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向之变——
从“为医而研”到“为战而研”的距离有多远?
听说又有新的作战单位配发了某新型单兵急救包,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黎檀实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近年来,黎檀实带领团队聚焦战场急救,研发出以新型单兵、战位急救包和军医、卫生员背囊为主体骨干的第三代系列战救装备。在同等条件下,这套装备救治伤员数量较以往增加近一倍,救治成功率平均上升约30%。
追根溯源,黎檀实的这些科研创新都是他在“战场”上获得的灵感。10多年前,他主动申请参与利比里亚维和行动,作为军医随队“出征”。在维和过程中,他近距离观察和梳理战场对卫勤保障的需求。
“卫勤保障首先要保证伤员在交战区的生命安全,战场最前线的救治最为关键。”黎檀实认为,急救医学中“白金10分钟,黄金一小时”的定律在战场救护中同样适用,甚至更加重要。从维和行动中归来,他就开始为争取战场上的“白金10分钟”,开展便携式战场急救装备的研发。
在解放军总医院,像黎檀实这样紧盯实战保障需求的医学专家还有很多。
神经外科主任余新光牵头开展的颅颈交界区致伤机理和救治技术研究,为舰载机着舰和飞行员弹射可能造成的严重颈椎、脊髓损伤,提供了有效治疗手段,填补了国内空白。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仕明通过对耳蜗及附属结构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预防并降低全军高性能武器噪声损伤发生率,实现了噪声性耳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骨科主任唐佩福领衔的团队集智攻关,实现了严重战创伤救治的损伤控制与功能重建,使严重战创伤患者生存率大为提高。
第四医学中心创伤外科研究室主任姚咏明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获得20多个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超过75%的获奖科研项目密切联系战创伤救治和战场实际。
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柴家科领衔的团队,投身战场烧伤救治领域攻关数十载,使战创(烧)伤造成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大幅降低。
全军战创伤救治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带领团队聚焦战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研究,使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愈率由60%提升到90%,制订的战创伤诊断标准与标准化救治流程成为我军该领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高岭土止血绷带、大创面伤口止血凝胶、骨髓输液枪等一批实用型科研成果问世,为战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解放军总医院作为全军卫勤保障系统的关键力量,在战场救治技术研究攻关上绝不能偏离战场。”该医院院长任国荃告诉记者,他们瞄准战场救治,取得的众多“军事特色鲜明”“火药味浓”的科研成果,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部队演训实际,可为未来作战提供强有力的卫勤保障。
近年来,该医院围绕军事医学持续加快科研创新步伐,军事课题立项150个,获得了以“严重战创伤多器官损伤修复的创新理论及关键技术”为标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为提升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至今,该医院创新研发的特种作战环境下复杂创口快速闭合技术、野战车载式手术器材清洗(消毒)关键设备等20多项技术成果在部队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