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空军某旅锤炼夜间作战能力——
暗夜砺剑织“天网”
■赵 轩 欧阳文哲
秋日,夜色深沉。北部战区空军某旅训练场,战斗警报骤然响起,官兵闻令而动,迅速开设野战指挥所、吊装导弹、搜索目标……一场夜间对抗训练,在茫茫夜色中拉开战幕。
“提升部队夜战能力,是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的一道‘必答题’,更是决胜未来战场的关键‘得分点’。”该旅领导介绍,此次训练,他们针对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特点,一改以往夜训依赖照明辅助、流程化组训的惯常做法,通过与友邻航空兵部队开展互为对手训练,在体系对抗中检验新战法、新训法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他们在训练全程嵌入多目标突袭、装备突发故障等10余种复杂特情,倒逼官兵在暗夜环境中锤炼“技战术融合、车装人合一”的打仗硬功。
发射阵地上,发射手杜政达与编组成员密切协同,在暗夜微光条件下快速完成导弹起竖、参数装订等操作。雷达方舱内,操纵员杜建光紧盯屏幕,指尖在操作面板上飞快跳跃。接到“强电磁干扰”的特情通报,杜建光迅速切换工作频段,与友邻单位密切配合构建抗干扰网,很快重新锁定目标。
“战场不分昼夜,训练必须向最难处发力、向最险处用劲。”该旅某营干部邹英贺介绍,此次训练,他们结合任务地域环境特点,梳理出指挥链路中断、装备低温故障、多方向饱和攻击等8类典型作战场景,将战术协同、应急抢修等内容融入夜训全过程。
凌晨,对抗训练进入白热化。“东南方向发现多批次目标!”雷达指挥控制车内,指挥员冷静研判战场态势,果断下达“梯次拦截、集火打击”口令。各战位号手密切协同,从目标识别到导弹模拟发射,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成功拦截全部目标。
晨曦微露,训练结束,官兵随即就地召开复盘总结会,围绕“夜间装备保障盲区”“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冗余度不足”等问题展开研讨,梳理制订多项针对性改进措施。
该旅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持续深化夜训模式改革,引入微光夜视等新型辅助设备,探索构建“模拟化训练+实战化对抗”夜训新模式;与友邻单位常态化开展互为背景、互为对手的对抗训练,在险局危局难局中验证战法训法,有效提升部队夜间快速反应与精准抗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