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加油”变“加压”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一名分队长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的一段经历
■康世超 高大强
夜色静谧,信息支援部队某部值班室内,电脑屏幕光影闪烁,键盘声哒哒作响,一场新课目训练正在紧张进行。
操作中,某分队技术骨干、中士冉淼敲击键盘的双手却有些迟疑。复盘检讨时,他也支支吾吾,似乎心事重重。
这位素来沉稳的骨干突然表现异常,引起了分队长赵程旭的注意。
“最近是不是绷得太紧了?”训练间隙,赵程旭走到他身边,随口问道。小冉低声应道:“可能没休息好,有点不在状态。”
“咱们守卫的是无形疆域,精神头就是战斗力。多加油,有难啃的‘硬骨头’,随时拉我一起上!”赵程旭语气诚恳。
冉淼微笑点头,但赵程旭能察觉出,战友的心头依然有“包袱”。
此后几天,小冉的状态没有明显回升,深夜值班时也添了几分沉默。一次值班时,他出现本不该有的小疏漏,导致在模拟对抗中亮起了“红灯”。
这把“尖刀”为何变钝了?为何不愿敞开心扉?赵程旭一时有些束手无策。了解情况后,连队指导员语重心长告诉他:“我们的战士,指尖敲击的是使命,心底奔涌的是忠诚。谈心交心不能光喊‘冲啊’,得像战场侦察一样细致,用心读懂那些写在眉头、压在心底的成长的烦恼。”
这番话,吹散了赵程旭眼前的迷雾,给了他很大启发。认真思考后,他转换思路,不再急于正面“突破”,而是运用迂回战术,细心留意关于小冉的点点滴滴,并主动靠上去关心。训练间隙交流、饭堂就餐闲谈、游戏环节搭档……渐渐地,他对小冉越来越了解。
与一名战士闲聊时,赵程旭捕获关键信息:“分队长,冉淼打心底里敬重您,但总怕达不到您的标准,这种心理压力会导致越着急越迈不开腿。”
原来,此前一段时间,岗位能力认证考核即将到来,冉淼很是焦虑,曾私下向几名战友吐露心声:“新装备新理论学起来像负重越野,总觉得跟不上趟”“担心自己这把‘刀’不够快,被淘汰了”“怕考核‘掉链子’,给集体抹黑”……
听到这些,赵程旭心头微微一颤:原来自己那些习以为常的鞭策与期许,落在积极上进的冉淼肩上,竟成了沉甸甸的压力。
当天夜里,他反思感到,部队转型建设提速,对官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有些年轻战士渴望快速成长进步,但往往欲速不达,这种情况下,“加把劲”“你能行”之类的简单鼓劲,有时反而会增加压力。
摸清问题后,赵程旭和连主官商量,决定发起一场“破障行动”。大家集思广益,制订了详细计划。
随即,连队升级了“官兵心声”网络平台,除问卷调查外,还结合官兵日常训练表现、理论学习成绩波动等信息,更及时了解官兵活思想。
赵程旭深知,有些心事在“同一个战壕”里更易倾吐。于是,他不再空喊“加油”,而是利用工作间隙或课余时间与冉淼闲聊,讲述自己的经历,在润物无声的共情中进行教育引导,帮小冉解压。
“成长路上没有坦途,你爬的坡,我也曾爬过……”看出冉淼的“本领恐慌”,赵程旭提议组建“尖兵互助组”,自己担任组长,邀请经验丰富的老班长和刚通过考核的骨干,利用点滴时间为冉淼等遇到瓶颈的战友“开小灶”,把训练中的难点、易错点整理成“闯关秘籍”,在内部共享。
当小冉发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与身边战友一起并肩冲锋,心中的焦虑渐渐消散。
键声传心语,真情破“心障”。这段时间以来,连队为不少战士厘清思想困惑、解决实际困难、校准奋斗方向,大家训练和工作的劲头水涨船高。
前不久,一场综合能力对抗训练打响。面对无形战场复杂“敌情”,冉淼思路清晰、运指如飞,及时果断处置,成功守住了网络关键节点,得到战友一致认可。
训练结束,冉淼主动找赵程旭汇报,眼神坚定而明亮:“报告分队长,任务顺利完成,请求加入下一批‘淬火’集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