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陆军某边防连狮子山哨所——
翻山越岭:跟随哨兵去巡逻
■曹继可 杨冬阳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哨所官兵正在巡逻。 蔡晓伦摄
三伏时节,骄阳似火,记者探访驻守滇南边关的陆军某边防连狮子山哨所。
汽车只能开到半山腰,我们下车徒步前行。阵阵热浪从脚底往上蹿,抬头望去,哨所在热浪中影影绰绰。没走几步,记者已是大汗淋漓。
沿山而上的270多级台阶,尽头连接着坑道战壕。出了坑道,便是狮子山顶峰,高高的哨塔就耸立山巅。
哨楼上,哨兵身姿挺拔,眼神专注。顺着哨兵目光望去,田蓬口岸前,川流不息的车辆正有序通关。
狮子山哨所担负着防区边境线巡逻任务。这段巡逻路地形复杂,有的地处悬崖峭壁异常危险,有的狭窄崎岖通行困难。一代代哨所官兵靠脚步丈量边关,接力守护边境安全。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哨所所在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7次。
步入哨所值班室,电脑屏幕上的电子地图引人注目——防区内的河流走向、道路分布、村庄位置等清晰呈现。电子地图的科技感与沿途战场遗迹的历史感,形成鲜明对比。
“这款三维立体地图,不仅是官兵巡逻时的‘智能导航仪’,还是一套内容丰富的‘执勤资料包’。”该连董指导员边操作演示边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他们依托无人机航拍、官兵实地采集形成的数据库,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打造了这款电子地图。记者看到,这款地图不仅标注了各巡逻路线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还记录了沿途各点位的巡查资料、注意事项,轻点鼠标,相应点位情况随即清晰呈现。
哨所防区地处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夏季雷雨频发,经常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往年夏天,巡逻分队多次遭遇险情。”董指导员说,“如今,我们利用电子地图的数据分析和路线规划功能,科学规划巡逻路线,有效提升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巡逻路线存在山体滑坡风险,建议调整!”说话间,哨所值班员、二级上士李崇颖的报告声传来。原来,李崇颖将最新天气信息输入电子地图后,电子地图自动评估巡逻路线的安全系数,并发出预警。
董指导员调出巡逻分队的行动方案,随后利用电子地图规划出3条备选路线。“换作以前,临时调整巡逻路线起码要花一个小时,如今这项工作几分钟就能完成。”董指导员和连队干部吴国选经过研判,从备选路线中确定了一条最优路线——既确保巡逻到点到位,又保障安全。
得知巡逻分队一小时后就要出发,记者申请一同前往。官兵介绍说,此次巡逻不仅要巡查边境线,还要为电子地图采集最新数据。
群山环绕,巡逻车沿着“之”字形山路颠簸盘旋,一边是斧削般的悬崖,一边是刀劈似的峭壁,记者的心始终提在嗓子眼。
到一片密林前,巡逻车终于停下。“下车巡逻!”带队干部吴国选一声令下,战士们整齐列队,钻进丛林开始徒步巡逻。
刚行进没一会儿,天气骤变,前一秒还烈日当空,下一秒就乌云密布,狂风骤雨紧随其后。由于提前利用电子地图做了“攻略”,巡逻分队很快赶到附近一处执勤点避雨。
三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天空很快放晴。本以为雨后巡逻能凉快不少,没想到在烈日暴晒下,水汽蒸腾,丛林里更加闷热潮湿。不仅如此,原本就遍布青苔的狭窄山路,暴雨之后更加湿滑,稍不留神就“人仰马翻”。
“以前巡逻,全靠老班长记路。”一级上士杨伟华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如今,电子地图不仅规划出最优巡逻路线,还为他们提示了需要重点检查的点位。杨伟华已扎根边防13年,去年他递交了留队申请书,选择继续守护这片土地。
