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推进标准化考核“二次创新”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永鹏 戚辰飞 吴旭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5-10-27 08:06:28

考为战:“出题”本身是学问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推进标准化考核“二次创新”新闻观察

■王永鹏  解放军报记者  戚辰飞  特约记者  吴旭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组织战斗检验。图为某中队战术小组正在进行追击行动。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组织战斗检验。图为某中队二级上士万志雄依托有利地形组织反击。白孝楠摄

基础训练是军事训练的根基所在和保底工程。推动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必须把基础训练提上重要位置,加快组训模式创新,强固联合的“底盘”,全面夯实战斗力根基。

为全面落实新时代基础训练“四化”组训法,各军兵种单位展开试点,持续解决基础训练中出现的痛点、漏点、堵点问题,推进基础训练组训模式“二次创新”。

前不久,记者现场观摩武警第二机动总队基础训练“二次创新”成果展示。其中,单兵、班组战斗检验的新探索获得官兵一致好评。

紧贴实战的考核、科学准确的评价,是检验基础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去年底,武警第二机动总队党委议训会议上,针对基础训练中考核和评价体系存在的矛盾问题,党委班子首次提出单兵、班组战斗检验这一理念,旨在加速推动标准化考核创新发展。

之后,该总队成立课题组,以军事训练大纲为依据,秉承“训为考、考为战”思路,紧贴自身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实际,区分单兵、班组两个层级,分专业细化、量化检验标准,建立了包括机动、通信等10余个专业的战斗检验方案,并配套研发智能蓝军、实兵交战等10余套辅助检验系统,基本形成了对所属各专业作战能力的检验评估体系。

战斗检验应有所取舍,着重考核关键能力

战斗检验究竟应该考什么?

“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行的,抓住重心才能带动整体。”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处黄处长告诉记者,战斗检验应有所取舍,着重考核关键能力。

何为关键能力?黄处长说,在总队探索的考核模式下,关键能力包含核心能力和极限能力。

翻开某支队某中队的《无线单兵战斗保障战斗检验指导案》和《有线单兵战斗保障战斗检验指导案》,记者发现,对于手榴弹投掷、单兵战术动作等课目,两份指导案并未做过多要求。

负责上述指导案起草工作的吴中队长告诉记者,战场上,战斗班组负责清剿敌人,通信兵遇敌概率较低,只需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因而一名通信兵的保通本领才是战斗检验聚焦的核心能力。

除了与专业兵种有关,核心能力还与行动任务密切相关。例如此次成果展示中的山林地进攻任务,突击、侦察、封控等是战斗检验需要考察的核心能力。

记者翻阅一系列指导案的评分细则发现,战斗检验涉及任务、质量、时间3类战术指标,以“千分制”评定能力等级——达到900分评定为“优秀战斗员”,达到600分评定为“合格战斗员”。

比如通信专业指导案的评分细则中,关于打击能力的分值为150分,核心能力的分值为850分。这意味着,在完成整体作战任务的前提下,一名通信兵即使没有完成打击任务,不能被评定为“优秀战斗员”,但只要其在核心能力的考核中表现优异,依然有可能被评定为“合格战斗员”。

与此同时,在设定战斗检验标准时,各专业参考基础训练大纲,立足装备性能、战场实际、人员潜力等方面设置贴近极限的考核课目,为的是检验单兵、班组的极限能力。

成果展示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幕。阵地上,二级上士万志雄刚救治完受伤的“战友”,便收到导调员的命令:“3号高地发现一名‘敌军’。”

万志雄随即端起望远镜搜索“敌军”,紧接着,他调节标尺、瞄准射击,随着爆炸声响起,3号高地“敌军”瞬间被消灭。

这项战斗检验课目名为“极限射击”。基础训练大纲对射击相关距离有明确要求,而此次射击,万志雄与“敌军”距离已经超过大纲要求。

某中队邓中队长负责《机动班组战斗检验指导案》起草工作,他告诉记者:“在机动专业的战斗检验中,射击课目的最远目标距离会达到更高标准。”

