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陆军某部某汽车班穿越川藏线,感受他们的成长与梦想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程雪 郭宏 马俊等 责任编辑:王粲 2023-10-12 09:30:24

跟随陆军某部某汽车班穿越川藏线——

青春之路 梦想之路

■解放军报记者  程雪  通讯员  郭宏  马俊  贾宇翔

从高空俯瞰,镶嵌在群山之间的川藏线上,一条长长的车队正沿着蜿蜒的道路不断前进。

川藏线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程2000余公里,沿途需要翻越10余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跨越10余条江河,是周边四省进入西藏的主要道路。

提起川藏线,人们并不陌生。很多人熟悉川藏线,是因为川藏线沿途的美丽风景。沿着这条道路一直向前,可以看到折多山、理塘草原、金沙江、然乌湖等美丽的自然风光。

陆军某部汽车兵们常年奔驰在川藏线上,让这条逶迤千里的交通大动脉成为一条钢铁运输线。

这是一条青春之路,也是一条梦想之路。日前,记者跟随陆军某部某汽车班穿越川藏线,感受一群汽车兵的成长与梦想。

80b6e4fe91112319477eec2eddb19500.jpg

陆军某部汽车兵在川藏线上行驶。陈忠涛 摄

和千里川藏线一起成长

坐在驾驶座位上,中士王蕾淋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脑门上涔满一层细密的汗珠。他始终盯着前方,不敢分神。

此刻,前方的道路一面贴着高山,一面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川藏汽车兵把每次执行任务称为“上线”。今天,是王蕾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上线”。

看着前方的路况,王蕾淋一颗心提到嗓子眼。“还好师傅在旁边,要不然真怕自己一个失误,就冲下山坡,掉进万丈深渊。”他说。

驾驶室内,坐在王蕾淋旁边的,是班长赵华。别看赵华今年只有27岁,如今他已经是一个“上线”9年的“老川藏线”了。

一路上,赵华紧盯着王蕾淋的操作,时不时地给出一些建议。赵华沉着冷静应对川藏线复杂路况的样子,让记者感觉在他身上有一种超乎年龄的成熟稳重。

“和他一样,我也是从心惊胆战中过来的。”赵华话语中透着平淡。

那年,赵华如愿成为一名汽车兵。帅气的军装、停车场里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军用运输车,让赵华对驾驶军车行驶川藏线心生向往。很快,赵华的向往就被狠狠地挫败了——

想要“上线”,必须通过一轮轮严格考核。专业集训时,赵华抡圆了膀子,一遍遍地打方向盘,感觉“胳膊都要脱臼了”;集训结束,他终于能跟着师傅上高原了,但他只能坐在副驾驶座上,没有驾驶资格。运输车行至川藏交界处的折多山时,4000多米的海拔高度让赵华头晕恶心,感觉“胸口就像有一个大石头压着,呼吸变得急促”。

“想要‘上线’,真的不容易。”后来,经过一轮轮考核,赵华终于获得“上线”资格,但更大的考验也随之而来。

第一次“上线”,赵华和现在的王蕾淋一样紧张。那时,川藏线的路况还很差,90%的路面都是土路,风吹路面,尘土飞扬。“一次任务下来,无论是车还是人都像是从灰堆里钻出来似的。”回想起当年,赵华感慨地说,“大家浑身上下裹满灰尘,要洗好几遍才洗得干净。”

最让赵华感慨的,还是川藏线上的暗冰路段。冬天,川藏线山坡路段,由于受到阳光照射的时间长,雪很容易融化,太阳落山以后就会在路面上形成一层光滑透明的薄冰。这层薄冰用肉眼很难注意到,车辆经过暗冰路段时容易打滑,极易发生危险。

那次途经一个暗冰转弯路段,一辆地方的旅游车突然急速迎面驶来。着急避让的赵华忘记了道路上的暗冰,刹车一下子踩到底,汽车开始打滑甩尾。“还好我师傅在一旁及时采取措施,要不然我就顺着山坡冲下悬崖了。”回忆当时情景,赵华至今心有余悸。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赵华意识到:“行驶在川藏线上,生死都是一瞬间的事。”

“我们是和千里川藏线一起成长的。”那次经历以后,年轻的赵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9年时间过去,赵华见证着川藏线变得越来越好,对路况越来越熟悉,驾驶技能也越来越精湛。

车队继续向前进。看着前方,王蕾淋坚定地说:“我一定不辜负班长的期望,争取早日独立‘上线’!”

