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决定兵心的走向
看着是一座废旧的蔬菜大棚,走进去花红叶绿、书画飘香,竟然是连队的文化活动室。
这个旅任务特殊,组建以来一直未确定驻地,常年借宿,条件可谓一个苦:废旧库房里用板子一隔就是整个旅机关的办公地……
然而记者问起,官兵们却极少言苦,他们说得更多的是:值勤人员的靠椅加上了贴心的腰枕,减少了几分久坐之后的僵硬疼痛;专业训练室门口安装了饮水器,训练间隙也能喝一口热水;夜班哨兵能准时吃上了热乎乎的夜餐……细数旅党委为基层办实事的一笔笔账,官兵们的眼睛亮了。
暖心之事一串串。官兵们既是改革调整的主体与对象,同时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官兵们在工作中得到尊重与保护,改革和建设才能多一分动力,多一分胜算。
旅政委时顺波身材魁梧,工作雷厉风行。然而,采访中,官兵们说得最多的不是他抓工作的大手笔,而是他两次哭了的故事。
一次下班路过基层食堂,时顺波瞧见一群年轻的战士相互让着盘子里仅有的一撮菜,大口吃着碗里的白米饭。
“是我对不住大家!”看到这,时顺波泪花浸湿眼眶,连连向战士们道歉。
“新单位家底薄、经费紧张,但不能薄在官兵们的盘子里,这说到底是保障工作不到位!”时顺波召集保障部门紧急开会,专门用一个月时间整改伙食。
一次国庆假期,一辆出租车风尘仆仆停在营门口,从车上走出1名军嫂,右手费力地提着大包小包,左手牵着幼小的孩子磕磕绊绊走进营区。时顺波路过看见这一幕,眼角倏地蹦出泪花,深感愧疚:“都怪我们没有想到位”。
“这几天是家属来队高峰期。”旁边的干事轻声地说。
“军嫂在家常年付出,过节来队探亲,部队位置偏远、道路不畅,难道就不能派车接送吗?”
“政委,现在还没有明文规定可以派车接送家属。”保障部长反映。
“特事特办,以后凡有家属来队,都要车接车送,出了问题我担责任。”时顺波的回复果断坚决。
举一反三,旅党委专门拨款,为来队家属公寓购置锅碗瓢盆、炊事用具,真正给来队家属一种“家”的感觉。
“其实凝聚起大家的心气搞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把基层官兵眼里的、嘴里的、手里的、心里的‘疙瘩’解决了、理顺了,大家就会心无旁骛,劲往一处使。”某连指导员谭为光如是说。
某营营长张文华带部队常年奔走在荒漠雪野,得知父亲身患大病,部队却在任务关键期,想请假回趟家他开不了口。结果,不等他提出,机关直接将休假通知送到他手里。
心里热乎乎的张文华,在笔记本上写下八个字:“一心为公,分文不取。”父亲情况稳定后,归队投入工作的他倍加努力,被空军评为优秀基层主官标兵。
风气决定单位的“元气”
四级军士长黄刚曾是原单位有名的迎检“专业户”。为啥?因为他脑子活、记忆力好,每逢工作组下来,连队都让他当值日员。
他笑着告诉记者:“自从到了咱们旅,我这个‘专业户’就下岗啦!”工作组来了不听汇报,也不看“本、表、册”,而是走进班排坐在马扎上和战士唠家常,问有啥困难、有啥想法,认真记录下每条意见建议。
“原先听说上级来检查,我们就临时调整训练计划,哪个课目熟就练哪个,生怕‘掉链子’。”某连连长高强接过话茬:“如今,不管谁来,该咋训咋训!”
“这里很艰苦,但风气好,跟着党委干心气顺。”改革中动员一部分官兵分流至环境相对较好的友邻部队,没想到官兵纷纷表示哪儿都不去。
单位建设向好的背后,是这个旅党委始终抓住风气建设不松劲。
一次,战士小曹自恃曾当过领导的司机,不服从命令,与主官叫板:“以后什么活我都不干了,有本事你们处理我。”旅党委调查清楚,给予小曹记大过处分,退回原单位。
无独有偶。上士老李,不满从司务长岗位转岗,消极怠工,被取消党员资格;下士小韩,无故不参加军事训练,被退回原单位;某指导员收受官兵财物,查证核实后被撤销职务。
四张处分通知,四堂警示教育课,狠刹歪风邪气。
这个旅围绕官兵关注的小事、身边事,汇编《官兵权益简明手册》下发基层,公布举报电话,设置领导信箱,拓宽官兵建言献策和反映问题的渠道。
“一直听说有年度体检政策,希望能落实……”
看到建议箱里的纸条,保障部门公开向官兵释疑:“咱们旅任务接连不断,常年机动,一直没有定点定位,所以耽搁了……”
随后他们牵头协调上级医院对全旅官兵一人不落进行了全面体检。对部分患病官兵发放药品,制订健康恢复计划。
“对官兵反映问题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旅党委做出规定调动官兵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好风气孕育战斗力。某营常年距离旅机关1200多公里,练兵备战却一刻也没放松。某重大演习中,他们交出全发全中的合格答卷。(曹传彪、薛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