微镜下的伞绳纤维。演习前发现的伞具瑕疵,像根刺扎在他心头。

“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必须靠自己!”他抓起游标卡尺再次测量。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红圈,记录着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当第一缕晨光爬上窗台时,他终于找到了伞具上那根断裂的丝线,疲惫的脸上绽开笑容。

工作室里珍藏着20多本浸着岁月痕迹的工作笔记。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既有新型伞具结构图,也有用铅笔反复勾画的改良方案。

宝贵的经验被一茬茬保伞员记录,并接续传承。老兵陈建国在离队前,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工具箱郑重交给新兵赵磊。工具箱里,一把把磨得发亮的旧扳手,承载着无数次与伞具“对话”的记忆。

“这些老伙计,以后就交给你了。”陈建国拍了拍赵磊的肩膀,眼里满是不舍与期待。赵磊双手接过工具箱,沉甸甸的分量,是责任,更是传承。

深夜的学习室里,总能看到一老一少的身影。陈建国指着图纸,耐心讲解老式伞具的结构特点,赵磊则一边认真记录,一边提出自己对新型伞具的疑惑。从伞具的材料特性到维修技巧,从故障排查到创新思路,陈建国知无不言,赵磊也在一次次学习中飞速成长。

一套套伞具里,凝聚了一代代保伞员的青春与心血。

中士叶汉聪的工作间里,堆满了叠伞装置的试验品。他戴着护目镜,手持新型折叠模具,眼神专注而坚定。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当使用新型模具成功折叠伞包的那一刻,他激动得跳了起来。这个小发明,大大提升了叠伞效率。

00后李继阳抱着厚厚的专业书籍,穿梭在学习室和修伞室之间。从伞具的气动原理到电子控制系统,他不断汲取知识,迅速成长为团队的得力助手。

老班长张道清带领团队深入戈壁荒漠,狂风卷起漫天黄沙,却挡不住他们探索的脚步。在实验室里,他们反复测试、调整,每一个数据的微小变化,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伞具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难题。

这群平凡的保伞员,用心守护着每一套伞具。空降兵跃出机舱,朵朵伞花在蓝天绽放的背后,是这群保伞员默默的坚守与担当。

战友稳稳着陆,我心里就踏实

■二级上士  王  宁

我是一名保伞员。刚下连分到伞库那会儿,我心里直犯嘀咕。满屋子的伞布、钢扣,跟我想的“当兵就是扛枪打仗”完全不一样。

有一次,班长带我检查伞具,伞绳丝的一声细响被我忽略了,班长复检时发现问题,狠狠批评了我,“这要是没发现,跳伞时就可能出大事儿!”

从那以后,我才知道,我们手里的工作,是给战友的生命上保险。

刚开始学缝补伞具,我的针脚歪歪扭扭,补完的地方皱巴巴的。晚上就着库房的灯光,我拿废弃伞布练手艺,一练就到后半夜。

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拿着检测钳听开锁器的声音,呵出的气在工具上结成霜,手指冻得发紫。有一次,我听出一个开锁机构回弹声不对,仔细一看,原来是里面的钢结构变了形。

那回我们裹着大衣守了一宿,直到把所有伞具都调合适了才敢歇。演习前要是查出伞包折叠不对,没人能睡得着觉。手被伞绳勒出一道道印子,肿得握不住东西,也要一遍遍地调整。等看见战友们跳伞时伞花平安绽放,我们的心里才踏实下来。

老班长退伍时,把他用了好多年的工具箱留给我。箱子里的扳手磨得发亮,齿缝里都擦得干干净净。他说:“这些工具跟我久了,能‘听’出伞具哪儿有毛病。”

我后来翻看老班长们的笔记,笔记上记着各种伞具的毛病怎么查、怎么修。字里行间,每一笔都是经验。

现在伞具越做越精密,我们就抱着书本学新知识,晚上在修伞室对着图纸琢磨,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跟大伙儿一块儿研究。

带新兵的时候,我指着扭成一团的伞绳跟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听得出卡扣声音不对、摸得出伞布哪儿磨薄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上岗。”看着他们频频点头,我想起自己刚来时的样子。我们的工作在幕后,但干不好,战友们在天上的安全就没保障。

我现在每次把检修好的伞具交出去时,心里都有点不一样的感觉。摸着伞面的纹路,我知道这伞待会儿要跟着战友上飞机。等在地面看见战友从天上下来,着陆稳稳当当,我心里就踏实:“所有熬的夜、受的累,都值了。”

保伞员这岗位,整天跟针线、工具打交道。可我心里清楚,每根伞绳都牵着战友的生命,每个卡扣都得扣紧。只要在这岗位上一天,就得把伞当成自己的命来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