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寻根行丨记者追寻抗美援朝英雄部队模范执行军规军纪的光荣传统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杜娟 责任编辑:王一亘 2025-07-20 08:19:06

记者追寻抗美援朝英雄部队模范执行军规军纪的光荣传统——

英雄的传人 钢铁的烙印

■解放军报记者 杜 娟

军地青年与抗美援朝老兵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缅怀英烈。刘银星摄

“上甘岭特功八连”、“松骨峰特功连”、邱少云生前所在连……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记者走进一个个英雄连队,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鲜红的英雄战旗。

战史如此记载:883.7高地上,有15位邱少云式战士;长津湖战场上,有120多位“冰雕战士”;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官兵拉响手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是“普遍现象”……

一路寻根,所见所闻深深震撼着记者的心。“一切为全局,一切为胜利”“整体为一人,一人为整体”,官兵自觉遵守铁一般的战场纪律,使一支支部队凝聚成“坚硬的钢铁”。

75年前,钢规铁律锻造英雄的钢筋铁骨;今天,英雄的传人身上仍有钢铁烙印。

从“坑道混编坚守”到“抢控混编鏖战”——

不同连队的战士,具有同一种魂魄

山林地带,湿热难耐。战车轰鸣,记者来到空降兵某野外训练场,一场目标抢控遭遇战骤然打响。“上甘岭特功八连”指导员田肯,带领的不只是自己的连队,而是一支5个连队不同作战模块官兵混编成的突击队。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官兵如臂使指、默契配合,重装奔袭15公里,单兵负重最大超过40公斤,6小时内连贯完成战场侦察、协同打击、火力压制等8个课目。

一场暴雨突如其来,全身湿透的官兵在泥泞中发起最后冲击,叫响“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口号,将“上甘岭特功八连”的英雄战旗高高举起……

此时此刻,记者仿佛看到抗美援朝战场上,那支在上甘岭坑道坚守作战的英雄连队。

当时,上甘岭战役残酷激烈,部队减员严重。597.9高地的主坑道内,聚集着来自16个建制单位的幸存人员。他们全部被编入八连,同时成立“坑道临时党支部”。

这些战士,有的手、腿被打断,有的腰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正是这一个个残缺的躯体,凝聚成一个战斗集体,顽强地守住了阵地。

盛夏丹东,记者行走在弹痕累累的鸭绿江断桥上,耳畔似乎响起“上甘岭特功八连”官兵那撼人心魄的誓言:“我们誓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上级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决不畏惧,决不动摇……”

不同连队的战士,具有同一种魂魄。这是因为有同一个军令在他们心里扎根。

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记者看到一份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布的军令。军史记载,志愿军第19兵团颁布《赴朝作战守则》,各师乃至阵地连队制定“临时公约”,官兵“看后即知,闻后即行”。

“敌人占领我方表面阵地,距我坑道口的距离不过三四十米,说话、咳嗽都能听见。我们成班、成排、成连在敌人炮火封锁下夜间潜入坑道,靠着铁一般的意志,始终保持动作肃静、炮打不乱、负伤不叫,体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觉悟。”志愿军第15军45师政委聂济峰在回忆录中写道。

跨越时空,这些英雄部队今天虽已在变革转型中换羽新生,但官兵始终将铁的纪律铭记于心。

“上甘岭特功八连”坚持立规在先、挺纪在前,制定了包括党员干部模范引领作用、创新训练模式、严格训练作风、培育战斗精神等具体内容的20条规定,要求大家熟记于心、落实于行。

“演练复盘检讨时,针对个别同志执行规定规则不严、训法战法创新不够、口述战斗命令带有模板痕迹、紧急拉动携带物资不符合标准等问题,我们深入分析原因教训,制订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确保问题逐一销号。”该连连长徐恒告诉记者。

“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在一个个抗美援朝英雄连队荣誉室内,记者都看到了毛泽东主席这句总结抗美援朝胜利之道的话。

“这种‘气’,内涵极其丰富。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军令生威、铁纪发力,以及转化为履行使命任务的强大执行力、战斗力。”“冰雕连”指导员张颂深有感触地说。

从“邱少云坚忍潜伏”到“高原要地扼守”——

不同的地域战场,一样的守纪如山

雨雪交加,簌簌落下。

正在海拔4000多米高原驻训的邱少云生前所在连官兵,冒雪展开高原负重行军等课目训练,大家在氧气稀薄的“生命禁区”加速攀登。

风急!山高!几年前,也是一个6月,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接到开赴某高地的命令。“邱少云突击队”官兵每人携带近20公斤重的装具连续奔袭20多公里,翻越海拔5700多米的雪山,准时到达指定位置。此后200多天时间里,官兵像钢钉一样牢牢“钉”在这座高地上。

跟随连长顿智巴丁走进驻训地简易板房,记者看到邱少云生前所在班一张床铺的床头,摆放着邱少云潜伏在草丛中的画像。

“每次千里跨区机动,老班长邱少云都和我们在一起。他从未离开,时刻提醒我们严守纪律,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班长白晶说。

桌上,用高原石子拼成的“纪律”二字引起记者的注意。“作为邱少云生前所在连官兵,纪律对我们来说,分量很重。‘纪律重于生命’的精神融入官兵血脉,刻进官兵骨子里。”指导员郭星语气坚定。

