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练之卒”到“久战之兵”,实战化训练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钢盔下套了一顶毛线帽,这是谁规定的着装规范?”年初休假归来,某部七连指导员李小龙刚走上训练场,就被全连官兵的着装整得一愣。
“今天驻地气温骤降,这个着装可是机关要求的。”尽管连长及时提醒,但看着大伙“大帽套小帽”的样子,李小龙还是忍不住想搞一次军容风纪教育。可随队训练不过一个小时,李小龙的想法变了——冷空气不断侵袭,让不保暖的钢盔逐渐变成了一块“冰疙瘩”,他只好趁着训练间隙跑回宿舍套上了一顶毛线帽。
如果保暖措施不做好,战斗力就无从谈起。记者踏访多支部队看到,在新大纲规范下,聚焦实战的训练做法不断延伸到野外驻训场演兵场。
“实战化的重点在‘化’!越是深入推进实战化,就越需要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摒弃与打仗无关的条条框框。”某旅领导介绍,不仅是钢盔下套上了毛线帽,按照实战化要求,全旅还出现了许多新气象。
7月中旬,烈日当空,暑气扑面。可正在训练的侦察连官兵却身着冬季荒漠迷彩作训服。
“这是夏天,部队早已换装夏季丛林迷彩服,为何还穿冬季迷彩服?”面对记者疑问,旅领导介绍,这次训练任务需要穿越荒漠地带,自然要按战场环境穿衣。今年驻训,他们紧贴战场环境落实被装保障和着装规定,改变了单纯按季节着装的习惯做法。
战斗着装重统一轻实战,被装保障重季节需求轻战场需求……这是过去该旅存在的问题。如今,他们将保障物资发放由按时间节点发放改为按各分队训练需求发放,荒漠迷彩作训服及配套头盔等冬季保障物资也出现在夏季驻训被装保障明细表中。
“夏天穿丛林迷彩,冬天穿荒漠迷彩,这些做法早已成为官兵脑中的思维定式,可恰恰是这些习惯性做法,很可能会让我们在战场上吃败仗。”如何打破陈规?该旅官兵思想很统一,那就是一切都按照打仗的标准来衡量。
变化正悄然发生。在刚刚结束的疏散隐蔽这个考核课目中,考核员在检查四连二班的伪装构工中看到了这样一幕:过去伪装架设,由于火炮配件多,伪装网极易发生刮碰,严重影响伪装时间。这次,二班在四角固定地钉和火炮之间连接背包绳,改变了伪装网的架设步骤,有效避免了刮碰。
仅仅是一根背包绳,便使他们比优秀时间提前一分钟架设完毕。这是创新还是投机?考核组的态度颇能说明问题:给二班总成绩加5分,以鼓励他们的创新做法。考核员说,是创新还是投机,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实战需求,这种做法无疑也为那些墨守成规的班级树立了一个实战导向。
和平时期,从“素练之卒”到“久战之兵”,我们的实战化训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记者相信,只要把实战化训练坚持下去,把实战化意识根植于每一名官兵心中,我们离“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图片摄影:叶洪林、高 翔、代学玉、佘兴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