369b533a235aef938e80b98ff63bcad8.jpg

陆军某部二级上士赵华正在检查车辆。陈忠涛 摄

“家”是要用心呵护的

“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牦牛肉干,你尝尝!”沿途休息时,赵华从主驾座位后面的纸箱子里,掏出了很多零食,摆在记者面前。

“班长,您车上竟然藏了这么多好吃的。”记者惊讶地说。“偷偷告诉你,这也是川藏汽车兵的一个小传统。”赵华笑着说。

看见记者疑惑,王蕾淋连忙解释。原来,以前路况不好,常常遇到堵车,如果遇到塌方或者泥石流,他们甚至要被困在山中好几天,这直接导致了大家不能及时到达兵站吃饭。为了在军用食品之外给自己更多选择,他们往往都会在出发前去超市采购一些零食备用。

由于一天里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车上度过,他们更愿意把运输车中这一方小小天地称呼为“家”。

“家”是要用心呵护的。这一点,记者从眼前锃光瓦亮的挡风玻璃上就能感受到。其实,记者乘坐的这台看起来崭新的运输车,已经服役了不少年头。它之所以这么整洁干净,全靠班长和战友们的精心维护保养。

每次中途抵达兵站休息,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车,紧接着就是对车辆的“体检保养”。从螺丝到发动机,车上的每个零部件,都在他们的保养范围之内。

川藏线上,汽车兵不仅要会开车,还得会修车。在这个班的战友眼里,班长赵华是公认修车技能最好的一个。一次,任务途中一台车抛锚,别人琢磨了半天也没找到故障位置。赵华上车,很快找到原因并排除了故障。

二级上士邓朝阳觉得,班长赵华是个特别较真的人,说他“吹毛求疵”也不为过。“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大家开车的小毛病和痼癖动作。”在邓朝阳的记忆里,对于每个弯道用多大的油门、打方向盘时手放在方向盘的几点钟方向等细节,赵华都有着具体规定。

几趟任务下来,邓朝阳特别感激赵华身上的这股较真劲。

一次执行任务,邓朝阳驾驶车辆拉着重物爬坡。当时,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班长叮嘱的细节:在坡底就要提前加足动力,做好冲坡准备,否则车很容易熄火,影响整个车队的进程……

如今,班里的很多战友“放单”后带教其他新兵,也成了和赵华一样较真的人。副班长李继奎说:“班长教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种驾驶技能,更是一股面对人生的劲头。”

大家都明白,在川藏线上开车,稍微有一点失误都可能造成车毁人亡。班长身上这股较真劲头,意味着每一名川藏汽车兵的生命安全,意味着他们执行任务返回时,等候的家人能看到他们平安归来。

一路跟着汽车兵在川藏线上行驶,记者透过窗户向外望,悬崖底部那时不时出现的汽车残骸赤裸裸地展示了生命的脆弱,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川藏线的危险。

晚上到达兵站,车队休息。冷风中,看着赵华检修车辆时认真地拧紧每一个螺丝,记者想起之前有人将“在川藏线上行驶”比作“在锈蚀的钢丝绳上行走”。那一刻,记者觉得,即便是生锈的钢丝绳,川藏汽车兵也会想办法除掉表面的铁锈,使之成为平坦安全的通途。

ec23ee9faa7de2d8c82173791466bf7d.jpg

清晨,陆军某部二级上士张宪来在车边洗漱。陈忠涛 摄

这里有全部的青春和热爱

江水澎湃,沿途植被茂密、山花烂漫,一座大桥飞架帕隆藏布江。此刻,记者丝毫感觉不到,车队正走在曾经让人谈路色变的川藏线“死亡路段”——通麦天险。

如今,曾经的天险已经成为许多“自驾318”的游客拍照打卡的地方。

“是不是有很多朋友跟你们讨教川藏线旅行攻略啊!”记者问。

听到这话,邓朝阳笑了笑,乐呵呵地说:“没错,听我描述川藏线上的美景,朋友们都羡慕得不得了。”

邓朝阳家里,电视上经常循环播放有关川藏汽车兵的军事纪录片。邓朝阳6岁的堂妹常常一边指着电视,一边问:“这里面有哥哥吗?哥哥什么时候回来呀?”

休假时,堂妹常常围着他转,邓朝阳就对着纪录片里的画面,给堂妹讲述自己到过的地方、见过的风景,以及他和战友们的故事。

在川藏线上见过的无数美景中,邓朝阳最难以忘怀的,是车队行驶到藏区时的一幕幕。

远远见到军车驶来,几个藏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跑到路边,整整齐齐地站好,等到车队临近,齐刷刷举起右手,敬起一个个不标准的军礼。这时,邓朝阳总会立刻回敬军礼,在小朋友们亮闪闪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小朋友对他们的尊崇与爱戴。“这是只有解放军叔叔才有的专属待遇。”邓朝阳笑着说。

还有一幕发生在怒江天险处的大桥旁边。西藏昌都,怒江天险。一座桥墩孤零零地立在江边。每当路过这座桥墩,邓朝阳和战友们都会鸣笛致敬。当年在修筑怒江大桥时,一位战士长眠在这里。“今日川藏线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邓朝阳说。

