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向战纳贤:“英雄帖”带来“金点子”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甘 戈 刘奕君 李 岩 责任编辑:王韵 2025-09-19 06:34:53

从试验靶场走向未来战场

■牟建强 解放军报记者 李 岩

西北大漠,驻疆某部某雷达站营区。

设备主管刘工程师刚执行完某试验任务。雷达在任务段内对目标进行了全程跟踪,有效获取试验数据,任务圆满完成。可刘工程师的脸上没有半点笑容,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如何跟上向战转型的步伐?”

“自调整改革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支传统的试验部队。近年来,我们承担的单纯试验任务越来越少,如果不能主动适应改革需要,在战斗力建设中提高贡献率,我们将难以迈入未来战场的门槛。”刘工程师的危机感,在其他专业和岗位的官兵心中同样存在。

“从靶场到战场,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该部党委领导在调研了解情况后,成立专题项目组,把解决这道难题作为党委领战研战的第一步。常委会上,新上任的部队长担任项目负责人,领衔攻关。

以前大家对转型感到迷茫,主要原因是受本单位传统专业的限制,思维有局限性。如今从党委层面统揽全局立项,党委委员带头向战攻坚,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拿出解决问题的真招实策。

一次围绕“以强烈使命担当推进作战问题研究”的主题授课中,部队长以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讲清“为何研究作战”“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等问题。

思路清晰,脚步也就有了方向。该部党委设立专项资金优先保障先进技术应用创新,对刘工程师所在的雷达站进行升级改造攻关,使该雷达装备从单纯执行试验任务转变为支援作战,融入了联合作战体系。

“凭借多年积累形成的数据经验和如今的技术优势,向战转型,我们大有可为!”当雷达数据在某训练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刘工程师终于露出了笑容。

向战纳贤:“英雄帖”带来“金点子”

■甘 戈 刘奕君 解放军报记者 李 岩

驻疆某部组织训练。雷天斌摄

今年以来,驻疆某部喜报频传。在全国、全军举办的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挑战赛、军事建模竞赛等赛事中屡屡折桂,全军备战标兵个人、军队高层次学科拔尖人才、军队青年科技英才等先进典型如雨后春笋涌现。更可喜的是,获评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的同时,该部多项创新成果已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为克敌制胜增添了砝码。

“一道道战斗力‘沟壑’,必须在‘那一天’来临前填平。推行‘揭榜挂帅’攻关模式,是加强谋战研战的重要抓手。”该部领导说,他们将练兵备战的难题痛点列上榜单,面向全体官兵公布,激发全员揭榜的积极性,发挥骨干的引领作用,有效破解了制约战斗力生成的“老大难”问题。

一场接力战推动难题突破——

“揭榜挂帅”的问题榜单,攻克了就是战斗力生成的成绩单

“项目建设还未达到设计预期,暂不具备验收条件。”该部新组建的某训练中心训练系统验收会上,评审专家的意见让大家心头蒙上一层阴影。

该项目因体量庞大、系统复杂、集成难度高,从招标、合同签订等阶段就一直滞后,本该进入验收移交阶段,却在试用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本就因“欠账未销”被上级“亮了黄牌”,项目主管参谋也因人事调动,离开了原岗位,加之此次评审未能通过,畏难情绪难免蔓延。

最愁的是该中心刘主任:“总攻的号角都吹响了,主将却缺阵,谁能来接手这个项目?”

能不能干得成,大家心里都没底。项目进度停滞不前之际,年轻参谋黄永亮主动“揭榜”,担下了这个“接力战”任务。真正接手后,他才发现困难远比想象中多。

该项目分为20余个子系统,大小硬件约9000余套,软件配置上千项,参与攻关研究的外协单位有上百个之多。庞大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进度。

困难千丝万缕,黄参谋只能从头做起。熟悉系统各分项功能,排查链路中的难点堵点;约谈相关单位,推动承研承建项目如期交付;协调院所专家、技术骨干,协助研发测试、改进技术方案;明确权责划分,与各方核心技术人员共同“会诊”,解决意见分歧……

为了追上项目进度,黄参谋和研发测试人员日夜奋战,一心扑在系统的整合调试上。历经一年多不断完善,该系统核心功能全部实现,验收列装顺利完成,阻碍战斗力生成的难点得到突破。

