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营连有了“战法研究工作室”之后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龚伟 仇友才 李子博 责任编辑:孙悦 2025-08-22 07:04:51

“这次胜利,有你们一份功劳”

■李子博

深夜,月移影动。在第83集团军某旅驻训点,结束与院校教授远程沟通后,某营“战法研究工作室”成员朱明顿时觉得心头的“疙瘩”解开了。

他和战友快步走回板房。白板上,写着这个阶段的训练数据。大家立即着手修改此前的方案。

这种场景,朱明和他的战友已习以为常。

4年前,同样是在板房内,该营“战法研究工作室”研究的第一套战法问世。

当时,某新型装备的试训任务交给该营,内容涵盖新装备组训教学、战法创新等多个方面。作为该营“战法研究工作室”的一员,朱明被抽选参与其中。

那段时间,朱明与“战法研究工作室”其他成员一起攻关。结合新装备的性能参数和训练效果,他们提出理论上行之有效的战法训法,结合训练进行检验,并据此进一步完善。

对上百组数据进行分析、对方案数十次修改调整……2个月后,基于新装备的战法训法“新鲜出炉”,并在示范演示时得到各级认可。“这次任务高标准完成,有‘战法研究工作室’一份功劳。”领导的肯定,让成就感、自豪感瞬间涌上每名成员的心头。

不久后,模块化作战、小编组多点位作战受到重视,给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带来了新挑战。

感受到作战方式变化带来的强烈“推背感”,朱明和“战法研究工作室”成员开始了新的探索。

那段时间,朱明和其他成员直接把工作室搬到训练场,一边根据保障需求提出构想,一边通过训练进行验证。遇到堵点时,他们通过碰头商量集思广益,或者找机会向院校专家电话请教。就这样,战法逐步成形。

在后来的一次重大演训活动中,通过运用新战法,渡河保障分队快速完成了任务。

走下演训场,指挥员对“战法研究工作室”的成员竖起了大拇指:“这次胜利,有你们一份功劳。”

“有你们一份功劳。”朱明说,“这句话,如今已成为‘战法研究工作室’成员最喜欢和最想听到的一句话。能为胜战贡献力量,大家觉得所有坚持与付出都很值得。”

如今,随着更多新装备的列装,朱明和其他成员有了更多要加紧干的事。

“累是必然的,但一想到这些付出能催生出更多新战法,让新装备快速生成部队战斗力,大家精神百倍。”朱明说。

营连有了“战法研究工作室”之后

■龚  伟  仇友才  李子博

第83集团军某旅在陌生地域展开渡河保障演练。杨小伟摄

一次战法革新,催生了营连“战法研究工作室”——

“众人拾柴”让“智慧炉火”越烧越旺

深夜,第83集团军某旅营区内仍有不少房间的灯亮着。

该旅作训科余科长介绍道:“这些亮灯的地方,大都是营连‘战法研究工作室’,里面忙着的是各单位的骨干。”

据了解,在该旅,这类“战法研究工作室”共有10余个。该旅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在一些营连分别成立了不同的“战法研究工作室”。

成立工作室的起因,要从一次基层官兵自主创新战法说起。

几年前,特种爆破班班长周红涛和战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一次爆破作业。任务虽然完成了,但周红涛惊出了一身汗:如果建筑物更多或者结构更加复杂,爆破“超时”将不可避免。

训练结束后,周红涛将所思所想提了出来,但大家一时没有好的对策。

很快,周红涛担心的情况出现在一次对抗演练中。面对结构复杂的建筑物,特种爆破班倾尽全力,用时还是超过规定时限,影响了后续部队完成任务的质量。

“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周红涛带领班组成员展开探索,试图对战法进行革新。

在一次参观见学中,地方专业救援力量采用的“定向倾倒”爆破方式让周红涛眼前一亮。他悉心学习相关原理和经验,结合引入的新装备,完成了战法革新。

新战法带来新变化。与原来的爆破用时相比,新战法不仅将爆破用时缩短近30%,炸药用量减少了1/3,所需人员数量也明显减少。

周红涛等人自主革新战法这件事,很快传到该旅领导耳中。“既然官兵们有热情,这事又大有益处,那就给大家搭台子。”

一番调研后,该旅党委决定在基层开设“战法研究工作室”。同时,该旅规定,营连“战法研究工作室”不设人数上限,热心研战、为战的官兵都可报名加入。

各营连的“战法研究工作室”成立后,很快带来新变化。一些训练时遇到的难点问题,很快在“战法研究工作室”找到了解决方案;一线官兵的“金点子”,不断被吸纳到战法创新中;对不同的作战任务,营连“战法研究工作室”也开始结合模块化、编组化作战特点,尝试适时调整战法……

