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探哨丨智慧巡检:无声守护“信息动脉”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克雨 曾恒洁 柯青坡 责任编辑:孙悦 2025-08-09 08:02:49

记者探访信息支援部队某通信台站——

智慧巡检:无声守护“信息动脉”

■刘克雨 曾恒洁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柯青坡

闽西大地,烈日炙烤;深山密林,闷热难耐。盛夏三伏,记者探访位于群山深处的信息支援部队某通信台站。

走进台站值班室内,只见一块占了半个墙面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防区周边多个高清探头传回的画面。值勤席上,中士刘学金正通过一体化平台,远程查看国防光缆线路关键节点的传感器数据。

方寸斗室,数据奔流。刘学金告诉记者,台站担负防区国防光缆线路的维护检修任务,这个小小值班室是整条线路的“神经中枢”,也是官兵日夜坚守的主阵地。

官兵组织野外抢修训练。靳博成 摄

值勤席旁,新兵徐嘉泽一边查看不同点位画面,一边翻阅巡逻资料核对历史数据。下站后到“神经中枢”跟训跟学,是该台站为帮助新兵尽快适应战位探索的管用招法。

值勤间隙,徐嘉泽打开“智慧巡检”系统,默默背记防区内每段线路的走向、编号、关键节点、历史故障点。不多时,正在野外作业的巡线分队利用无人机传回高清影像,徐嘉泽一边对照地图标记出易受洪水和落石影响的风险点,一边轻点智能终端,将风险点附近线路的历史维护记录共享给巡线分队。

徐嘉泽介绍说,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他已能熟练操作“智慧巡检”系统,并可远程为巡线分队在线“划重点”。尽管来站时间不长,徐嘉泽还没有走遍防区内的所有线路,但他已利用“智慧巡检”系统,在值班室内在线“巡检”过每段线路、每个点位。

作为巡线兵,“胸中有图、脚下有路”是基本能力要求。然而,该台站担负着300多公里国防光缆的维护检修任务,对官兵来说,熟悉防区地势地貌、线路关键节点等是最大难题。“以往,新战士来站里的第一课就是跟着老兵巡线,任务中他们主要干一件事:背记巡逻路线。”该台站干部徐云龙告诉记者,如今,“智慧巡检”系统在深山“落户安家”,为台站建起一张“全时在线、全域监控、全线侦测”科技巡检网,帮助新兵“足不出营”就能熟悉防区情况。

谈及科技赋能给台站带来的变化,徐云龙话锋一转:“科技手段给保通工作带来很大便利,但无论科技怎么进步,‘用脚步丈量巡逻路’的传统永远不能丢。”

经报上级批准,记者加入巡线分队,参加次日的巡线任务。

第二天一大早,巡线分队趁着日出前登车出发了。车到山脚缓缓停下,分队开始进山徒步巡线。此时,红彤彤的太阳也爬上天空。

走在荆棘密布的山间小路,记者感觉透不过气——山里草木茂盛,走在半人多高的草丛中,空气闷热潮湿如同蒸桑拿。没走几步,额头上的汗珠就顺着脸颊不断滚落。“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刻,记者对这句谚语有了更深体会。

“注意脚下,小心蛇虫。”二级上士、光缆维护员满忠昂走在队伍最前面,他一边挥舞着镰刀奋力砍草开路,一边提醒战友注意脚下安全。

行至某点位时,连绵高耸的山峦阻断了视线。满忠昂停下脚步,从背包里取出一架无人机。在满忠昂操纵下,无人机旋翼嗡鸣,轻盈地越过山顶。显示屏上,山脊另一侧的画面清晰呈现。

“55号到60号标识之间,一切正常。”满忠昂轻点屏幕,精准对位标识。与此同时,中士任双龙打开“智慧巡检”系统终端,向台站报告巡检情况,并在系统中更新线路数据。

“夏季雷电、暴雨频发,光缆受损几率明显加大,给台站应急处置能力带来不小挑战。”满忠昂说。

队伍继续前行,路过一处河沟,满忠昂给记者讲起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抢修经历。

“那年夏天,光缆被暴雨冲断。台站紧急派出一支抢修分队,冒着遭遇山体滑坡的风险赶往事发点位。抢修现场,官兵蹚着齐腰深的急流,摸着光缆艰难排查断点位置。”满忠昂边说边打开“智慧巡检”系统终端,“如今不一样了,在系统上就能查看线路的布局走向。如果遇到其他技术难题,还能利用‘云端会议’功能,将抢修组、后方机房值班员、技术专家等各方力量聚到一起‘在线会诊’。”