作为新组建单位,这样的问题榜单在该中心向战转型的路上还有很多,不少问题都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揭榜挂帅’的问题榜单,攻克了就是战斗力生成的成绩单。”该中心刘主任说,将难点弱项逐个攻克,扫清“拦路虎”,向战攻坚动能才能充分释放。

该中心向战而生、为战而建。中心首批官兵勇当“揭榜者”,主动适应编制体制调整和作战任务转型,承担起论证建设任务。刘高工主持重点军事理论研究,牵头参加重大项目论证,走出了新域训练力量建设第一步。姚工程师深入学习作战理论,积极学习其他军兵种的训练经验,很快从雷达设备“操作手”转变为训练场上的“主考官”……

以问题为导向,以备战为根本。在该部“揭榜挂帅”的攻关模式下,一个个问号正被逐渐拉直,变成了研战胜战的感叹号。

一张邀请函唤醒创新潜力——

要勇于跳出“舒适圈”,做有挑战性的事

一张邀请函,让该部某站领导犯了难。

这张邀请函,来自全军军事建模竞赛,榜单发出,站内竟无人揭榜。原来,该站官兵长期从事试验任务,与装备打交道多,理论研究少,很少涉及该专业领域。

“既然是门外汉,咱还是别参赛了”“竞赛的题目和我们的工作联系不深,没必要去研究”……

“因循守旧,战斗力从何而来?要勇于跳出‘舒适圈’,做有挑战性的事。”在一阵阵“退堂鼓”中,该站领导的话一锤定音。

“竞赛的题目围绕的是当前备战打仗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也应该作为我们下一步科研创新的方向,我报名。”某技术室张工程师第一个响应。“我也来试试吧”“加我一个”……就这样,揭榜团队组建起来。

团队从零起步,迈入全新领域。“主动揭榜,就得担起这个责任。”张工程师和队友们面对难题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查阅的资料堆起来有一人高。该站党委也主动联系院所专家,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竞赛当天,张工程师带领队员稳扎稳打。从模型建立到算法优化,团队在预赛阶段便建立起领先优势,又凭借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妥善处置多个突发情况,获得高分,最终以“黑马”之姿荣获特等奖。

“回想起来,还真是庆幸当时鼓起勇气揭了榜,是这份责任感激发了自己的潜力。”张工程师笑着说。

很快,张工程师的事迹被更多官兵熟知。在随后的人工智能等赛事中,官兵踊跃参加、人人争先。新一届的全军军事建模竞赛榜单发出不到一天时间,便收到20多份“请战书”。

只有把备战打仗的责任扛在肩上,向战转型的潜力才能充分发挥。

“当兵就要打胜仗!”怀揣着强军梦想入伍,某技术室许工程师在军校读研期间,便立下远大目标。

研究生毕业时,恰逢部队转型,许工程师被分配到该部,岗位职责与新域新质战斗力建设密切相关。为实现新领域的研究突破,单位组建了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瞄准战场,许工程师申报的相关课题受到了单位领导的认可。

那年春节,许工程师在单位准备该项目课题的申报。伴随着新年钟声敲响,许工程师终于在反复检查后点击了“提交”。

“那个年过得很忐忑,等来的结果却是不予通过。”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的研究课题未能成功申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虽然大多数战友都建议许工程师更换研究方向,但他的内心十分坚定:“搞作战研究,厚积才能薄发。”单位领导也支持他结合实际进行长线研究。翻阅资料、出差调研、请教专家……在许工程师的坚持下,该方向的研究有了一定突破,上级也将该项目重新提上日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乘势而上,结合当前备战打仗形势任务,不断深入研究。经多次完善,该课题在第二次申报中获批,正式立项。不久前,该项目相关研究的专题报告,获上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向前沿挺进,为制胜拼搏。面对转型路上的艰难险阻,该部官兵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一项接一项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炉,助推战斗力建设不断向前。

一项小发明激发基层热情——

哪怕解决的只是小问题,也是为强军作贡献

“邓班长,测试厂房的地插又被压坏了”“先断电,检查线路,更换地插”……

看着最近连续被压坏的两个地插,该部某队三级军士长邓旭光再也坐不住了。“这地插被重型车辆一压就坏,容易引发短路触电事故,断电维修对工作进度也有严重影响。”

本想着自己有焊接专业功底,可以做个简易的保护装置,但真正开始动手,邓旭光发现没有那么简单。“结构强度够不够”“具不具备三防功能”……这些问题靠个人力量很难解决。

讨论研究后,队里考虑通过申报课题来寻求解决。但在大家的印象中,科研攻关的课题都很“高端”,一个小小的插座问题,能被重视吗?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相关情况上报机关后,很快引起上级重视。恰逢该部正在推行“三小”榜单,只要是一线战位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不管多小,都可以设立“榜单”寻求支援。