“我们力求接近极限,但不能苛求超越极限。”邓中队长说,总队课题组验收机动班组某项行动任务的战斗检验实践成果时,对他们设计的某条追击路线提出了疑问。

在追击行动中,邓中队长原本设置的追击路线总行程接近1000米。而实际行动中,一个机动班组的进攻纵深约为500米至800米。因此,课题组“砍”掉了某段追击线路,以确保战斗检验更符合实际情况。

恩格斯曾说,军队的教育训练应“只教给兵士们在打仗时有用的东西,而使他们不在任何传统的旧事物上白白浪费时间”。该总队创新单兵、班组战斗检验的成果,并非另一种方式的“米秒环”考核。它追求的是从能考到善打的突破,从技术到战术的进阶,从要素到体系的跨越。

在考场上设难题、出新题、置险题,倒逼训练转型升级

考场连着战场,用什么样的标准考核,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战斗力。战斗检验的标准越精准严格、贴近实战,越能激发练兵动力。

“为了保证考核标准精准严格,战斗检验要尽可能排除评判时的主观因素。”黄处长告诉记者,基础训练大纲中存在多项课目,其评定标准是开放性的,是否具备相应能力由导调员主观评定。该总队各单位官兵立足战场实际,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检验,对这些课目的战斗检验考核标准进行了量化。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该总队研发10余套辅助检验系统,部分专业在战斗检验评估手段上已经实现自动化。

记者参观了辅助检验系统,伴随着受试者的运动,该系统将训练场上的各类信息实时回传。后台的大屏幕上,受试者运动姿态清晰可见,随着课目切换,行进距离、声音分贝、模拟血液压力、海拔高度变化等系统捕捉的数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辅助检验系统会自动将考核标准和受试者数据进行比对,给出相应分数。

“不仅如此,辅助检验系统所模拟的战场环境,能够评判出官兵在训练水平和专业能力上的不足。”黄处长介绍。

记者了解到,根据战场上敌人出现极为随机的实际情况,检验中,智能蓝军靶标出现的时间、姿态和运动状态是完全随机的,官兵必须在有限的射击时间内完成一系列“毙敌”动作。同时,靶标自带的“蓝军视角”在不被“火力压制”的状态下,会主动扫描并锁定参考官兵,这对大家的隐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战斗检验在该总队各单位的深入推进,基层官兵的实战化训练也在出现新变化、呈现新气象。

为了适应战斗检验的实战节奏,某支队某中队官兵在训练场上设置了20余个远近不一、姿态各异的靶位,并压缩隐显目标射击时间,练习快速射击能力;大家在实践中还发现就地隐蔽的掩体并不全部适合开展右肩射击,双腿叉开的射击卧姿经常会被“系统蓝军”锁定小腿、脚部等问题,掌握左右肩射击、卧姿射击时将双腿并拢等成了官兵训练的新标准。

战斗检验在考场上设难题、出新题、置险题,倒逼训练转型升级,促进官兵能力提升。黄处长介绍说,唯有不断提升考核内容的“含战量”,让战斗检验的难度“更上一层楼”,官兵才能在实战化训练中跑出加速度。

成果展示中,在实爆系统发出的隆隆炮火声中,记者耳边传来一串串时而短促、时而绵长的哨音。某支队班组成员在哨音的指挥下,灵活有序执行战术,顺利完成考核,最终获得915分的高分。

为何使用哨音?该支队刘支队长告诉记者,以往,在班组协同训练中,指挥员常常使用对讲机或者依靠喊话进行临场指挥。随着战斗检验的推广执行,官兵发现,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实爆系统的巨大声响,使得大家的听觉和对复杂信号的判别能力有所下降。

从历史战例中受到启发,该支队官兵发现哨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不易被炮火声覆盖。随后,大家创新展开哨音训练,用哨音的长短、节奏代替常用战术语言,使得班组协同配合更加高效。

战斗检验并非一成不变,主动作为、灵活创新是关键

各单位在推广战斗检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黄处长告诉记者,该总队将机动、交通、直升机等多个专业陆续做了示范后,有的单位想得比较简单,试图照搬示范流程和内容。

实际上,战斗检验并非一成不变,主动作为、灵活创新是关键。黄处长说,“考核不能千篇一律,而要量身裁衣。课题组负责整体把控,提供基础框架。具体而言,战斗检验的流程和内容并不固定,各个单位可以根据专业、场地、任务等情况随机应变、辩证设计。”

