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鲨团队”的航母情结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高立英 陈国全 朱为俊 孙飞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11-23 08:32:35

2.甲 板

海天之间,云飞浪卷,站立于航母甲板上,看巨大的舰艏犁开万顷波涛,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感扑面而来。

对于舰载机飞行员来说,当驾驭“飞鲨”战机从甲板滑跃,他们更能感受到这种托举之力,也更知道这股力量源于何方、传向何处。

曾是空军“金头盔”飞行员的孙宝嵩,踏上甲板的那一刻,想起的是一个坚定的眼神。

那年,得知选拔舰载机飞行员的消息后,孙宝嵩立即萌生了报名的意愿。得知他的想法后,他的团长发动身边的战友轮番做工作,想方设法留他。

孙宝嵩搬来“救兵”,恳请老领导、时任师长为他出主意。师长说,“你们团长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把你放走了就相当于割他身上的肉。但舰载机事业更需要人才。如果你想好了,那就放手去飞。”

看着师长坚定的眼神,孙宝嵩忐忑的心一下子有了归属。回到家,他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没想到,妻子脱口而出:“我现在就给你准备行李。”

“我只是报名参加选拔,能不能去成还不一定呢!”

“这些年,哪一次参加选拔你没有通过?我还是早点做好搬家的准备。”妻子这句话,让孙宝嵩眼眶一热。

秦朋飞的家乡在海军诞生地江苏泰州。他的父母没见过真正的航母,更没见过儿子开的舰载机,但他们经常去一个叫白马镇的地方。那里的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里,陈列着一艘辽宁舰模型。

知道儿子干的是大事儿,老两口尽量少打电话影响他,想念儿子时,就去纪念馆里看一看。

第一次登上航母甲板的飞行员张敏感受到的,除了力量,还有一种奇特的体验。张敏是所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中经历最特殊的一个——

在他曾就读的职业高中,大多数同学按部就班进了工厂车间,他却奋力一搏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许多同学顺其自然进公司当了职员,他却参加空军招飞,成了一名飞行员;当同批特招的飞行员大多停飞,他却踏上眼前的这块甲板。

宽广的甲板,足以容纳下无数个青春梦想。

站在甲板上,看潮飞浪涌,张敏的思绪飞得很远。在飞行中,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为一件事情着魔是什么感觉。他说,这是一个真实的航空世界,也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和最危险的职业领域,远比畅销小说和流行电影精彩。

你走过的路,就是你的生活。在飞向航母这条“充满痛苦回忆的美好之路”上,飞行员孙明杰上了舰、立了功、调整了岗位,也找到了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甲板,是梦想的托举,更是力量的延展。

当初,孙明杰负责编写某课目的教程规范。拿到教程模板后,原本以为只是填几块砖,后来却发现是要砌几堵墙、盖一间房。经过不懈努力,他和战友完成了该课目的教程编写,填补了该项课目的空白。

飞行员们都愿意躬身为桥、俯身为路。从登上甲板那一天起,飞行员徐英就坚持写《走向深蓝》日记,里面记录的大多是飞行感受。他说:“我们干的是从0到1的工作,应该给后来人留点东西。”

站在甲板上,迎着强烈的海风,从墨绿到浅蓝,再到深蓝,大洋见证了他们的梦想——

2012年11月23日,舰载战斗机试飞员戴明盟驾驶“飞鲨”,用一道完美的弧线,划出了中国海军的“航母时代”。

2014年,以徐英为代表的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全部通过航母飞行资质认证,标志着我国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实现由单员试飞向批量培养的重大突破。

2016年,孙宝嵩和战友们也通过航母飞行资质认证,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自主培养又迈出坚实一步。

2018年4月12日,海上阅兵结束后,习主席观看了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的起飞训练……

赶路,带着勇敢和智慧;赶路,怀着梦想和热爱。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徐汉军的鬓角又添了几许白发。对比入列上舰时的照片,前几批上舰的飞行员们似乎都老了不少。

着舰指挥官戴兴说,人都是会老的,飞行员也一样,“虽然我不是巨人,但我希望后来的飞行员站在我们的肩上”。

3.黑 区

每次战机起降,都会在航母甲板上叠加上几道漆黑的轮胎擦痕。飞行员介绍说,这叫黑区。

黑区很像孩子们的刮画,每一道轮胎擦痕,都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

年轻飞行员们精力充沛、爱好丰富,不少人喜爱书法、戏剧,还有人称得上是编程达人和篮球高手。参谋长徐英将这归结为飞行员“对未知的热爱,对一流的执着”。

黑区,其实是“无人区”,热爱才是“拓荒者”最得心应手的工具。

就像当初,舰载战斗机事业完全是一张白纸。缺技术积累、缺图纸资料、缺标准规范、缺组训经验,是一批批年轻飞行员们用一道道轮胎擦痕,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开始。

第一次出岛链、第一次打实弹、第一次指挥夜间着舰,对飞行员卢朝辉来说,无数个引以为傲的“第一次”,就隐藏在一道道擦痕里。

很多“第一次”,都与风险为伴。那一次,飞行员孙宝嵩驾机返航即将着舰时,吹来一团海雾,能见度极差。他一次次校正飞机姿态,稳稳地挂住了第三根拦阻索。回到休息室,他就写起了着舰体会,“这样的情况第一次遇到,要好好总结一番。”

每个“第一次”,都需勇气灌注。那年,舰载航空兵部队首次组织实射某型导弹打靶训练。

很多人不理解,初次进入实弹课目就增加了难度,稳妥一点不是更好?

“只有从难从严,才能训出真正的战斗力!”徐英驾机腾空而起。战机贴着海平面灵活机动,避开“敌”重重防线。锁定目标,导弹呼啸而出,靶船瞬间“开了花”。

训练久了,一道道轮胎擦痕新旧叠加,使黑区真成了“黑”区。

从成功着舰的一落惊海天,到常态起落的海天往复间;从试飞模式向培训模式、探索上舰到常态上舰……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就像水下的冰山逐渐浮出水面。

尽管这条路无比艰难又布满风险,但他们并不孤独。

这条路上,有更多的智者和勇者同行。正如每次夜航时,航母甲板上亮起的一盏盏灯,着舰之路上那束不起眼的灯光,指引着他们一次次归舰,又一次次远航。

浪奔,浪流,走向深蓝。2016年底,由辽宁舰组成的我国航母编队首次穿越宫古海峡,出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面对新的训练海域,舰载机部队跨多个海区开展舰载战斗机战术训练,舰机融合水平和编队协同指挥能力得到锻炼。

战鹰归巢,飞行员会来到甲板,看一看无尽的大洋,听一听不息的涛声。他们说:“没有梦想,难达远方。我们的目的,不是风平浪静的母港和机场,而是远海大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