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部坚持“训保一体”锤炼打仗本领——
跨地域远程机动边走边练
■解放军报记者 王 越 特约记者 胡勇华
战车列阵,引擎轰鸣。盛夏时节,空军某部结合运输保障任务开展一场跨地域远程机动训练,数十台车辆集结后,沿川藏线向高原某驻训地挺进。
川藏线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完成跨地域远程机动训练,对官兵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车队行至海拔4000多米的一处垭口,道路变得十分狭窄,只能容一车通过。下士黄文旭双手紧握方向盘,小心翼翼地驾车驶过一个又一个险弯。
空军某部组织跨地域远程机动训练。邓世宁摄
“我们将驾驶训练嵌入任务全程,把每次物资转运都当作实战行动来组织。”该部领导告诉记者,此次训练,单车行驶距离超过3000公里,他们将训练分队与运输分队融合编组,全程嵌入战术背景,设置应急物资运输训练、多种特情处置等环节,将“运”的需求与“训”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为实现军事训练与保障任务同频共振,该部引入运输无人机,积极探索陆空协同保障方法路子。行进途中,车队突然接到指令:前方“道路阻断”,立即展开模拟物资投送。无人机操作手王飞依令操控无人机升空,将物资精准投送至指定区域。车队遭遇大雾天气,无人机又化身空中“千里眼”,实时回传路况信息,引导车队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平稳行进。
运中训,保中打。该部领导介绍,此次训练紧贴实战需求,将重载驾驶、抗疲劳驾驶等实战化课目与运输保障任务紧密结合,推动练兵实践与战场需求精准对接。
夜幕降临,“战斗”还在继续。“‘敌’无人机抵近侦察!”接到特情通报,车队立即熄灭车灯,转入夜间闭灯行驶状态。参训驾驶员凭借过硬技术和心理素质,在黑暗中悄然突破一道道防线。
一路与车队同行,记者看到,特情接踵而至,官兵灵活应对、见招拆招,部队快速反应和应急应战能力得到有效锤炼。
新疆军区某团携手空军某部展开对抗训练——
跨军种协同攻防见招拆招
■阿合卓勒·努尔兰别克 解放军报记者 李攀奇
烈日当空,黄沙漫卷。大漠深处某驻训场上,新疆军区某团携手空军某部组织的一场陆空对抗训练激战正酣。
模拟防空阵地上,各分队快速架设侦察预警网,依托多渠道平台实时共享空情信息。火力单元根据友邻部队通报的“敌”机动态,迅速构建防空火力网。
新疆军区某团地空导弹分队进行实弹射击。张鹤 摄
“此次训练不搞预案推演,不设固定流程。”该团领导介绍,他们注重引导官兵强化“练即战”思想,实打实提升战场打赢能力,做到“像打仗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打仗”。此次跨军种协同对抗训练,就是要在深化战训耦合中锤炼专业技能和应急应变能力。
训练现场,地导分队雷达率先捕获“敌”机踪迹。分队正准备拦截时,“敌”机突然释放强电磁干扰,雷达屏幕上一片“雪花”,目标信号瞬间消失。分队指挥员果断下令,采用“隐真示假”方式,用模拟目标吸引对方火力,同时迅速组织抗干扰反制。不多时,目标信号重新出现在雷达屏幕上。待“敌”机进入火力打击范围后,分队指挥员下达作战指令,导弹呼啸而出,精准打击。
“参训双方互不通报战术意图,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全时戒备状态。”分队指挥员告诉记者。
“东北方向发现目标,注意搜索!”首轮对抗刚结束,“敌”机再次来袭,借助地形掩护实施超低空突防,防空分队通过多雷达交叉定位进行补盲。双方围绕抗干扰、反突袭、阵地转移等课目轮番展开攻防对抗,充分检验装备技战术性能。
“以往驻训,我们都是依托靶机自设特情,参数、航线等信息都在掌握中。”该团领导介绍,此次打破军种界限,与空军部队开展互为对手的陆空对抗训练,并现场临时嵌入特情,目的就是使训练最大限度贴近实战。
该团领导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立足野外驻训实际,继续探索防空作战特点规律,细化作战单元协同规范,不断提升部队战斗力建设水平。
问需于实战 问计于战场
■范恩达
军事训练是实战的预演,训战一致是开展军事训练必须遵循的法则。今年野外驻训,官兵“练即战”的思想树得更牢了,“时刻准备上战场”的意识更强了,大家全力以赴投入训练,砥砺胜战之能。
“像打仗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打仗”,军事训练离实战越近,离打赢就越近。然而,采取哪种训练形式、选择怎样的训练环境才能最大限度贴近实战,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划定训练时间、划分训练场地、预设固定流程的组训模式,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容易将训练场与战场割裂开来,让官兵只熟悉训练、不适应实战。新时代军事训练必须打破训练场与战场之间的壁垒,用战场的坐标系去校准训练“准星”。
野外驻训,是部队锤炼实战能力、提高打赢本领的“黄金期”。各部队只有坚持问需于实战、问计于战场,让训练中的每个环节都经得起硝烟检验、每道考题都融入实战背景,才能把这一实战化训练的“黄金期”变成战斗力增长的“跃升期”。
这才是打仗该有的样子
■陆军某旅干部 呼翰威
子夜时分,驻训场上,一场红蓝对抗训练拉开战幕。
作为红方指挥员,我派出侦察小组,借助夜色掩护展开渗透。然而,侦察小组刚摸清“敌”哨探照规律,就被蓝方移动观察哨发现。接到“位置暴露”的报告,我利用电子沙盘立即调整部署,侦察小组迅速收拢撤离。
这样的攻防转换,对我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如今,战术考核全程自主对抗是驻训场上的常态,也让练兵备战的硝烟味更浓、逼真度更高。
但在几年前,情形还并非如此。当时组织战术考核,进攻就是进攻,防御就是防御。从战备等级转换到战斗结束,官兵角色和作战流程都相对固定。一次对抗训练,考核组突然下令转攻为守,全营顿时乱了阵脚:防御阵地选择仓促,分队官兵协同脱节,火力支援行动迟缓……
“战场哪有‘剧本’给你演?”复盘总结时,一位旅领导说的话,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
今年野外驻训,旅里取消所有预设条件:没有固定地域,没有既定流程,情况处置由指挥员临机决策。实装、实弹、实景成为训练标配,“背靠背”自主对抗与临机导调对抗成为训练的重点内容。
拂晓时分,红方集中力量发起攻击,蓝方反坦克小组藏在隐蔽处,直扑红方装甲目标。遭到高强度电磁压制,红方指挥通信几乎瘫痪,蓝方侧翼部队抓住时机,直插红方攻击队形。危急关头,一线分队迅速依托残存工事和有利地形建立起环形防御,用密集火力压制蓝方攻击。后方火力单元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对蓝方目标实施火力打击。电光石火间,攻防态势逆转。
硝烟散去,对抗落幕。看着电子沙盘,我不禁感慨万千:进攻时想着退路,防守时准备反击,这才是打仗该有的样子。
(解放军报记者 危乔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