“众人拾柴”让“智慧炉火”越烧越旺。在两年前的一次对抗演练中,部队机动途中遇到“染毒地带”,防化分队运用“战法研究工作室”探索的新战法进行侦毒,很快摸清情况并及时上报,为指挥所调整方案提供了参考。

该旅官兵探讨无人化装备应用新战法。杨小伟摄

工作室成为一片磁场,吸引着更多官兵变为参与者——

进入这个“战力加速器”,成为一把柴、一团火

一天傍晚,刚刚结束训练的一级上士尹东和中士王国旭,一路小跑来到“道桥战法研究工作室”,开始利用模拟沙盘对新想法进行推演。

“每天都想着在这方面更进一步。”尹东很感慨,“如果前推两年,我很难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参加‘战法研究工作室’,进入这个‘战力加速器’,成为一把柴、一团火。”

他俩思维的转变,源于被抽调和参加了一次战法研究。

当时的尹东和王国旭,一个是有着十几年丰富操作经验的“技术大拿”,一个是掌握电路、液压等知识的“行家”。他俩的专业技术可谓呱呱叫。但那次,他俩接到的任务,是参加某方面的战法研究。

第一次参加讨论的场景,让尹东和王国旭至今记忆犹新。“依托现有桥梁装备,可以在高速两侧构建辅路,实现‘破栏下坡’……”工作室内,听着“道桥战法研究工作室”成员江圣博的讲解,两人的眼睛越睁越大:“没想到,装备还能这么用!”

次日,大家便开始利用模拟场地,验证昨天的“构想”……尹东上手操作装备,王国旭紧密关注并记录着装备各项数值的变化。两人结合经验,对战法提出修改意见,之后再次转入验证过程。

不久后,在某训练场,新战法亮相并取得成功。此后,尹东和王国旭下定决心,加入“战法研究工作室”。

翻开“战法研究工作室”战法汇编,除了尹东和王国旭,还有其他官兵的名字频繁出现。“虽然官兵有时摸索出的只是战法细节上的小改进,但照样能真真切切地提升战斗力,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官兵有了信心。”一位营长说。

这里就像一片磁场,吸引着更多官兵变为参与者,营连“战法研究工作室”研究的针对性也越来越强。

3年前,某营的“伪装战法研究工作室”,迎来了一批新成员——无人机操作手。前些年,这些无人机操作手通过操控各种无人侦察机,没少让伪装分队吃苦头。

加入“伪装战法研究工作室”后,这些无人机操作手也有了新身份——战法“质检员”。该工作室推出的新战法,先要经过他们检验。他们既以对手的身份,操作各类无人侦察机找破绽,还要根据找到的破绽,与其他成员一起琢磨,对战法进行完善。有时,一个细节要改上几遍,才能过关。

“换个角度,会有不一样的视野。”“伪装战法研究工作室”负责人贾珂说。

去年底,参加一次演练时,伪装分队对指挥所等重要目标进行伪装,成功躲避了“敌”各种侦察,得到上级肯定。

今年,“伪装战法研究工作室”成员又增加了两人。这两个新成员,都拥有材料学、光学等专业知识,有望推动战法进一步优化。

从单一到多重,同一主题战法已完成3次迭代——

找准地方深挖井,是一种管用的方法论

自“防护战法研究工作室”成立起,“防什么、怎么防”这6个字便刻进成员贾炳辉的心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该工作室,贾炳辉的称谓已从“小贾”变成了“老贾”,开始带“徒弟”。但直到现在,他还在和同主题战法“打交道”。

战法的名称没有改变,但内容已今非昔比。谈到这一战法,贾炳辉伸出3根手指:“从之前的单一防护到现在的多重防护,这一战法已经完成3次迭代。”

起初,“徒弟们”有点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时间一直花在同一战法上?特别是看到其他工作室时不时有新成果,而“防护战法研究工作室”还在“原题踏步”时,“徒弟们”的急躁情绪流露了出来。

贾炳辉注意到这一点。他告诉大家:“战法存在的意义在于能打赢。尤其是防护专业,敌人的‘矛’怎么发展,我们的‘盾’就要怎么变硬。之所以我们一直围绕同一战法不断挖潜,是因为现在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

为了让“徒弟们”安下心来,贾炳辉也根据需求,单列了一些新项目让大家探索。同时,他们对这一战法的完善一直在继续。这一完善就是4年。

在随后的一次演训活动中,该工作室研究的这一战法得到应用。“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积淀与付出都很值。找准地方深挖井,是一种管用的方法论。”当时的场景,让贾炳辉很感慨。