在这间小小板房里,记者还看到半截床单,上面是醒目的红色血书和手印。

“先辈留有一方净土,后辈立志守卫边疆。志坚纪严世代相传,少云精神永放光辉。”看到血书上的文字,记者不禁感慨:不同的地域战场,一样的守纪如山。

“咳嗽时用毛巾遮口”“潜伏中解手要就地掩埋,不站起、不离开位置”“负了伤自己包扎,不哭不叫,至死不动”……每次新兵下连,郭星都会给大家讲朝鲜战场纪律。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记者在邱少云潜伏时用的那支钢枪前驻足良久。已被烧成炭黑色的枪托旁,有一块巴掌大小的棉衣残片。它曾倾听过烈士最后的心跳。

其实朝鲜战场上,还有很多像邱少云一样执行潜伏任务牺牲的英雄,有的不为世人所知。攻打883.7等高地时,志愿军第60军秘密潜伏的3000多人中,就涌现出15位邱少云式战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美援朝老兵黄宗德,虽已94岁高龄,很多事情都记不起来了,但始终记得那场艰苦的战斗。

“当时正值夏季,不是暴晒就是雨淋。蚊虫叮咬不敢动,想咳嗽就紧咬舌头,全身衣服被汗水和雨水浸透,捂出一身脓疮。但大家都能自觉严守纪律,无一人叫苦。”黄宗德给记者讲述起7天7夜的战斗经历。

那年,金达莱花盛开的季节,邱少云生前所在连、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杨根思连”、“王海大队”官兵代表曾随中国代表团赴朝鲜祭奠志愿军英烈。

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一座座烈士墓如同整齐列队的威武方阵,旁边一株株从中国移植而来的东北黑松,像烈士们生前肃立的挺拔身姿。

“敬礼!”一个跨越时空的军礼,是敬仰,更是传承。

从“跨江作战”到“跨洋维和”——

不同时代的中国军人,一样的源泉根脉

南苏丹首都朱巴,距离祖国大陆8000多公里。当地孤儿院墙上,挂着一张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上非洲儿童和“中国蓝盔”官兵笑容灿烂。

照片中的这些军人,就是正在当地执行维和任务的第83集团军某旅官兵。

这支部队的女军人们,经常到这里看望孩子们,送来衣物玩具和学习用品,教他们学文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中国妈妈”。

“抗美援朝战场上,我们连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今天在这片非洲土地上,官兵自觉遵守当地风俗文化,无论捐赠物资,还是医疗援助,都认真落实相关规定。”该旅“大功三连”指导员王亚鹏说。

这些年,“杨根思连”“佛国山上的大功连”“爆破英雄连”等抗美援朝英雄连队先后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他们认真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依法从严治军,把爱民情怀播撒到任务地区,使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形象在非洲大地深入人心。

水有源,树有根。记者查阅《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总结》看到,当年志愿军政治部先后制定下发“尊重朝鲜政府、爱护朝鲜人民”公约等一系列指示规则。彭德怀同志特别强调:“这次出国作战,纪律问题更重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博得了全中国人民的赞扬与拥护。到朝鲜后,要切实遵守纪律,不能侵犯群众利益。”他还特别指出,部队在打了胜仗的时候、打了败仗的时候、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范违纪现象。

正是这些行为准则,培塑了跳入冰窟救出朝鲜儿童而英勇牺牲的罗盛教,从烈火中抢救出8名朝鲜妇女、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吕玉久、张明禄……

92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王荣赞的一本本战地日记里,记载着他与朝鲜阿妈妮的深厚情缘。

1952年,王荣赞和战友有一段时间住在朴大妈家。王荣赞在战地日记中写道:“朴大妈每天总是把我们藏在棉被里的脏衣服翻出来,洗好晾干又放进去,我们实在过意不去。班长下令,脱下的脏衣服必须自己立即清洗,不许过夜。”

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老兵的眼眶湿润了:“我小时候是个孤儿,失去亲人和母爱。朴大妈就像我的母亲,就像国内的房东大妈!”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王荣赞告诉记者,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各部队都成立纪律检查组,通过当地政府,挨门挨户地进行调查访问,切实做到借物送还、损物赔偿,不欠一笔账,不留一个有损志愿军声誉的问题。

岁月轮转,世易时移。出征异国他乡,不管走得多远,人民军队从未辜负“最可爱的人”这个光荣称呼。

前不久,联南苏团官员巴安巴塔尔·干巴塔到中国维和营地视察,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中国维和军人模范遵守联合国维和人员行为准则,在执行任务时,无论是面对复杂环境,还是各种压力,都能坚决执行命令,有着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从“跨江作战”到“跨洋维和”,不同时代的中国军人,一样的源泉根脉。深蕴官兵心中的优良传统,就像鸭绿江水源远流长……

记者手记

铁的纪律锻造胜利之师

寻访一支部队的根脉,就像登山攀援,又像溯流而上,满眼风景令人肃然起敬,感慨万千。

习主席指出:“人民军队必须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英雄的志愿军将士在血火考验中挺身而出、在艰难困苦中立身为旗,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慷慨奉献自己的一切,离不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离不开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当前,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了吃劲奋斗的攻坚期,让我们弘扬志愿军前辈“纪律重于生命”“守纪贵在自觉”的过硬作风,用铁的纪律锻造胜利之师,在新时代新征程交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中国军人的合格答卷。

请扫描二维码浏览更多内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