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一张“人才蓝图”的聚变效应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孙利波 王钰凯 魏宁邦 麻冠军 责任编辑:王粲 2023-11-22 09:55:29

4年前,18岁的张佳庆考入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某专业。“当时曾有学长告诉我,这个专业比较偏门,部队里对口的岗位不多。”张佳庆回忆道。所学专业能否在部队发挥作用,成为那段时间他心中的疑虑。

4年后,张佳庆毕业来到西部战区陆军某旅。让他感到庆幸的是——他被分配至所学专业对口岗位。“专业对口,我可以更好地施展拳脚,发挥自身价值。”张佳庆说。

张佳庆不知道的是,他所学的专业,正是这个旅人才缺口大的专业。“在上级下发学员分配计划前,我们梳理了各类岗位情况,精准提报了百余名新干部的补充需求。”西部战区陆军干部处领导说。

与张佳庆一样,几十个部队急需的相关专业已按岗配齐新干部。

部队作战急需专业缺人问题得到改善。这一变化,得益于西部战区陆军《推进人才需求精准聚战若干措施》的出台。

这份人才培养方案从何而来?又撬动了什么,激发了什么?连日来,记者在西部战区陆军部队深入采访,探寻答案。

一张“人才蓝图”的聚变效应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孙利波  王钰凯 魏宁邦

第76集团军某旅组织实战化训练。陈善锋 摄

“真正的伯乐不应是某个人,而应该是人才培养的合理方案”

故事,从一次对话开始。

西部战区陆军干部处侯干事和几名年轻军官一起座谈。从日常生活聊到工作训练,当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时,几名年轻军官的发言出现分歧——毕业不久的新排长表示愿意在部队长期工作;1名年龄偏大的副连长表示,他更愿意选择退役。

对话,让人不由生出一丝担忧——年轻军官来部队时都是一腔热血,但同时容易迷茫、困惑。如果长时间没有进步,就可能失去动力和活力。

改革调整后,部队呈现出新的结构体系,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人才建设情况如何?又有什么现实问题?从今年年初开始,西部战区陆军成立人才调研工作组,深入20余个旅团单位,对基层人才队伍展开为期4个多月的调研。

一开始,调研并不顺利。有人愿意讲,但说的都是大话套话;有人不愿意讲,因为他们不相信工作组真能解决什么问题。

工作组成员耐心开展调研,走进训练场、班排宿舍,将严肃的座谈变为战友之间的谈心,把刻板的抽检变为研究现象的探讨……随着调研不断推进,一些问题慢慢浮现出来。

——在某旅调研时,一些专业技术军官讲述了他们所处的困境:单位把他们当指挥管理军官训、当连队战士管、当公差人员用,“出差专业户”“专职带车人”“安全督导员”一度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某旅一名连长谈起连队的直招军士时,对“人岗不相匹”的问题深有感受。在该旅调研发现,直招军士分配面临尴尬:一些专业无匹配岗位、一些岗位找不到相应专业人才。

工作组人员将问题合并同类项,最终汇成一份问题清单。

这份问题清单,就像一连串问号:不同群体面临不同的成长问题,不同群体也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案。下一步究竟该怎么做?怎么才算做得好?

“这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课题。”侯干事说,看着这份问题清单,他忽然有种为“千里马”寻找“伯乐”的感觉,但“真正的伯乐不应是某个人,而应该是人才培养的合理方案”。

“这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所以需要想得更深、做得更多”

在制订方案过程中,侯干事觉得,他们和调研对象的关系,更像是答题者和出题者的关系。他们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问题,一一对应解答。

