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区空军某旅优化二次入伍新兵培养模式——
把“淬过火的钢”用在“刀刃”上
■曲喜洋
深秋的雪域高原碧空如洗,笔者走进西部战区空军某旅野外演训场,恰好赶上该旅某营正在组织阶段性军事训练考核。
只见新兵丁玉祥全副武装,越过障碍匍匐至“伤员”身边,迅速判断伤情,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他成功将“伤员”搬运至终点时,秒表上的时间显示成绩达到优秀标准。来不及休息,丁玉祥又迎接下一个课目,利落的身手让评委连连称赞。
走下考场,丁玉祥告诉笔者,此前他曾服役于武警部队,参加过多项比武竞赛。如果在这次军事训练考核中成绩优秀,他将跟着班长学习组教施教、教育管理、带兵育人等相关知识,为晋升军士提前蓄力。
“二次入伍的战士就像淬过火的钢,创新培养模式为的就是把‘淬过火的钢’用在‘刀刃’上。”该旅领导介绍,近年来,新兵中二次入伍的比例逐年增加,曾在原部队入党、获评“四有”优秀士兵的也不在少数,这类新兵熟悉军营生活,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和管理经验,且晋升军士的意愿较为强烈。但在传统组训模式下,“兵之初”更强调练实基础课目,二次入伍新兵的优势常常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2023年下半年入伍的战士仁增罗布为例。他曾在原部队担任副班长,并在群众性练兵比武中拿过名次;再次入伍后,即便训练课目调整、考核难度增加,但他仅用1个月就将所有考核课目练到优秀标准。可由于缺乏进阶培养渠道,他在组训、管理等军士能力素质储备上未能实现突破,错失提前晋衔机会。
“即便我比同年的战友‘快一步’,但是下连后几次被拉回同一起跑线。”笔者电话采访仁增罗布时,他的语气中带着遗憾。
“当前,部队任务繁重,练兵强度不断加大,急需打造一支能力素质过硬的军士人才队伍。”该旅领导说,按照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二次入伍新兵,可以提前选晋军士。在政策支持与实战化训练要求下,该旅党委经研究决定重塑人才培养路径:将有意愿、有能力的二次入伍新兵,纳入军士苗子库进行前瞻培养,从“兵之初”即按军士标准进行塑造。
为此,他们对二次入伍新兵进行细致摸底和谈心谈话,掌握他们的服役经历、专业能力、获奖情况等,了解其是否有晋升军士的意愿。当有意愿晋升的二次入伍新兵在基础训练课目成绩达到优秀后,即可提前进入“军士预备队”,开启“能力进阶之路”。这既是对二次入伍新兵的认可,也是为他们快速成长成才铺路。
在该旅演训场,越来越多二次入伍新兵成为“编外”骨干,在班长的带教下尝试负责组教施教和日常管理工作:曾在原部队军事体育比武竞赛中斩获佳绩的李春林,正向身边战友讲授单杠二练习技巧;曾担任过副班长的殷虎对考核失利的战友进行心理疏导,并帮助对方制订补弱训练计划……
“让‘老兵’带着经验重新起跑,既扩充了人才存量,又激活了练兵动力。”该旅领导告诉笔者,他们已经为二次入伍新兵中的军士苗子建立数字化成长档案,把岗位适配度、潜力值等数据同步传输至人力资源系统,有针对性地为其制订培养方案,并定期组织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对培养预期和节奏进行动态调整,防止出现能力不匹配、揠苗助长等情况。
此外,他们还鼓励二次入伍新兵积极建言献策,与带兵骨干一起优化训练方案,提升训练质效;引导他们与新兵班长们同台竞技,在比学赶帮超中浓厚训练氛围,实现能力跃升。翻看该旅今年的半年军事训练考核成绩单,笔者发现,今年上半年二次入伍的一些新兵,在基础体能、装备实操、故障维修等课目上已经有了赶超班长骨干的势头。
完成全部考核后,丁玉祥向笔者展示旅里为他制订的专属培养方案:“未来战场对军士的能力素质要求更高,既然已经认准了这条路,就必须加紧完成能力储备,不断提升胜战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