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打造对比启发式教育课堂——
“心灵对话”点燃奋斗激情
■朱绍生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特约记者 张永清
初夏山城,一场“心灵对话·奋斗者说”活动,在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某中队展开。
故事分享结束后,活动进入互动提问环节。下士胡佩恩向主讲人、某中队指导员刘青松道出心中困惑:“指导员,你是武警部队‘标兵教练员’,基层经历也很丰富,为啥选择来基层当政治主官?”
“转岗前,组织征求我的意愿。说实话,当时我有点犹豫,毕竟我在组训上更得心应手。”刘青松坦然道,“当指导员让我的确面临了许多新挑战,但只有勇敢走出舒适区,才可能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活动虽然结束,“对话”仍在继续。对比刘指导员的经历,胡佩恩不禁反思:去年,他本打算参加总队比武,但因准备不充分,最终选择了放弃。临阵退缩的背后不仅是实力不够,更是缺乏直面挑战的勇气。这次活动后,胡佩恩训练更加刻苦。前两天,他主动请缨,申请参加今年的比武选拔。
“这种对照反思,实际上是一次心灵对话,一种自我教育。”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有对比才会有启发思考,才能引发共情共鸣。网生代官兵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对比启发式教育更能加深印象、放大感受,让官兵主动参与其中、沉浸其中。
谈及对比启发式教育,这名领导讲起一段往事。这几年,该支队与驻地多个红色场馆签订联学联教协议,推出了仪式教育、参观见学、“云游”打卡等教学活动。一时间,支队教育课堂一派火热景象。
然而,一次调研中,官兵反映的问题引发该支队对“教育热”的反思:有的官兵表示,教育形式翻来覆去总是那几样,参加多了就感到没意思;有的表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很难让教育走心入脑,谈个人体会也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对此,该支队领导分析感到:照本宣科、机械重复,难免会让人产生视听疲劳;破题须从暴露的问题出发,针对性优化教育内容、革新教育方式。
该支队从红岩先辈“忠诚与背叛”的血泪抉择中受到启发,探索运用多维度比照、渐进式启发等方法,打造对比启发式教育课堂,引导官兵在对比反思中触动心灵、启发自觉,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
采访期间,记者沉浸式参与执勤五中队的一堂教育课。课前,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往年开展这项教育要走一条“固定路线”——先到荣誉室了解队史,再到与营区一街之隔的红色场馆参观。从去年开始,他们带领官兵在途中故意“绕一圈”。
为何要“绕一圈”?带着疑问,记者跟随官兵踏上了“解惑”之旅。
在“红色讲解员”、二级上士张杰带领下,队伍穿过高楼林立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铺和游人如织的景区,来到一座青砖黛瓦的建筑前,这里便是此行目的地——周公馆。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的主要办公点,部分机构曾秘密设置于此。在这里,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伴随着张杰的讲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在官兵眼前浮现。
一边聆听红色历史,一边回想途中的繁华景象,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对比,让官兵心生触动。返营途中,大学生士兵邓子涵对记者说:“我一定苦练本领、精武强能,坚决捍卫先辈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幸福生活。”
至此,记者理解了“绕一圈”背后的深意。
该支队宣传科干部樊子农介绍,对比启发式教育坚持形式服从内容、过程服从效果,根据教育主题、官兵特点针对性设计环境、情节和活动,在强化代入感、互动性中提升教育吸引力、感染力。
上等兵小伍家境优越,刚到部队时感到纪律约束严、训练强度大,一度难以适应。指导员张帝关注到小伍的思想波动后,在一次参观见学中设计了“体悟英雄”环节,小伍的体悟对象是革命先烈刘国鋕。
“为什么先辈们毅然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生死关头,为什么他们思考的仍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往红岩革命纪念馆的路上,张帝向小伍提出几个问题,引导他在参观时深入思考。
革命战争年代,家境优越的刘国鋕怀着赤子之心投身革命。不幸被捕后,他两次拒绝家人营救,最终牺牲在重庆解放前夕。一路参观,一路思考,刘国鋕烈士的英雄事迹给小伍带来强烈心灵冲击。
“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支撑着他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参观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小伍主动发言,“作为红色传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
思想觉醒带来行动自觉。此后,小伍像变了个人似的,勤学苦练、拼搏进取。去年,他因年度工作成绩突出获评“四有”优秀士兵。前不久,他主动申请留队,志愿扎根军营、建功立业。
“心灵对话”叩问初心、主题辩论廓清迷雾、“云端连线”共话奋斗……该支队探索推出形式多样的对比启发式教育课堂,引导官兵主动对标先进、查摆不足,在一次次“心灵对话”中叩问初心使命、点燃奋斗激情。今年以来,该支队官兵出色完成多项训练执勤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