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深处如何种出“鲜花”?这群边防官兵有答案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彭源 汪浩 闫冰洁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5-10-20 07:09:13

守卫在“鲜花盛开的地方”

■彭源  汪浩  闫冰洁

西北偏西,镜头对准祖国新疆的帕米尔高原深处。

从瓦罕走廊的尽头再向前,驻守着新疆军区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驻地海拔4300米,巡逻点位大多超过海拔5000米。

这里常年冰封雪裹,平均温度-5℃,极端低温可达-40℃,雪山、峡谷和冰川是连队官兵熟悉的景色。

在塔吉克语中,“克克吐鲁克”意为“鲜花盛开的地方”。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一代代边防官兵扎根于此,他们战胜极端环境,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青春与热爱守护着祖国西陲边关。

时至深秋,大雪封山之前,让我们走进“鲜花盛开的地方”,走近一群驻守在高原哨所的边防军人,感悟他们如花儿一般绽放的青春。

——编  者

热血融化边关雪

从山下出发,途经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笔者一行乘车前往新疆军区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随着海拔的升高,石子路愈加颠簸,汽车发动机开始沉重地“喘息”。

窗外景色发生着明显变化,天空原本艳阳高照,周围还有绿树在风中晃动枝叶。很快,眼前只有灰黑山体与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峰。山石之间,不时有旱獭在穿梭。

驾驶员将暖风空调开至最大,但寒气还是不断袭来,笔者不由得裹紧了外衣。越来越稀薄的氧气让人呼吸困难,大家开始轮流吸氧,沉默中只有吸氧时轻微的嘶嘶声。

正午时分,笔者一行抵达连队营区。高原天气瞬息万变,刚刚还是晴天,不一会儿便窸窸窣窣下起了雪。天空中乌云密布,几间宿舍不约而同亮起了灯。在雪域高原,天气骤然变化是常事,二级上士马浩告诉笔者:“没准过一会儿冰雹就来了呢。”

马浩记得,刚到连队时,夜间站哨时雪常常悄无声息地落下来,有时大雪纷飞,有时小雪轻舞。

没一会儿,面罩和睫毛上都是霜。无论多厚实的衣物,最多只能扛半个小时,接下来就是透入骨髓的寒冷。站哨时,寂静的山间偶尔会传来兽鸟的叫声。

“一开始有些害怕,后来习惯了,有动物陪伴自己,也不觉得孤单。”马浩笑着说。

一级上士格加是连队的军马饲养员,他带着笔者前往马厩:“马儿更适合喝温水,但在这里,也习惯了饮冰河水。”

连队官兵使用的井水,仅能满足大家日常所需。连队有12匹军马,平均一匹马每天要喝20升水,于是凿冰河饮马便成了格加的“日常”。

严寒使得高原河流的无冰冻时间较短。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格加和战友要在河边凿开二三十厘米厚的冰层,让军马饮用下面的冰水。听着格加的话,笔者想象着他们用锹、镐等工具,使尽浑身力气,将坚固的冰面凿出孔洞的样子。凿冰一日或许不难,难的是,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

凿冰点相对固定,突如其来的降温会让河冰冻得更厚,有时人力实在无法凿动,他们只能沿河向上游找寻更合适取水的点位。

那年,大家在寻找凿冰点的路上遭遇雨夹雪。雨滴落在作训服上,迅速结成冰,加速了人体热量的流失。没多久,他们的作训服就裹了一层冰晶,被冻得硬邦邦。大家抓紧时间,直到在距离连队2公里远的地方才找到合适的凿冰点。

格加最喜爱的一匹军马叫“踏雪”。“每次巡逻归队,军马的鬃毛上都结满冰碴。我们就用干毛巾为它擦去身上的冰霜,再盖上毛毯为它保温。”格加摸着“踏雪”的头说,军马是我们亲密的战友。算起来,“踏雪”已经服役14年,巡守边防线数千公里,翻过了一座座山,蹚过了一条条河,和我们一起吃了不少苦。

巡逻中的新疆军区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张  洋摄

巡逻路大多难走,官兵有时脚踩乱石站不稳,整个人摔在石堆上;有时不小心踩到表面渐融的冰层,鞋里灌满冰水;有时遇上齐腰深的积雪,腿怎么也拔不出来……聊到这里,格加话锋一转:“苦是苦了些,但我们守着守着也就离不开了,这里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

边关雪虽冷,热血却难凉。一代代连队官兵用热血融化边境冰雪,用青春守护家国安宁。

格加告诉笔者,他和许多战友都有着相似的体会,初来之时总会惊叹于雪山的巍峨、岩石的苍劲,但过不了多久,无法想象的艰苦会让大多数人心头涌起孤寂之感。再之后,惆怅会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消失,留在心底的是执着、是奉献,是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高山之上人为峰

