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大队邀请老前辈回营讲述光荣传统——
“任务在哪里,责任就在哪里”
■陈 昊 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近日,北部战区海军某大队营区内,官兵整齐列队,等待一位阔别35年的“家人”。车门打开,一位银发老兵向官兵走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寒暄中,老兵激动地重复着一句话:“终于回家了。”
这位老兵名叫钟平,今年92岁。1956年,他调整转任到该大队前身部队。该大队前身部队历史厚重,多次担负重点国防工程建设任务。作为这支“工程铁军”的一员,几十年中,钟平多次随部队执行重大施工任务,因表现突出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该大队官兵与钟平的重逢,源于一次不期而遇。不久前,该大队与某军休中心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时,了解到一位老兵一直想回自己的老部队看看。查看钟平的履历,官兵们发现他参加的重大施工任务,与大队历史一一吻合。大家难掩激动:“原来,这是我们单位的老兵!”很快,在官兵们的邀请下,钟平踏上回营“探亲”的路。
“邀请钟老回家,既是向他汇报部队的发展变化,也想借此机会,请他为官兵上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该大队领导介绍,为了让年轻官兵更好了解大队历史,激发情感共鸣,鼓舞士气,他们不时邀请老兵回营与官兵交流,通过老兵的真实经历和感悟,引导官兵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光荣传统。
回营第一站,钟平在官兵引导下参观了大队军史长廊。看到烈士名录墙上的一个个名字时,钟平情不自禁红了眼眶:“工程作业危险系数高,那次施工时洞库上方突然塌方,土石压住了连长。我们好不容易救出连长,送往医院的路上,他还是牺牲了……”
尽管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的施工情景,钟平仍记得很多细节:“当时我们在高温高湿的山洞里作业,用风钻在石壁上打眼。粉尘一下子黏在身上,十分难受。大家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浑身上下只有牙齿是白的,但谁也没有怨言。我们当年就是这样,不管什么任务,都不讲困难、不谈条件,保质保量完成。”
列兵文意站在人群中,听着钟平的讲述,不禁动容。入伍前,文意对军营充满向往,可来到部队后,面对“不扛钢枪却拿铁锹”的情况和紧张的施工任务,他有些水土不服。钟平的话,让文意深受触动。怀着对钟平的敬意,他不由自主和战友们一起鼓起了掌。
参观完军史长廊,钟平以“赓续传统,一路向前”为题,为官兵进行了一场专题授课。授课过程中,官兵与钟平热情互动。中士王强举手提问:“老前辈,现在咱们工程部队装备不断更新换代,但有人说,我们少了点当年那种抡大锤、砸石头的‘钢气’,您怎么看?”
钟平略一思索,坚定地回答:“任务在哪里,责任就在哪里。我理解的‘钢气’,不是逞强斗狠,而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把责任装在心里,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过去我们是这样,今天条件好了,你们更是要这样……”
现场再次响起掌声。二级上士赵杰多次参加大项任务,他代表官兵向钟平承诺:“我们一定努力磨砺意志、提高本领,当好新时代的海防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