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重庆总队某支队训练专修室建设与使用的经验探索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石 路 侯俊杰 曹 洋 责任编辑:林诗清 2025-04-18 09:15:3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推动基础训练转型升级,各基层部队纷纷建起了训练专修室。如何让训练专修室发挥出最大效益?请看来自武警重庆总队某支队的报道——

从“斗室练兵”看训练管理

■石  路  侯俊杰  曹  洋

91b074de6a53220401dca10f6e30e888.jpg

武警重庆总队某支队官兵在驾驶专修室开展模拟训练。李哲 摄

理论学习区,几名新兵神情专注地翻看教材;装备操作区,两名战士在推演作业流程;模拟训练区,一名专业骨干临机处置险情特情……

夜幕降临,走进武警重庆总队某支队训练场,只见由迷彩集装箱搭建的防化专修室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防化中队班长郭裕文正在组织补差强训。“依托专修室组织专业训练,再也不用‘一人练、多人看’了,训练质效大幅提升。”他告诉笔者。

去年初,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军基础训练现场会精神,该支队整合训练资源,建成了12个训练专修室。作为防化专业骨干,郭裕文全程参与了防化专修室的设计建造,并牵头编写了某新型装备操作手册。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这些备受青睐的练兵场,刚建成时曾一度“跑偏走样”。

郭裕文至今记得,防化专修室投入使用后,这本手册被束之高阁,某中队训练时仍按老方法操作,导致某部件一周报修3次。其他训练专修室也问题不断:有的训练结束后,将本应共同使用的设备锁了起来;有的训练随意“拖堂”,影响了兄弟单位的正常训练;有的干脆把专修室当成了会议室……

“归根到底,是对训练专修室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为此,支队党委机关组织开展“专修室怎么用,战斗力怎么建”大讨论,与官兵一道展开难题会诊。

共同课目训练,教练员怎么调配,避免与室外场地训练“抢人头”?不同专业训练,专修室如何“排班”,做到各单位训练进度“不撞车”?

“一定要把训练专修室打造成战斗力的孵化器!”支队党委态度鲜明。从廓清模糊认识到更新训练观念,从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到促进集约共享,从健全运行机制到强化效果评估,群策群力中,一个个旨在扭转“重建轻管”局面的务实举措,同步出台。

改变,随之发生。

12个训练专修室有了集中“公物仓”,训练器材、教材教案等统一存放,随用随取;实行教学团队负责制,各分队训练时只需前往相应的专修室,先来一步的首席教练员和助理员全程悉心指导;各专修室按专业划分不同功能区,实现“一地多用”、分层施训,既减少了转场奔波之苦,又能有效避免“大呼隆”“一锅煮”……

“斗室”空间,作用不小。随着专修室的使用步入正轨、融入日常,官兵们渐渐尝到了集约高效带来的甜头。

“8环!3点钟方向,向左修正……”在轻武器射击专修室,笔者看到某中队狙击技师杨瑞军正紧盯显示屏上的数据,指导上等兵黄梓炀改进射击动作。

在实弹射击中,黄梓炀经常出现猛扣扳机、空压过快等问题,导致成绩一直不理想。杨瑞军借助模拟射击训练系统,精准捕捉黄梓炀每一个动作的细微偏差,有针对性地给出调整意见。

“神射手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有了这个专修室,大家可以放开了打,还能直观修正和检验射击误差。”杨瑞军说,仅今年第一季度,他就依托轻武器射击专修室带出了10多个徒弟。

前不久,该支队受领一项合成训练任务,官兵们纷纷扎进各专修室展开研训谋战。此时的训练专修室,更像是一座座微型实战演兵场。

某中队下士朱强运用座舱式模拟驾驶器,构建复杂行车环境,反复锤炼驾驶技能;侦察分队官兵综合利用电子沙盘、VR技术模拟各种突发险情,提升应急应战能力;作训科参谋熊浩认真梳理各单位的训练数据,筹划行军梯队配置和分队编组……一个月后,该支队官兵重装出击,快速机动至某陌生地域,密切协同、见招拆招,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上级高度评价。

结束任务,返回营区,很多官兵感慨:从曾经的“不爱用”,到如今的“离不开”,训练专修室已成为助推支队战斗力提升的新引擎。

最近,一批信息化设备运抵该支队。支队领导研究决定,训练专修室优先使用。可以想见,“斗室练兵”又将上演新的精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