在得到专业技术支持后,邓旭光设计的“内隐抗压式地插保护装置”很快制作出来并投入使用。尝到甜头后,邓旭光和班组成员又将“一站式润滑油加注机”张榜,得到的创新成果优化了测试厂房起重机润滑油更换工序,大幅缩短装备维护保养时间。

课题项目有大小,打赢目标都一样。这一项项“小发明”虽不比高端的科研项目,但都得到了推广使用,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激发了官兵参与“揭榜挂帅”的热情。

“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到向战攻坚中。”该部领导介绍说,为激发广大官兵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该部党委统筹调配人力、经费、装备等资源,组织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推动广大官兵成为部队向战转型的主体力量。

随着“揭榜挂帅”活动的开展,该部科研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更多一线战位的官兵结合自身岗位,迈出了向战攻坚的步伐。

气象专业的二级军士长秦帅,带领班组成员设计开发了某便携式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了气象保障设备的远程操作和度量精准控制,操作效率和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雷达技师三级军士长丁铭,为深挖雷达零部件故障原因,带领设备小组试错上百次,从不同的故障现象里找到规律,不仅从根源上解决了故障问题,还有效延长了雷达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过去遇到零件损坏,一般就是换上备用零件,出故障的零件等厂家维修。可要是真打仗了,敌人不会等我们!”丁铭相信,自己和战友们一直工作在装备操作一线,有着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可以立足自身解决问题。他说:“哪怕解决的只是小问题,也是为强军作贡献。”

在该部内部网站论坛上,关于转型发展、战斗力提升和科研创新的话题总是能引发热烈讨论。其中,几条评论令人备受鼓舞——“军队战斗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未来战场,谁能更精准掌握装备性能,谁就多了一分制胜先机”“打赢高科技战争,人人都是主力军”……

锐视点

以“揭榜挂帅”破解战斗力难题

■刘成来

习主席强调,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这一重要论述,不单是科技攻关的方法论,更为新时代军事变革指明了方向:打破身份限制、激活创新潜能、立起责任担当。向战转型迫在眉睫、制胜先机稍纵即逝,运用“揭榜挂帅”模式可以为战斗力跃升注入奔腾活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榜单是战斗的靶标。“揭榜挂帅”之所以能够成为“破局之钥”,在于其直指战斗力生成的“阿喀琉斯之踵”。它以问题清单取代模糊口号,将能力短板转化为详尽的攻关项目,让“谁有本事谁揭榜”的导向贯彻到战斗力建设的各个领域。这背后是对战斗力建设规律的深切回应:攻关如同攻城,必须集中精锐直插要害;破局犹如破茧,唯有精准发力才能化蛹成蝶。当“榜单”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坐标系”,每个难题的破解都在为构建战斗力的大厦浇筑钢筋铁骨。

当“挂帅出征”取代“坐等指令”,责任感便深植脑海。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用“战位选择权”点燃“价值实现欲”,让每个岗位上的难题都成为英雄帖,让每名官兵都能够成为应战者。揭榜者争的不是浮名虚利,而是舍我其谁的担当。当科研尖兵为突破技术难题集智攻关,当一线指战员为创新战法绞尽脑汁,彰显的正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与境界。这种情怀与担当,远比外力的驱动更加澎湃、更加持久。

“揭榜挂帅”重构了战斗力生成的主体。技术大拿可以瞄准“高精尖”难题冲锋,普通一兵也能够围绕“微创新”施展拳脚。这刷新了“主角配角”的固化认知,构建起“人人都是主攻手”的新生态。当指挥员放下“指挥棒”变身“保障员”,当年轻骨干跳出“龙套”角色挑起大梁,这种全员参与、全域激活的格局,正是现代战争体系对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战斗力的提升,离不开挖掘人才潜力。以作战需求为刻度优化榜单生成机制,让“张榜”直通战场;以能力贡献为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使“评榜”更具公信;以服务机制为保障营造创新生态,令“揭榜”更有动力。努力将揭榜者的勇气转化为向战转型、全力攻坚的底气,将阶段性成果固化为制度性优势,方能锻造“揭榜即冲锋、挂帅必决胜”的胜战团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