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2集团军某旅引导官兵向数据要战斗力——
战鹰翱翔有了“数据助手”
■雷 骁 王蓬旭 解放军报记者 韩 成
塞北某演兵场秋风劲吹,随着一发信号弹划过天际,第82集团军某旅多架武装直升机腾空而起,展开一场实战条件下的飞行训练。
“动力系统故障!”机长徐俊泽驾驶战机刚抵达预定空域,便收到塔台传来的特情导调指令。副驾驶何云飞立即点开机载平板电脑上的《特情处置手册》,按故障标准化处理流程,配合徐俊泽快速完成故障排除。
走下训练场,参训官兵立即来到讲评室进行复盘总结。徐俊泽结合此次空中排障经历,提出两条故障处置改进措施,各参训机长分别围绕数据更新等内容提出多条优化建议。经上级研究论证,这些意见建议均被采纳。会后,该旅数据采集负责人朱宏伟第一时间将需要优化的条目生成新的数据包,录入《特情处置手册》。徐俊泽告诉记者,手册已累计录入百余条飞行特情处置数据,为飞行员应对空中突发情况提供参考。
“数据是感知战场态势的必要手段,更是辅助决策的有力支撑,《特情处置手册》如同飞行机组的‘数据助手’,让机组处置空中特情更为科学高效。”谈及制订《特情处置手册》的初衷,该旅领导讲起此前一次训练失利。
那次实兵对抗训练,该旅任务机组计划采取超低空隐蔽突防方式先发制人。然而,战斗刚刚打响,战机便“受损”过半。最终,任务以失败告终。
问题出在哪里?该旅参训官兵一头雾水。等对抗双方指挥员坐到复盘席上,官兵才找到折戟沙场的原因。原来,该旅任务机组由于对任务地域较为熟悉,习惯性地选择借助山谷等地形和障碍物规避对手防空侦察。然而,战机升空不久,天气骤变,空中飞扬的黄沙降低了能见度,机组驾机飞行过程中,对地形相似的山谷产生了误判,直接将自己暴露在对手防空火力覆盖区。反之,训练开始前,对手不仅系统收集对抗地域的气象、地形等大量数据,还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起一张支撑战场决策的精细数据网。
“经验绝非万能钥匙,缺乏数据思维注定要栽跟头。”该旅作训科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对抗中,对手“用数据说话”的练兵思路,引起旅队党委高度重视。该旅党委一班人讨论形成共识:要想夯实能力基础,必须建立自己的作战数据库。随后,该旅机关指导各分队成立攻关小组,全面展开训练数据采集工作,协调统筹飞行、机务、航管等专业力量,合力推进包括《特情处置手册》在内的作战数据库建设。他们还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来队分享前沿理论、选送优秀人才学习数据分析处理知识等方式,夯实官兵向数据要战斗力的能力基础。不仅如此,该旅充分发挥任务练兵作用,依托野外驻训、大项任务等时机锤炼官兵数据运用能力,培养出一批“会研究数据、懂运用数据”的飞行人才。
前不久,该旅赴某海域参加实战化训练。任务机组抵达预定地域后,马上收集整理地理、气象等数据,梳理形成的电子数据包被第一时间加载至作战数据库。训练期间,任务机组与友邻部队开展多场对抗训练,官兵借助数据库灵活运用多种战术战法,出色完成训练任务。训练一结束,任务机组立即对采集到的训练数据进行梳理,多项关键数据被补充录入作战数据库。
采访即将结束时,该旅突然接到多机型战术协同训练命令。茫茫夜色中,记者在飞行塔台看到,数据处理人员第一时间将更新后的作战、保障等数据包共享至各机组,一架架战鹰振翅高飞,呈战斗队形向目标空域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