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丨让训练场成为“共享平台”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5-11-18 06:20:19

陆军某旅携手友邻部队共解战训难题——

联训班车送来“他山之石”

■石芝鹏  解放军报记者  向黎鸣

陆军某旅直升机与海军某大队快艇协同突击。李建亮摄

深秋,某海域,陆军某旅杨飞行员驾驶战机抵近目标点位。这次训练,他没有按常规路线突击,而是在海军快艇掩护下实施超低空掠海飞行,通过连贯战术迂回巧妙规避“敌”雷达侦搜,最终精准完成模拟打击。

“能够快速突破‘敌’防线,得益于与海军战友共同研究的‘艇机协同突击’战法。”走下战机,杨飞行员告诉记者。

两天前,搭乘该旅开通的联训班车,海军某快艇大队邱参谋带队来到该旅营区,与陆军部队战友们围绕此次协同训练展开一场跨军种“头脑风暴”。针对直升机海上突击路径,两支部队的官兵结合海图推演、实战场景模拟,大胆提出“快艇前出佯攻袭扰、直升机超低空突防”攻击思路。随后,双方围绕突击航线、火力协同时机等细节不断推敲,最终形成一套融合双方力量优势的“艇机协同突击”战法。

借力友邻部队,集智优化自身战术战法,这一做法源自该旅去年一次经历。

那场训练中,该旅多架战机与友邻部队多支力量向预定地域突击。然而,作战力量的增加并未带来强大的体系作战效能,各分队在突击过程中行动脱节、配合不佳,任务以失败告终。

那次失利引起该旅党委一班人思考:“近年来,友邻部队到我单位机场或周边驻训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果借助他们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战术战法研究,一定能助推单位体系作战能力提升。”

于是,该旅主动“敞开大门”,在营区长期预留几座机库和一栋楼房,为前来联训的友邻部队提供住宿保障;专门开通联训班车,点对点保障双方单位人员往来;探索建立“确定课题—联训验证—推广应用”的联合攻关机制,携手友邻部队官兵共解战训难题。

遂行海上搜救任务时,搜索跟踪目标难度较大,该旅胥飞行员一度为此深感困扰。

一次,海军某直升机分队来该旅驻训,他主动向海军飞行员请教,邀请他们围绕这一难题共同攻关。

海军飞行员向胥飞行员分享海上目标的识别经验,演示预判目标轨迹的方法,并协助他进一步优化搜索航线。他们还共同完善多机协同搜索的战术流程,通过交替掩护搜索的方式提高目标搜索效率,有效破解海上搜救难题。

该旅作训科参谋介绍,今年以来,他们与友邻单位展开多场跨军兵种联合训练,多项新战法训法得到实战检验,多个能力堵点被成功打通。


空军航空兵某旅与陆军单位建立联训机制——

同场驻训实现“配对互练”

■高  超  解放军报记者  危乔巧‌

空中,数架战机不断变换战术凌厉突防;地面,防空火力网层层布控严阵以待……日前,空军航空兵某旅训练场上,该旅数架战机完成空中训练返航途中,与同场驻训的陆军某部防空分队接续展开攻防训练。

“过去空地对抗要转场几百公里‘找对手’,现在返航途中就能开展实战攻防,单架次训练效益倍增。”走下战机,该旅一名飞行员说,“不仅如此,我们的战机能给陆军防空分队提供多样化实战数据,帮他们减少靶机消耗。”

“同场驻训不是简单的场地共享,而是要让双方携手优化训练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发挥练兵效益。”该旅训练科胡科长告诉记者,几个月前,陆军某部防空分队刚进驻场地,双方便召开任务协调会,明确各自训练需求,建立起“日对抗、周复盘、月提升”联训机制,努力实现需求共提、计划共研、训练共组,同场驻训实现“配对互练”。

从对抗攻防到协同战斗,空军航空兵与陆军防空兵同场驻训,形成了显著的互补效应。记者翻开该旅训练计划表,联合防空作战、空地火力协同等多项课目的具体组织方式与协调实施方案一目了然,任务衔接处还专门标注了双方部队的不同需求。

一场联合防空训练展开前,该旅飞行大队陶大队长与陆军某部防空分队刘参谋在指挥所内共研态势,围绕多组数据展开讨论:“战机低空突防需要利用盲区”“防空雷达开机过早容易暴露,过晚则贻误战机”……他们吸纳对方专业意见达成共识,最终确定协同战法。“陆军单位战友的经验,帮助飞行员从地面视角审视空中战斗,一些以往未曾关注到的问题,现在已成为大家讨论的技术重点。”陶大队长感慨道。

那场训练结束后,双方在‌复盘会上围绕防空责任区划分、多目标分配协同等课题深入交流。两家单位的指挥员、参谋与飞行员展开交叉授课,对照训练结果查漏补缺。陆军某部一名参谋表示:“只有平时训在一起,战时才能联成一体。”

据了解,为优化联合防空指挥体系,该旅与陆军某部进一步统一空情信息来源、畅通信息融合渠道,努力实现指挥共联、空情共享。不仅如此,双方还打破建制壁垒分配任务区、构建梯次火力网,在实战演训中探索出多种联合防空战法。‌

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将持续深化指控系统融合,构建“指挥一条链、空情一幅图、预警一张网”的跨军种一体化平台,充分发挥同场驻训的训练资源优势,把联合作战的刀刃淬炼得更锋利。


观训快评

让训练场成为“共享平台”

■杨  悦

训练场是开展军事训练的空间载体。现代战争对部队联合作战能力要求日益提高,想让不同军兵种“联”在一起打,首先要将它们“聚”在一起训。从这个意义上讲,训练场既是部队开展常规训练的“磨刀石”,更是锻造联合作战能力的“淬剑池”,必须为各军兵种开展合练共研提供最基础的空间条件。

无论是陆军某旅开放本单位营区迎接友邻部队,还是空军航空兵某旅与陆军某部防空分队同场驻训,都是以体系思维重塑训练场功能,不仅提升了训练资源利用效率,也为各军兵种深度融合畅通了交流渠道。当陆军直升机与海军快艇奋战于同一片海域,当空军战机与陆军防空火力剑指同一方天空,训练场已然跳出传统功能定位,成为不同军兵种优化作战链路、精研战术战法的“试验场”,有效加速部队联合作战能力生成。

让训练场从“专属领地”变为“共享平台”,各级应打破思维壁垒,建立科学高效的开放机制,努力将单兵种场地升级为联合试验场所,以场地共享推动体系融合,以资源共享实现双方互惠,努力锤炼战场打赢的制胜招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