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成为“连心桥”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通讯员 冯邓亚
基层官兵利用休息时间到卫生连理疗。 司正坤 摄
卫生连宿舍楼前的“留言板”更新了,吸引不少官兵驻足观看。
在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心中,这块设置在卫生连楼前的“留言板”,记录许多官兵的心声,也是卫生连倾心服务的见证。
近年来,“留言板”不断“升级”:从最初宣传橱窗中的“意见角”扩容为独立板块,官兵们关注度高了,留言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从意见建议到期待想法,再到感慨点赞……通过这块‘留言板’,我们听到真情实感、感知兵心冷暖。”在该旅领导眼中,“留言板”虽然只有方寸天地,却能折射保障观的变化。
这块“留言板”,也成为观察卫生连的“晴雨表”。
“‘留言板’受关注,体现官兵信任,也是基层卫勤保障能力提升的见证。”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该旅官兵伤病率、转诊率均下降10%左右。
数据,见证保障升级。“伤病率和转诊率‘双降’的背后,是基层卫勤分队保障力和部队战斗力的相辅相成。”该旅领导说,在近期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官兵对卫生连的满意度达97%。
一个基层卫勤保障单位缘何收获如此高的满意度?带着好奇,随就诊官兵走进卫生连,一个个场景令记者印象深刻:康复理疗室内,医疗救护员一边为就诊官兵讲解训练伤防治常识,一边通过磁振热疗为官兵缓解病痛;心理服务室内,心理医生与官兵一对一聊天、耐心倾听,帮助化解心中烦恼、缓解心理压力……
某连战士沈鑫膝盖时常刺痛,天冷时反复发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来到卫生连就诊。军医严滴石诊断他为“半月板损伤伴骨膜炎”,随即用体外冲击波治疗仪为其治疗。经过几次治疗,沈鑫的病痛明显减轻。
某连下士唐浩训练时拉伤右臂,随队保障的军医张凯翔为他拟制专属诊疗方案,每天为他进行按摩、针灸等理疗。两个疗程后,小唐顺利康复,重返训练场。
官兵健康关乎部队战斗力。近年来,该旅秉持“暖心、快捷、优质就医”原则,着力解决官兵“看病难”“送诊难”等问题。卫生连建起康复理疗室,推开随队医疗、定期回访等机制,不断提升医疗服务保障水平。
“为官兵健康服务,就是为战斗力服务。”卫生连干部说,“为战斗力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透视转诊单背后的基层卫勤之变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通讯员 冯邓亚 特约记者 周宇鹏
前不久,南部战区陆军某旅训练场上,一名战士在训练中不慎受伤。随队伴随保障的卫生连军医详细检查后,开出了一张转诊单。
这是该旅卫生连今年开出的第13张转诊单,较去年同期下降10%。
基层卫生连,既是官兵的“健康监察哨”,也是他们的“转诊联络员”。向体系医院转诊,这在过去是基层军医的主要处置方式,如今这一方式正在改变,转诊数量正在逐年下降。
小小转诊单,一端连着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官兵,另一端连着体系医院,承载着守护官兵健康的特殊使命,也是基层卫勤保障能力的见证。它的背后,蕴藏着基层卫勤保障体系的责任与担当。
卫生连军医到训练场巡诊,为官兵讲解预防训练伤知识。司正坤 摄
应要求转诊结果“虚惊一场”——
精准诊断是转诊的前提
阳光洒在训练场上,某旅某连400米障碍训练火热进行。“有人受伤了!”一阵呼喊打破了训练的节奏。
战友们围拢过来,只见战士小李侧躺在地上,一只手扶着右腿,露出痛苦的表情。原来,小李在上独木桥时冲得太猛,不慎踩空撞到柱子。
此时,卫生连的门诊值班电话响起:“训练场有人受伤!”