针对“个别尉官失去动力活力”的情况,工作组人员最先想到“为基层尉官增加立功表彰奖励”的正向激励措施。但光有一项措施还不够,他们便继续深入基层,寻找答案。

某旅黄指导员的经历,给了工作组人员启示。

在400米障碍场上,工作组人员见到了这名大龄指导员。攀越云梯时,黄指导员擦伤了膝盖,但他没有停顿,咬牙冲过了终点。

这次400米障碍训练,就像黄指导员的军旅生涯——尽管遭遇波折、成绩也不理想,但他依然选择坚持不放弃。

黄指导员坦言,去年底,该旅副政委和教导员先后找他谈心,谈到未来的规划时,表达了希望他接任指导员的意愿。

正是因为那几次谈心交心,他最终选择留下。

“不能用进步快慢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所在营教导员说,黄指导员在连队工作了7年,既熟悉官兵又掌握各项业务。“他需要指导员这个平台一展所长、证明自己,连队也需要他这位合适人选接任指导员。”

黄指导员的经历让工作组人员意识到,迷惘的时候,如果有人帮带、鼓鼓劲儿,或许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有的单位出现个别尉官扎根基层定力不足的现象,背后往往是各级组织‘育苗’责任缺失的问题。”侯干事分析。

为此,他们又拟制出“领导帮带”措施,帮助基层尉官群体“看清下一步走”,并规划成才目标、跟踪成才质效。

每一个问题都要层层抽丝剥茧。比如,他们在分析“士兵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低”的问题时,发现有培训学习少的原因,有组织鉴定不力的原因,也有鉴定时间与演训任务冲突的问题。“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从多方面入手。”侯干事说。

答题的过程中,侯干事意识到与上学时的考试不同——“这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所以需要想得更深、做得更多。”

缺少标准答案,就要不断去论证:形成初步方案,与各业务部门讨论,汇总反馈意见,重新修订方案……

反复数次后,他们形成了一份征求意见稿下发部队,向各单位首长、机关业务部门征求意见,对方案进一步完善——从今年5月开始,前前后后改了近10个版本,形成最终讨论稿,并在西部战区陆军人才会议中表决通过。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基层人才提供推力、激发活力”

时隔15年,王营长再次走进军校大门,内心有些兴奋。作为西部战区陆军某旅营长,他没想到,自己能获得赴军校培训学习的机会。“营主官是基层部队的重要岗位,保持在岗在位是一种常态,很少有超过半年的培训学习机会。”他说。

出发前,王营长做了充足准备,不仅打印了厚厚一沓资料,还携带了平时的指挥作业工具。未来的几个月里,他将在军校里学习合同训练、联合作战等内容,进一步提升指挥技能。

这次培训机会,源于那一份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对营主官的培养做了新的规划——严格选拔配备、加强在岗培养、破解积压矛盾……

除了王营长所代表的营主官群体外,方案还对多个人才群体进行了新的培养规划:提高参谋队伍的专业能力、育强用好专业技术军官、源头优化组训导评队伍……

仔细观察发现,这些人才群体都是练兵备战的重要岗位和专业。据了解,在制订方案之初,西部战区陆军专项组织人才需求论证。

工作人员走访各级各部门,通过对接作战方案、部队建设、军事训练、信息数据等方面内容,了解最新最迫切的人才建设需求,以此描绘出一张向战为战的“人才蓝图”。

他们将人才供需紧张的单位、专业、岗位遴选出来,通过选拔补充、教育培训、选调交流、调控退役等计划优先解决。

其中,卫勤救护、高新装备修理等专业也被标记为“优先项”。“这些专业平时不起眼、编制比较小、预置储备少,通常是来了任务才发现人才吃紧、保障吃力。”工作人员说。

某旅专业技术军官马兰很快感受到了方案带来的变化——她的单位成立了“技术人才之家”,让专业技术军官有了专门的学习场所进行创新研究、学习交流和专业集训。同时,马兰还获得每周不少于1天的集中或自主学习研究时间,以及学习研究经费。“随着相关制度措施不断优化,我一定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马兰说。

“在一些环境里,个人往往很难突围,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基层人才提供推力、激发活力。”西部战区陆军干部处领导说。