在班长赵华的脑海中,师傅亲身经历过的一个画面至今让他感到震撼——

铁索桥上,一块块木板拼成的桥面上,汽车兵们驾驶运输车依次过桥。铁索桥承重能力有限,一次只能允许一辆车通过。车轮压到木板上,车体随铁索桥一起晃动。有时轮胎掉进木板的缝隙,官兵们只能靠人力把车轮从缝隙中弄出来。

站在晃动的木板上,脚下滔滔江水如万马奔腾一路而下。一次一辆地方车过江,铁索桥突然断裂,车辆掉进江里,很快就被水冲走了。

2016年4月13日,西藏最大跨度斜拉桥——迫龙沟特大桥通车,标志着川藏线通麦天险14公里“死亡路段”成为历史。

循着赵华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新修建的迫龙沟特大桥不远处,有一座锈迹斑斑的铁索桥。

如今这座钢索桥已经暂停使用,成为往来游客参观的一个重要地点。往来于此的人们,看着钢索桥,纷纷感慨川藏线之险,更赞叹曾经行驶在这架钢索桥上的汽车兵的勇敢。

渐渐地,川藏线上的汽车兵们也成了这条路上美丽的风景线。川藏线上的一辆辆运输车就像一个个流动的堡垒,连在一起,成了川藏线上一道坚固的绿色防线。沿途百姓看到他们,总会感到满满的安全感。

王蕾淋计划,今年休假一定要带爸妈自驾游玩一趟川藏线,让他们看看自己走过的地方。毕竟,这里有他和战友们全部的青春和热爱。

aeee0b1fe374070ee8baefbb46263fbe.jpg

 陆军某部二级上士杨来指挥车辆摆放。陈忠涛 摄

心在路上,路在心上

■解放军报记者  程雪

清晨,从三级军士长余小启的驾驶座位向远方望去,一条蜿蜒的公路不断向远方延伸,公路两旁的大山笼罩在层层云雾之中。

陆军某部汽车兵们又一次出发了。驾驶室内,余小启机敏地观察着道路两边的情况,娴熟地操控着方向盘。当初,戴着大红花参军入伍时,完全不会开车的余小启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川藏汽车兵,而且一干就是10几年。

川藏线,道路危险,环境艰苦,被称为“生死线”。常年行驶在这条路上的汽车兵最清楚其间的辛苦与付出:高低海拔路段不断切换,心脏随着不断变化的气压时而收缩,时而扩张;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和干燥的空气让他们的嘴唇变干皲裂;高原含氧量不到内地的60%,汽车兵们常常感到手足麻木……

“车过二郎山,如过鬼门关”“百步之内必有险情,十里之内埋忠骨”“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然乌到中坝”……早在参加川藏汽车兵集训时,下士吴刚就听说川藏汽车兵中间流传的这些顺口溜。直到这次任务,吴刚第一次驾驶军车行驶川藏线,那些顺口溜被一一验证。

“没有上过川藏线的汽车兵,不会真正体会到‘川藏汽车兵’这5个字的含义。”二级上士张宪来至今记得这样一幕——

车队行驶至“怒江72拐”,由十几辆摩托车组成的自驾游队伍迎面驶来,立刻朝着他们的车队,竖起大拇指点赞致敬。

那一刻,张宪来坐在驾驶座位上,腰杆挺得直直的:“成为川藏汽车兵,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心在路上,路在心上。车队向远方飞驰而去,川藏汽车兵将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连同自己的情感都倾注在这条与自己朝夕相伴的路上。

这条路,见证过他们的喜悦——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核,吴刚终于等到了自己成功“放单”的这一天。这意味着,往后的日子,他可以独立驾驶一台军车行驶川藏线执行任务。晚上休息,他激动地打视频电话给远方的家人:“妈,我终于‘放单’了!”“真棒,儿子!”电话两端,喜悦的笑容在脸上绽放。

这条路,见证过他们的不舍——

那一天,老兵李林云退伍前,最后一次驾车行驶川藏线。10多年的驾驶生涯里,他已经走了几十趟川藏线,可他从没感觉到厌倦。途中到兵站休息时,他拿着洗干净的抹布一遍遍擦车。坐进驾驶室,想起自己就要离开眼前这熟悉的一切,李林云的眼泪一滴一滴落在方向盘上……

这条路,见证过他们的牵挂——

在驻地营区里,有一座名叫“望夫”的小桥。每次车队出发前,家属们都会在此目送即将出征的车队远行,直到车队消失在自己的视线。她们等啊等,盼啊盼,直到汽车兵平安归来,她们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跨过山川和大河,车队继续向前行驶着。此刻,看到带教的徒弟谢纪彬在此次的任务中驾驶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余小启特别开心。

望向远方,余小启仿佛看到了自己第一次驾车行驶川藏线时的模样,想起了这些年一路走来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不要怕前面的路很远很险,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在路的前方,总能看见梦想挥手相迎的样子。”余小启眯着眼,笑着说。

(采访中得到冯正荣、张朝林、包洪超、龚诚、余景龙、张宏皓、周廷熙、孙鹏、杨攀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