时至晌午,在智能终端及无人机助力下,以往需要两天才能完成的巡线任务,我们不到半天便顺利完成。

巡检完最后一处线路标识,满忠昂带着大家找了一处树荫歇脚。远处,山路蜿蜒起伏,在蒸腾的热浪中影影绰绰。官兵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黏在身上。

稍作休息后,巡线分队踏上归程。行至一处山顶往回看,一个个时隐时现的红色标识,在满眼苍翠中十分显眼。

群山无言,见证巡线兵的忠诚守望。这里没有号角震天,没有硝烟弥漫,在无人知晓的深山战位,巡线兵们日复一日默默坚守,用青春守护“国防信息动脉”。 

喜看巡线新变迁

■刘克雨

“千山拦路,铁脚板丈量万里银线;万水迢迢,巡线兵扛起光脉长城。”这是笔者在台站采访期间,看到的一副对联。

走进群山深处,看着无人机轻盈升空执行巡线任务,官兵利用“智慧巡检”系统实时监测线路关键节点,笔者不禁感慨:从“铁脚板”到“科技网”,科技手段正在重塑值勤巡检模式。

过去翻山越岭才能完成的紧急巡查任务,如今操纵无人机便可完成;“智慧巡检”系统精准呈现线路走向,遇有特情时,还能实时回传现场图像,让值勤官兵对故障了如指掌;光缆发生阻断,借助“敲缆仪”便可从多条线缆中快速精准定线定位,大幅缩短排查时间……从眼看手摸凭经验到数据诊断靠科学,科技赋能深刻重塑了值勤巡检模式,不仅将官兵从繁重的体力消耗中解放出来,更有效降低了巡查维护的误差率,保通工作质效水涨船高,战斗力生成模式发生质的转变。

从烽火传军情到数据越千山,从马背传令到智能巡检,每一次技术飞跃都在改写战争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巡线兵工作方式发生的变化,恰恰是“科技强军”生动的注脚。

义务护线员“下岗”了

■信息支援部队某通信台站二级上士  王一杨

新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台站。前往营区的路上,从繁华市区到偏远郊区,再到无人深山,我的心不断往下坠。

台站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生活单调枯燥。尤其夏季难挨,闷热潮湿,蚊虫肆虐。然而,最难的还是巡线。台站担负着300多公里国防光缆的维护检修任务。这条线路大多隐没在群山深处,每次执行巡检任务,“一天三顿吃干粮、起早贪黑爬山沟”是常态。一天下来,衣服湿透几次,脚上全是水泡。

“线路总要有人巡检,大山总要有人守护。”我心里退堂鼓敲得最响的时候,在站里干了14年的老班长华健兵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想法。到今年为止,我扎根深山已经整整11个年头。

近年来,随着部队使命任务拓展,巡线维护人手不足的难题越来越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把驻地群众发展成巡护国防光缆的义务护线员就是其中之一。住在深山里的陈大爷,就是我们较早发展的义务护线员。

这些年,陈大爷一有时间就带着茶杯上山,沿着光缆线路标识仔细巡查。我们巡线经过他家附近,也会登门探访,跟他拉拉家常,帮他收拾院子、打理菜地。

前两年,陈大爷劈柴时不小心闪了腰,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巡线。当时,上级正在给站里升级巡线装备,我们带着新配发的巡线无人机和智能检测设备去看望他,让他安心休养身体。得知我们有了新装备,巡线工作更加便捷,陈大爷终于放下心来。

陈大爷身体恢复后,我们聘请他担任宣传员,给附近村民宣传普及国防光缆知识,共同维护线路安全。“有了新装备,巡线更高效。我虽说‘下岗’了,也替你们感到高兴!”陈大爷说。

(曾恒洁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