他的“徒弟们”也醒悟过来:“老贾交给大家的新项目,既是单个领域的创新,也是这一战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此,贾炳辉有自己的观点:“战法研究,有时像是在面对一份完全没有见过的新考卷,但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份有几分熟悉却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卷。只有根据题目的变化创新作答,才能交出合格答卷。”

对贾炳辉的这个观点,“爆破战法研究工作室”成员李绍强感同身受。

“我刚进工作室的时候,只有几套传统爆破战法。现在单是无人机、履带机器人排爆,就有10余种战法。”说到工作室的研究成果,李绍强露出了笑容。

“以前参加演训演练,大家在总结经验方面下的功夫较多,现在我们也强调发现差距和带着问题回来。”李绍强说,“以无人机搜排爆为例,演练中大家发现,无人机排爆速度很快,但在‘搜’的方面还欠火候。随后,我们调整方案,经过多次验证,拿出了新战法。”

“这条路本来就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有的只是大家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的信心决心和不辍探索。”李绍强所在工作室不仅优化了战法,“剑法”也日益多样。

“近日,友邻单位又有新装备列装,协同方式会发生改变。”李绍强说,“变化就是号令,我们又要开始新的探索了。”

对口匹配的“智囊团”助推工作室再上新台阶——

既要学会借力外脑,更要懂得强化内功

“专家教授只用了半小时,就把困扰我们多时的难题解决了。”远程“难题会诊”结束后,“伪装战法研究工作室”的成员李翔欣喜不已。

上一次对抗训练中,“敌”方运用新装备让李翔他们得意的“战法”失灵,这让“伪装战法研究工作室”的成员顿时感到了压力。

改进战法涉及对新装备的更深了解,这一点,仅靠“伪装战法研究工作室”成员自身难以做到。他们决定与挂钩帮建的“智囊团”联系,通过“会诊”解决难题。于是,出现了前面一幕。

根据专家教授的意见建议,改进后的战法很快推出,伪装分队用此战法在随后的对抗训练中打了一场“翻身仗”。

“如今的‘智囊团’,更像是营连的编外机构。”李翔感慨地说。

以前的“智囊团”,各营连求援借智并不容易。通常是由旅里牵线搭桥,定期统一收集问题,并与院校取得联系,安排答疑解难。这种做法,既费时费力,专家对问题的解答也较为笼统,各个工作室普遍感到“不解渴”。

于是,该旅及时对发挥“智囊团”作用进行了优化,让“智囊团”直接与各营连挂钩。如今,每个“智囊团”都是根据各工作室的研究内容对口匹配,“智囊团”里的专家教授、科研机构都与各工作室研究方向专业对口。

“现在工作室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能立即与各自的‘智囊团’联系。”李翔说。

近年来,随着多军种联教联训的推开,该旅各工作室“智囊团”的规模也相应扩大,海军、空军等其他军兵种专家应邀加入其中。该旅的“爆破战法研究工作室”通过与海军院校、训练基地建立联系,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前去培训,进一步优化了水下爆破战法。

“所有工作都旨在确保战法研究始终聚焦战斗力提升。”该旅一名领导说,“在很多时候,选准方向甚至比找到某种有效方法更重要。”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该旅对各工作室提出明确要求——不仅要发挥“智囊团”答疑解惑的作用,更要主动向专家“拜师学艺”。对此,该旅领导的解释是:“我们既要学会借力‘外脑’,更要懂得强化内功。只有平时善于借力练强本领,战时才能立足自身迅速攻坚克难。”

锐视点

积极研战方能胜战

■王  星

战法,用在战时,谋在平时。研究战法是胜战的前提,积极研战是制胜的关键。只有在战法研究上下真功夫、实功夫,才能在未来战场上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始终立起实战导向。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战法研究应当立足部队建设实际,始终坚持战斗力标准,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把研究“准星”对准实战靶心,着力解决作战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为打胜仗奠定基础。

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积极性主动性。基层官兵是部队的主体,也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源头。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让大家把更多精力投入对训练难点、堵点问题的解决上,更好地把创新智慧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在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新装备不断列装的背景下,只有广大官兵积极投身战法研究,才能形成群众性研战生动局面,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健全完善引导机制。积极研战,尤其是动员更多官兵投身其中,离不开各级的积极引导。这其中,健全完善引导机制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一是各级要及时搭台,为官兵创造检验研究成果的机会;二是要发挥好荣誉的激励作用,不断浓厚研战光荣氛围,吸引更多官兵投身其中;三是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大家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让积极研战蔚然成风。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