去年底,某支队某中队被选为战斗检验试点,该中队王中队长参与《机动单兵战斗检验指导案》的起草工作。以基础训练大纲为依据,王中队长设计组合了20余个课目的考核流程。

然而,实践成果的首次验收中,立足中队的任务职能和专业特点,课题组删除了“爬绳”“扛弹药箱”等纯体能课目,对射击相关课目进行了合并重组,对某课目进行了场地更换和线路优化。

这让王中队长深刻意识到,战斗检验必须“因地制宜、因势而变”。“时至今日,结合作战背景、作战时节等,我们仍在调整完善战斗检验的考核流程与内容。”王中队长说。

随着战斗检验的全面开展,考场上出现的情景愈发复杂多样,基于灵活机动的理念和思路,各单位也在不断转换思维模式、打破固定框架,总结出适应战场节奏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例如在运动中应该采取何种持枪方式,考验着官兵对环境的判断能力以及对行动的决策能力。随着参加战斗检验次数的增加,万志雄对临场情况的瞬时响应能力不断增强。关于运动中的持枪方式,他逐渐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同的持枪方式各有优缺点。擎枪,适合短距离冲刺,但出枪速度比端枪慢一些;端枪,适合身处丛林地等敌情不明、态势复杂的情况,是出枪速度最快的持枪运动方式;如果身处空旷地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提枪运动方式。”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许多基层官兵为顺应战场形态、作战对手和武器装备的变化而主动实施的有效举措——某支队官兵将突击背包中的携行具根据不同任务进行划分,实现模块化配载;某支队官兵创新改良装备部件,提高迫击炮射击精度、缩短准备时间……

“现代战场瞬息万变,在无人化、智能化战争加速到来的今天,我们只有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才能有效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黄处长说,战斗检验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官兵准确把握作战体系运行的内在逻辑,敏锐感知战场变量的瞬时扰动,练就灵活应对、见招拆招的过硬本领。

锐视点

校正考核“指挥棒”  立准训练“风向标”

■王 涛

管理学上讲:“人们可能不会做你提倡的事情,但一定会做你考核的事情。”考核是牵引部队建设和基层训练的有力抓手,唯有校正考核的“指挥棒”,才能立准训练的“风向标”,推动基础训练提质增效。

为解决单一课目重复考、降低标准简单考、缺乏约束随意考等问题,武警第二机动总队以军事训练大纲为依据,紧贴作战任务、紧盯作战对手、紧随作战环境,探索规划单兵、班组战斗检验,促进基层官兵将考核压力转变为练兵动力,为各级单位扎实组织基础训练、推动标准化考核改革创新提供了示范样本。

某种程度上,“考什么”决定了“训什么”。部队各级应基于大纲、分解课题、务实创新,聚焦使命任务中最关键、最困难、最核心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和评估要点,将打仗急需的能力融入考核设计,展开大强度、快节奏、超极限的考核检验,让基层官兵找到相应能力短板弱项,并且有针对性地展开专攻精练,确保能力素质符合实战要求,经得起战场考验。

“怎么评”同样是考核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针对考核过程中评判标准把控不精准、执行不严格、监察不到位等问题,各级单位可以按照“可执行、可量化”原则规范各个环节,主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执行训练考核标准,利用其全程监控、自动采集、智能评判等功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评判误差,确保考核评判以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撑、更为严格的实战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战场无定势,考核场同样没有定势。考核开展得好不好,除了看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更要看考核的思路、理念和方法是否始终与未来战场需求相适应。作为基础训练“四化”组训法之一的标准化考核,应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练兵备战的特点规律,与时俱进、因时因势进行灵活创新。探索实践依托系统考、基于数据考、连贯综合考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装备,摸索研究实战性、对抗性、战斗性的新型考核形式,解决训练质量问题,实现考核效益最大化。

总体而言,考核的“准星”应该始终对准打仗的“靶心”,评价的尺子必须遵循战斗力标准。部队各级全力用好军事训练考核这个“指挥棒”,走开训考评一体路子,牵引基础训练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以考促训、以考促建、以考促战的目标,让部队每一名官兵获得未来战场的“入场券”。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