连队下辖的科西拜勒前哨,位于海拔4600多米的雪山上。那里的气候更加恶劣,除了七八月份,其他时间经常下雪。

二级上士徐耀强记得:“有时大雪下一夜,清晨发现营房的门被厚厚的积雪堵住,怎么也打不开,只能等待连队的战友带着推雪板上山把门外的雪推到一边。上哨的路上,有些地方积雪过厚,还要请护边员开铲车推雪。”

“以前缺乏这些机械设备,上哨的路被积雪覆盖后,运送物资全靠人背马驮。”格加说起多年前的经历感慨不已。

那年深冬,大雪封山,连队官兵连续半个月无法给前哨班送补给。前哨班的粮食快要见底,烧锅炉的煤炭也所剩不多,格加和几位战友主动请战承担上送物资的任务。

格加清楚记得,路上的积雪厚达一米多,他们轮流打头阵,用身躯给后面的战友和军马蹚开道路。短短几公里,他们从白天走到了黑夜。

最后的一段路,军马已疲惫不堪,停在原地怎么也不肯向前,格加和战友决定背着物资徒步上山。他们又冷又饿,背上增加了几十斤物资的重量,脚步变得更加沉重,但大家不敢停步,生怕一停就再也走不动了。

就在格加和战友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时,前哨的战友也在朝着他们进发,终于,两支队伍成功会合。凌晨,物资送到了前哨,这项艰巨任务也成了格加戍边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如今,边防建设条件越来越好,护边员会时常驾驶铲车清理上哨路上的积雪,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连队的驾驶员、一级上士马小龙驾驶运输车运送补给。但上哨的路又窄又险,行车仍然困难重重。

那天,天空飘着零星小雪。运输车行驶至上山的急弯处,车轮猛然打滑,眼见车辆一点点向路基滑去,马小龙没有慌乱,他轻转方向盘,缓缓校正车辆,终于在半个轮胎已经探出路基的情况下将车停住。

虽然不知有多少次和危险擦肩而过,马小龙始终兢兢业业坚守岗位。除了运送物资,他还承担着巡逻驾驶任务。守边16年,他的驾驶里程超过12万公里,至今安全零事故。他语气坚定地告诉笔者:“只要是组织交给的任务,不管多难都要完成好。”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大雪能封住山、封住路,却封不住边防官兵勇攀高峰的信心。从这群年轻官兵身上,笔者看到了一如所有戍边卫士那样的气质,他们像是屹立的山峰,高耸挺拔、坚韧不屈,无论遇到何种艰险,总是迎难而上、从不畏惧。

冰封之地春常在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温室大棚内,三角梅傲然盛开。张  洋摄

雪域高原虽冷,发生在克克吐鲁克的故事却总是充满温暖。

二级上士孙晓坤是连队的种植员,如今四季如春的温室大棚内,草莓、橘子、圣女果等各类蔬果,还有月季、三角梅等十几种绿植,都是他细心呵护的“宝贝”。

孙晓坤来到温室大棚,回忆起10多年前的克克吐鲁克边防连。从华东地区参军入伍来到帕米尔高原,最初,气候环境的变化让他很不适应:“每天太阳一落山,温度会骤降,天气阴冷潮湿,大家的心情难免容易低落。”

那时,孙晓坤刚刚被任命为种植员。由于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大棚里没有几棵成活的菜苗。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里打造成属于高原官兵的一片温暖小天地。

为了提高棚内温度,一开始,孙晓坤采取烧锅炉的方式,但种下的菜苗枯了一茬又一茬。他查阅资料得知,锅炉需要有人时时看顾,否则棚内温度总是跟着天气变化起伏,很难稳定下来。

孙晓坤向连队申请购入一批电暖气为大棚精准控温,还找来肥料改善土质,终于,有一批蔬菜成活了。随着孙晓坤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大棚里的绿色渐渐增多起来。

温棚里的果蔬长势愈发喜人,连队官兵把这片生机盎然的小天地当成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屋外风雪交加之时,大家总喜欢钻进温棚里赏花摘果,闻着夹杂着花香和蔬果香的温暖气息,大家说克克吐鲁克真成了“鲜花盛开的地方”。

今年,鲜花也开到了科西拜勒前哨。为改善官兵守防条件,前哨修建了阳光板房。孙晓坤挑了几株长势最好的月季和三角梅送往前哨,期待给那里增添一些生机。

在克克吐鲁克,像孙晓坤一样积极乐观的官兵还有很多。尽管驻守在偏远的雪山哨卡,大家仍努力将军营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中士蒋昊毕业于美术院校,闲暇时间,他喜欢捡拾各式各样的石头,在上面画巡逻途中见到的雪山和冰川美景。如今,他绘制的石头画遍布连队温棚、图书连廊等场所。

近年来,连队官兵还因地制宜开展滑冰训练,放松心情的同时还能强健体魄。二级上士拜伟伟入伍前喜爱滑旱冰,如今成了大家的小教员。在他的帮助下,一些刚接触滑冰的战友,也滑得有模有样。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拜伟伟觉得,尽管克克吐鲁克多是大雪冰封的日子,但连队官兵把每一天当作美好的春天来度过,心中便会温暖常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