接到电话,卫生连值班军医严滴石和医疗救护员梁义坤携带急救设备,乘车赶往训练场。途中,严滴石拨通连队干部电话,了解小李的受伤情况,提前准备救护器材。
抵达现场后,严滴石为小李检查,用夹板对受伤腿部进行固定。随后,他们将小李抬上担架,返回卫生连。
“初步判断是右腿骨折。”为确定具体伤情,严滴石在返回途中安排后续检查内容,通知卫生连战友做好准备。不久,车辆抵达门诊楼前,已在等待的战友将小李抬至诊疗室检查。
随后的检查结果,验证了严滴石的判断。但卫生连的诊疗条件有限,严滴石决定开具转诊单,将小李转至体系医院。
下笔前,严滴石又一次询问小李受伤时的具体场景和动作,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每一次诊断,都是专业能力的体现;每一张转诊单,都是在严谨诊疗后开具的后续就诊建议。”严滴石介绍,精准填写战友的病情,并非多此一举。
他认为,转诊单作为伤病员后续治疗的重要依据,内容填写必须准确无误。详细的描述,可使接收医院对官兵的伤情有清晰的了解,以便后续展开针对性治疗。
在转诊单上,严滴石以基层卫生人员的专业视角,详细记录了小李的受伤经过、初步诊断、当前状态等内容。同一时间,卫生连上报机关申请送诊车辆,并安排随诊人员与转诊医院对接。
“每一张转诊单,不是一填了之,而是确保能给医院提供参考。”负责转诊随行的军医韩宏强告诉记者,送诊步骤看似繁琐,实则是为了后续治疗更精准高效。
记者看了看表:从接诊患者,到判断病情、上报机关,再到转运,全程约半小时。
“基层转诊时间每缩短一分钟,便可以为受伤战友赢得更多专业治疗的时间。”韩宏强说。
回想去年一次转诊经历,韩宏强记忆犹新。一次,一名突然胸痛的战士前来就诊,当时这名战士转诊意愿强烈,他便根据患者口述和初检情况,开具了转诊单。
没承想转诊到上级医院后,医生建议这名战士在急诊完成全面检查后,才开展后续治疗。
那晚,急诊的检查持续到天亮。检查结果显示,这名战士只是肌肉拉伤,病情并不严重。
虽是虚惊一场,韩宏强却认识到,小小转诊单背后也有“大学问”,为此他将这次转诊过程记录在案,形成规范的“接诊转诊流程”,并在卫生连推广。
如今,该流程已成为卫生连遵循的送诊制度。
康复过程并非出院时就结束——
全程随诊贯穿诊疗始终
“身体恢复得怎么样?好好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祝你早日康复……”那天,正在住院的某连战士小王接到韩宏强的电话。韩宏强详细了解他在住院期间的治疗情况,交代注意事项。在外住院接到旅队军医打来的电话,小王的心里暖暖的。
韩宏强告诉记者,按照卫生连接诊责任制中的“谁诊疗谁负责”原则,军医需要全程随诊患者,了解其治疗和康复情况。
作为小王的“转诊责任人”,在他住院期间,韩宏强全程跟踪治疗进展,并将用药与恢复情况记录在“送诊跟踪档案卡”上,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挂断电话,韩宏强拨通小王所在连队主官的电话,将其病情与可能引发的其他问题及时与连队沟通,提醒连队关注小王出院后的心理波动情况,主动靠上去做好引导和帮带,助力小王尽快回归训练场。
“‘接诊责任制’让基层官兵心里更托底。”说起卫生连这项举措,小王所在连队刘指导员认为,“伤病战士的康复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并非出院时就宣告结束。”
刘指导员向记者讲述发生在连队的一件事。一次,战士小姚在野外驻训时,从高处跃下不慎扭伤脚踝,因为驻训地医疗条件有限,卫生连开具转诊单,将他送往体系医院接受治疗。小姚入院后配合医生开展康复锻炼,伤情好转,办理出院。
回到连队,连队没有关注小姚的康复情况,只是叮嘱他注意休息,做好康复训练。
但这次受伤,给小姚带来了很大困扰。从出院那一刻起,小姚就陷入体能素质下滑、训练成绩跟不上的焦虑之中,他担心就算努力调养,体能和训练成绩也无法恢复到受伤以前的状态。
一向要强的小姚,渐渐没了自信,在此后一次考核中成绩下滑了许多。
连队反思,对官兵因伤病导致的焦虑、担忧等问题缺乏重视,没有及时靠上去疏导。刘指导员说:“如果能及时帮助小姚走出低谷,鼓励引导他重拾信心,及时为他化解心结,就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
“读懂每名官兵的‘心世界’,下好心理预防的‘先手棋’, 有利于释放官兵在练兵备战上的潜能。”在严滴石看来,一名合格的基层军医,除了要练强医术,还要成为掌握官兵心理情况的“信息员”、宣传心理知识的“辅导员”、发现心理症状的“观察员”、解决心理问题的“疏导员”。
官兵健康连着战斗力,关心关注战友身心健康,就是为部队战斗力添砖加瓦。
该旅领导表示,守护官兵身心健康,卫生连和患者所在连队有着同等责任,需要相互配合、双向发力,才能实现“让每一名官兵都能活跃在练兵场上”的目标。
转诊单少了,卫生连强了——
为健康兜底的是一个体系
如今在基层一线,像小李、小王这样因伤病需要转诊的战士还有不少。每一张转诊单的背后,都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卫勤保障体系在支撑。
“正是这个健康保障的‘大体系’,为官兵健康兜住了底。”该旅战勤科刘科长介绍,从官兵受伤的那一刻起,基层卫生连迅速响应,展开急救和初诊。
随后,根据伤情,军医快速诊断,决定是否需要转诊以及转往何处。
