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探索对抗训练新模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梁 超 姚欣彤 刘伟祺 责任编辑:王韵 2025-09-11 07:26:30

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探索对抗训练新模式——

互换角色训  “红”“蓝”皆胜任

■梁 超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姚欣彤

初秋的华北平原,天刚蒙蒙亮,第82集团军某旅驻训场已人头攒动。某连指挥帐篷内,连长段华维目光如炬,手指在战术图板上游走:“这次我们要以‘蓝军’身份给兄弟连队来个‘致命一击’!”这已经是该连今年第4次由“红军”转当“蓝军”,从“答卷人”到“出题者”,现场“头脑风暴”四起。

驻训场的另一边,某营干部董汉伟站在观察点位,望着电子沙盘上的红蓝标识,想起一件往事:去年他牵头组织营连开展红蓝对抗训练时,某连很快突破了“蓝军”防线。

结果看似圆满顺利,但记者事后了解到个中细节:常年担任“蓝军”的某营与“红军”曾多次交手,在埋伏、伪装等方面的习惯和套路已被摸清,这才被对手利用,一触即溃。

陈 然绘

“这样的对抗就像学生总在答同一份试卷,考不出真实水平。”旅党委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平日练兵,输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蓝军”这块“磨刀石”的砥砺下,官兵能否提升实战本领,而上述情况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带着这个问题到基层调研,他们发现,类似情况确实在红蓝对抗训练中不同程度存在。

“既要学会破解难题,更要懂得设置难题,才能锤炼克敌制胜的硬核能力!”该旅党委经过反复研讨,决定打破固定红蓝角色的对抗方式,通过多频次的角色互换,让每个营连都经历“出题者”与“答卷人”的双向淬炼。

当段华维所在连队首次从“红军”转换为“蓝军”后,官兵深刻体会到“出题”的艰难。比如,设置既符合实战要求,又能难住对手的“战术陷阱”,需要全面考量战场态势、人员配置、武器装备等要素。那一次,他们创新改进诱敌战术,由连队骨干带队在明处佯装防守薄弱,暗中布设精锐力量准备伏击。当“红军”主力被吸引入围时,“蓝军”突然发起攻击,成功打乱其进攻部署。有了这次设伏经验,他们后来转当“红军”时,如再遇类似情况,便能敏锐识别“蓝军”战术意图,灵活调整进攻策略。

记者了解到,为建强“蓝军”,该旅探索出一套“双线并进”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角色抽签,随机确定“蓝军”,各连均可遴选官兵在训练中充当“磨刀石”;另一方面,组建“蓝军研究室”,组织各营训练骨干深研战术战法,系统梳理典型战例,并将研究成果纳入战术数据库。

某连班长李光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过去他长期担任“红军”骨干,带队多是按照既定路线和招法进攻。自从转为“蓝军”后,他便开始研究如何构建防御阵地,运用地形设置“迷魂阵”。这种思维转变使他在重新担任“红军”时,能精准预判“蓝军”行动路线。在最近的一次对抗演练中,他带领分队成功规避对方3处伏击点。

如今,该旅凭借战术数据库收集整理的典型战术样本,形成了涵盖山地、丛林、城镇等十几种地形地貌的对抗训练方案。他们还建立“对抗问题清单”,将每次训练发现的短板弱项归类建档,作为下阶段训练主攻的靶标。作训科参谋刘海占介绍,此举显著提升了官兵的战术素养。

不久前,该旅组织又一轮对抗演练。扮演“红军”的某连利用无人机侦察发现“蓝军”预设陷阱后,立即调整行军路线,迂回突进。而担任“蓝军”的部队则凭借对“红军”作战思路的深刻理解,巧布“电磁迷雾”,成功干扰“红军”通信系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对抗模式不仅锤炼了官兵打仗本领,还在无形中改变着官兵的战场认知。

“对抗训练很难找到‘完美对手’,通过角色互换,能让官兵不断面对新的困局难局险局,持续接受近似实战的考验。”该旅领导说。

编余小议

善于从对手的角度思考问题

■刘伟祺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何提高“知彼”的能力?第82集团军某旅探索的对抗训练新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红蓝双方互换角色、双向淬炼,“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次的“出题者”就是下一次的“答卷人”。当官兵站在对手的角度制订战术时,他们就不得不思考对手可能采取的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防止一厢情愿的自我设计,又能倒逼自己重视对手、深研对手,预判对手的预判,进而想出克敌制胜的招法。

对抗训练,通过对抗起作用。“蓝军”要形神兼备、演真扮像,尽可能模拟现实对手。必须承认,在旅团一级内部,建立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蓝军”并不现实,更多的是通过对抗训练,引导官兵牢固树立一种“蓝军思维”,即跳出“以我为主”的固化思维,善于从对手的角度审视自身的决策和行动。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在以往的一些演训中,有的基层官兵总是把打仗想得过于容易、把敌人想得过于笨拙、把战场想得过于简单。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追问和思考:“如果敌人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怎么应对”“如果敌人没有中计,我们应该怎么办”。只有把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摸准吃透,才能不断厚积胜战的底气。

该旅的做法尚处于探索阶段,有的地方还有待完善,但其在提升对抗训练质效、促进官兵研训谋战方面,确实起到了显著作用,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