“人才培养是体系工程,也是长期工程,既考验智慧,更考验耐力”

参加装备骨干集训后,西部战区陆军某旅二级上士张时义清晰意识到,自己在专业领域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4月初,经旅里推荐,张时义参加上级机关组织的专业集训。集训期间,张时义学人所长,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明确了下一步的专业研究方向——这恰恰是他们旅在某装备使用中面临的短板。

“能够走出去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学到更多的先进经验,能力提升更快。”张时义说,如果能让更多人走出去学,就能加快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张时义的期盼,逐渐成为现实。人才会议之后,西部战区陆军举行育才引才协作签约仪式,与22家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达成育才引才协议。

“此次签约,旨在走开一条融合育才路子。”西部战区陆军制订《拓宽开放融合育才引才渠道若干措施》,打通从院校到部队、从研发到战场的人才培养链路,补齐紧缺专业短板,加快能力升级转型,提高人才储备质量。

“自己不培养人,必然到处缺人。”西部战区陆军干部处领导说,不能只知道喊“人才缺”,总想“吃现成”,却不想着自己培养。

一份《破解士兵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问题若干措施》,对士兵的培养进行了全方位规划。他们针对直招军士供需不匹配、军士参谋作用发挥不明显、高级军士选晋淘汰把控不严等不同士兵群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拟制出不同的培养措施。

一份方案之后,是一揽子方案。最近的一次人才工作推进会上,相关数据显示部分方案已初见成效。

“人才培养是体系工程,也是长期工程,既考验智慧,更考验耐力,慢不得也急不得。”西部战区陆军领导说,他们制订出的4份文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指望一下见效,更不搞一阵风。

“很多事要持续做几年。人才工作好比植树育林,我们要像护林员一样,选好苗、植好树,还要久久为功。”西部战区陆军领导说。

激发人才队伍动力活力

■麻冠军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建立现代、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是全面加强军事治理的重中之重,是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

人才治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队建设方方面面,需要各行业各领域同频共振、集智聚力,关键的是体系化抓建。必须发挥好党委统筹指导、组织协调和推动落实作用,贯通把握当前与长远、新质与传统、自主与借力等关系,加强政策、机制、资源、力量全方位统筹,才能提高人才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过去一些单位抓人才动作很大、投入很大,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效费比不高的问题始终存在。只有全面搞清有多少、缺多少、弱在哪等人才底数,才能实施精准决策、精准用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完善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手段,自下而上建立人才池,同步实施进训考升调出全链路数据监管,实施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分类抓建,最大化提升人才培养配置效益。

部队常讲,宁可人等装备,不能装备等人,就是要立足当下为未来战场加紧人才准备。健全完善需求科学生成、快速响应、有效落实机制,用作战需求牵引人才需求、用胜战标准大抓人才准备,分析梳理“人才需求清单”,与战建备重大任务对接,以先进的作战概念引领人才建设,实施前瞻式人才布势。

前些年基层反映出现存量不足、结构断层等阶段性矛盾,调研发现,仅靠“师傅带徒弟”传统模式肯定会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探索在人才领域推行工程化培养,深入分析人员核心能力生成规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途径,构建接力培养模型,突出“一人一案”订单培养,“三位一体”联动发力,与军事斗争、重大任务、联演联训等捆绑抓建,走开融合育才路子,加速人才提质扩量。

制度化保障方能管长远。政策制度是人才开发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工具。近年来,各级相继出台一系列新举措新办法,结合实际把好政策接住用足,把责任链条闭环压实,规范化制度化推动人才工作走深走实。

人才发展关键在人。凡是有本事、有才华的人,都希望被重视重用,都渴望有地位有价值。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等难题,靠事业平台聚人心、靠科学管理宽人心、靠政策红利稳人心、靠减压减负顺人心、靠排忧解难暖人心,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环境,激发人才队伍动力活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