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天,16万公里 “马航搜救”他们拼尽全力
哪里需要空中支援,哪里就会第一时间出现“昆仑雄鹰”的身姿。与利比亚撤侨一样,“马航搜寻”同样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行动。
2014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与地面失去联系,机上包括154名中国同胞在内的239名乘客下落不明。消息传来,举世震惊。
飞机失联的原因当时并未第一时间公布,遇难者家属们也没有办法得知遇难者是否有生还的可能性。当接到命令后,“昆仑雄鹰大队”所在师的副师长、机长王全胜带领机组飞赴划定的泰国湾1万多平方公里海域搜寻。之后的5天时间里,他们争分夺秒、连续奋战,千方百计搜寻失联客机。完成第一阶段搜寻任务后,机组返回部队待命。
事态瞬息万变。3月15日,马方重新划出飞机可能飞往的南北走廊两个区域。很快新任务来了——准备出国,前往澳大利亚。
“没有固定的航线,没有固定的目标……”李圣默想着各种困难挑战,与战友一起立足最恶劣环境、最复杂气象、最艰苦条件下执行任务进行各项准备。回忆那个时刻,李圣说:“就像打仗为国出征一样,我当时一心只想尽快规划航线,尽早出发,给国内无数牵挂的心一个交代。”
面对首次赴澳且未预先准备的考验,李圣牵头连夜规划航线,一干就是凌晨4时。顾不上休息,简单整理行李物品,6时他就随机组进场起飞。“马方只给了我们一个疑似地带,经纬度范围很粗糙。我觉得很有历史意义的是,选择哪个机场作为中转地更利于搜救,这些是当时我们机组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的。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也许我休息、停了下来,有些人就永远出不来了。”
3月24日3时,任务飞机从皮尔斯空军基地转场珀斯机场,开始了抵达澳大利亚的首次搜寻。首次搜寻,他们发现了2块白色漂浮物,成为七国联合搜寻力量中第一个发现疑似目标的部队。经过拍照取证,与同机搜寻的澳方人员分析研究,确认为疑似失联客机残骸,于是他们将坐标点通报给澳方相关部门,协调其他力量去查证。
在那段时间里,李圣整日航图、标尺不离身,计算数据,规划航线。为尽快找到失联客机,他们把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利用雷达、电子设备不停搜索海面,飞机按照预定航线飞行时,他就和观察员一起,使用雷达和目视的方法搜寻海面,看到可疑目标出现,及时提醒机组修正航向,抵近观察确认,用照摄像机录下可疑目标,记下坐标位置。

马航搜救。 沈玲摄
海面有雾,能见度低,气流紊乱。为了能看清海面目标,任务飞机时常贴着云底低空,有时甚至在300米低空进行搜寻。他们心里都清楚,飞机低空飞行遇到气流时,特情处置余地小,高度每下降一米,危险就会增加一分,但是距离海面每近一米,搜寻同胞的希望也会更大一分。
在搜寻行动中,李圣和机组抓住一切可飞天气,拼了命地搜寻、通报。常常凌晨进场,飞行8个多小时,搜寻2-3个小时,落地来不及休息,又准备第二天搜寻,一天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强度是平时的几倍,远超他国。“由于各国机型不同,限制了他们的搜索时间和航程,一般他们搜救6到7个小时。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们是两架飞机同时出动,每次出动都将油加到不能再加了为止,尽自己最大可能扩大搜索面积。”李圣回忆说。
马航失联客机搜寻,长达46天,总航程16万多公里,“在搜救的过程中,我每天至少飞9个小时,最多的时候,飞10个小时,刷新了我自伊尔-76改装以来单趟最长距离的记录。”李圣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远距离的航行中,他们和其他国家搜救人员共发现了185件物品,其中65件与航空有关。这样的数据,赢得了马、澳政府和军队以及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大卫·约翰逊称赞:“中国的搜寻时间超过了其他国家,非常勤奋地进行搜索,有着极高的精神和劲头。”

"昆仑雄鹰大队"受到了马、澳政府和军队以及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