行至一处点位前,杨伟华停下脚步,拿出相机拍摄边境铁丝网上一处出现破损的地方。“返回哨所后,这些图像将被上传到电子地图,相应位置会被标记为红色,直到破损铁丝网被修复。”吴国选介绍,下次巡逻时,这个点位将被巡逻分队重点巡查。
“发现可疑人员,立即查证!”行进途中,吴国选的对讲机中突然传来情况通报。原来,李崇颖在哨所值班室内的监控中看到,不明身份人员正向边境线移动。情况紧急,李崇颖迅速打开电子地图标定目标点位,模拟计算出可疑人员的行进路线和越界时间,并将相关信息传送至巡逻分队。
收到信息后,吴国选和分队成员迅速向目标点位进发,成功将可疑人员拦截。“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科技赋能,执勤质效大大提升。”谈及电子地图带来的便利,吴国选说。
看着远处绵延起伏的山峦和身边晒得黝黑的戍边官兵,记者不禁感慨,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真正让钢铁边防线坚不可摧的,是边防官兵的奉献精神和坚定信念。他们日复一日坚守边关,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采访结束,记者踏上归途。回望狮子山,哨所灯光明亮如星,哨兵身姿挺拔如松。不远处,田蓬口岸的车流与边境小镇交织成画,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烟火气,正被哨兵们用平凡的坚守守护着。
边关哨位赤子心
■李由之
行走在滇南边关,迎面的风带着灼人的温度,暑气成了可感可触的实体,路边的落叶卷成筒状。前往哨所途中,看着董指导员被汗水浸透的迷彩服,记者忽然懂得了他口中“户外桑拿房”的含义——这不只是修辞,更是哨所官兵日复一日的坚守。
电子地图是一个惊喜。三维建模系统把蜿蜒的山脉、隐秘的河谷“搬”进了屏幕,鼠标轻点,巡逻路线的坡度、雨季塌方的风险一目了然。二级上士李崇颖脸颊的汗珠不时滴落,他盯着屏幕里的可疑身影,指尖在三维模型上画出拦截路线时,眼里的光仿佛比窗外的烈日更亮。“以前主要靠经验,现在还要靠科技”,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这个边关哨所从“脚步丈量”到“人机协同”的跨越。
跟着巡逻分队钻进丛林,记者也体会到“科技替代不了脚步”这句话的深意。电子地图里的每一组数据,都是官兵用脚板精准丈量出来的;屏幕上的每一条路线,都连着官兵踏过的泥泞与荆棘。电子地图虽能精准记录防区内的每条小道、每座山峰,却丈量不出官兵后背的汗渍有多厚,计算不出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有多深。
边关哨位赤子心。科技为边关披上“铠甲”,但真正守护山河无恙的,永远是那些在暑热里挺直的脊梁,是那些滴进泥土的汗水,是那些永远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赤子心。这,或许就是狮子山最动人的风景——科技的精度里,有着戍边人的温度。
坚守的青春最光荣
■陆军某边防连一级上士 杨伟华
凌晨5时许,夜色仍把狮子山包裹得严严实实,时有鸟鸣声响起。我穿戴整齐,和列兵小李走向哨位,开始新一天的执勤。
雨后的狮子山雾气弥漫,能见度不足百米。此刻,我手里的多功能红外观察仪派上了用场。按下开关,屏幕上呈现出热成像轮廓——300米开外的树林里,几只野兔蹿过,踪迹清晰可见。
“没有异常热源!”我一边上报情况,一边在心中感慨:新装备比望远镜厉害多了,夜里能看透树林,雨天能穿破迷雾。
上午10时,我们将近期无人机航拍照片和巡逻分队实地勘测的数据录入三维建模系统,让电子地图更加精准。看着防区三维立体画面,一旁的小李惊叹:“班长,界碑上的纹理都能看得清!”
“虽说科技手段极大提升了巡逻执勤效率,但电子地图再清楚,边境线还得靠咱们用脚步去丈量、用双眼现场巡查。你看这条山脊,在屏幕上看只是一条线,巡逻一趟起码要两个多小时,路上还得时刻提防蛇虫。”我说。
电子地图虽然能规划巡逻路线,却画不出戍边人心里的界碑。看着显示屏上正在更新的内容,我不由想起自己入伍那年,老班长教我给界碑描红时的情景。他一边一笔一画给界碑上“中国”二字描红,一边对我说“这两个字比山重”。
望着远处起伏的边境线,我更加理解班长常说的那句话:坚守的青春最光荣。
(曹继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