在转诊过程中,卫生连与体系医院、患者保持密切沟通,确保高效送诊、有效治疗。在患者住院期间,军医随诊也很关键,一方面了解患者检查和用药情况,一方面完善健康数据记录,以便患者回营后继续治疗。
平时服务官兵,战时服务打赢。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基层卫勤力量不断转型升级。为提高卫勤保障能力,该旅建立完善卫勤保障体系,在医疗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物资储备等方面持续用力。
他们及时与体系医院建立联系,邀请医院专家走进营连巡诊,现场培训指导,分享常见病诊疗经验方法;外送见习培训,安排军医、医疗救护员和连队卫生员,分批次赴驻地医院跟班见学,让基层卫生人员接受临床锻炼,积累救治经验;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应急演练,提高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如今,我们有更多机会提升专业素养。”韩宏强告诉记者,经过临床培训,他和卫生连军医对缓解官兵病痛积累了更多经验和招法。
如今,卫生连综合诊治能力稳步提升。韩宏强认为,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主动要求转诊的官兵少了,外出看病就医的官兵少了。
前不久,某连战士小司在搬运物资时不慎划伤手指,鲜血直流。伴随保障的卫勤人员接到消息,快速抵达现场,韩宏强评估伤情发现,小司手指的伤口较深,已经伤及神经,需要尽快缝合。
韩宏强立即和连队卫生员进行止血消毒,并将小司转移至野战卫生所展开伤口缝合。
小司随后被送往驻地某医院复查,该医院医生检查后认为:伤口缝合标准、处理及时专业,对小司后续彻底恢复手指机能帮助不小。
“过去遇到这种情况,都是直接转诊到驻地医院治疗。”卫生连张指导员说,如今,基层医护人员通过学习实践,积累和丰富临床经验、实操技术,诊疗能力明显提高,很多战友受伤后不再首选外出求诊。卫生连也是首先立足做好前期处置,为送诊和后续治疗赢得更多时间。
官兵训练到哪里,卫勤保障就跟进到哪里。近年来,该旅卫生连专业能力水平提升,官兵就诊满意度持续向好。
记者还了解到,借助远程医疗系统,卫生连军医可以随时向上级医院专家视频问诊,邀请专家视频会诊,获取更专业的治疗建议,促进一些疑难病症在基层一线得到对症治疗。
为使转诊信息快速、精准传递至体系医院,各级卫生部门正在积极打通部队与体系医院的“通联壁垒”,未来官兵转诊将更加快捷。
从伤病突发时的紧急救治,到转诊过程的快速高效,再到借助信息化手段的精准诊疗,一张基层诊疗网正在加速完善,精心呵护官兵身心健康。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蓬勃发展与体系持续完善,这张健康防护网将愈发精密,为官兵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
锐视点
为兵服务 向战而行
■黄 松
军队体制编制改革中,旅级作战单位卫生连的出现,是基层卫勤分队保障力与战斗力融合的关键转型,是顺应现代战争、提升军队作战效能的必要举措。
卫生连从单纯保障分队转变为全训建制连队,从平时保障单元升级为战时战斗集体,体现军队现代化建设对战斗力要素的重塑,是对战争形态变化的精准回应。
精准诊断是为兵服务的基础,跟踪关怀则是为兵服务的延伸。军队卫勤保障队伍围绕“为兵服务、向战而行”运转,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则是卫勤保障工作的旨归,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为兵服务”是对官兵生命健康的承诺,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卫生连官兵严格遵循医疗流程,重视伤病员心理,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
“向战而行”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随着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卫勤保障面临新的挑战。卫勤保障绝非仅仅是后方的支援力量,更是战斗一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完备的卫勤保障体系是“向战而行”的坚强后盾,也是“为兵服务”的坚实依托。从设施配备、人才培养到物资储备,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系构建,为卫勤保障工作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兵服务、向战而行”是军队卫勤保障队伍的价值追求,是贯穿卫勤保障工作始终的主线。全力以赴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基层卫勤保障队伍需要持续提升保障能力,为官兵健康筑牢坚实防线,为部队战斗力提升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