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里,每一名战士都有光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成 钱瑛 张斯琦 责任编辑:丁杨 2019-08-26 10:37:12

我的位置

“中间”其实是“中坚”

去年年底,满海源第一次登上领奖台。手捧“优秀士兵”证书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站在领奖台上。

连里有62人参与了投票,其中52人把票投给了满海源。一直认为自己被连队忽略的他,发现事情并不完全是想象中那样。

两周前的一个深夜,连队会议室依然亮着灯。会议桌上的花名册,已经被两位连队主官和各级骨干来回翻了好几遍。

优秀士兵候选人的评选需要慎之又慎——把训练“尖子”和骨干选上,是因为他们给单位争得了荣誉,做出了贡献。“优秀士兵”是对他们过去一年工作的肯定,无可厚非。

问题聚焦到了中游部分。

营长郭自新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让每个战士给自己在连队排个名。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处在中游的战士,都把自己的排名定位在这样一个区间:前20%-前50%。

自测属于连队中游靠上的原因各式各样,但大多集中在训练成绩不差、踏实、可靠等方面。

这么多“中间”人,到底选谁呢?

指导员拿着花名册,一个一个名字过。当提到满海源的名字时,两位连主官和骨干们都惊奇地发现,他们对这个战士的印象太一致了——就像空气一样,平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但是一提他的名字,大家才发现他一直都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干着工作。连队有些爱耍点小聪明的兵,一看到满海源还在干,也就不好意思再偷懒了。

也就是在这时,大家才发现,这些“中间”人群,原来也是中坚力量,连队的绝大部分工作都要由这些战士去完成。他们处在“头”和“尾”之间,不温不火,领导骨干夸不到也批不着,有意无意间就会弱化对这部分战士的关注。

但是,省心、可靠并不能成为领导骨干“忽略”这些战士的理由。每一名战士选择来到部队,其实都想要有所改变,也都想要得到其他人的重视,哪怕是批评。

三连列兵张桂山不爱说话,各项成绩也一般。但是,班长吴建磊发现他的手很巧,分解保养炮栓的速度在连队数一数二。晚点名时,吴班长特意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他。

连长史宏涛以前不爱夸人,他有自己的道理:“夸奖的话讲多了,就会变得廉价。”不过,他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夸来夸去,总是那么几个人。

“一个集体,呈现出橄榄核的结构是非常正常的。比如我的班里,中游的学生占大头,直接影响全班成绩。我的办法是,一有机会就夸他们。”女友来电话告诉连长史宏涛,引导这部分中游群体,其实很简单,多给机会,多找亮点,多些夸赞,情况自然而然就会变好。

听完女友的建议,史宏涛特意召集骨干,明确要求:只要战士们身上有能看到的闪光点,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找个机会讲一讲”。

满海源最近被选为自行火炮驾驶员,把控着火炮的“双腿”,责任重大。连长史宏涛对他很放心,“这家伙,稳得很!”

早晨,起床哨声一响,满海源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坐了起来。醒神没超过5秒,他便快速穿好衣服,整理床铺准备集合出早操。

这,就是满海源和连队其他士兵的日常:简单、重复,但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认真对待。

仔细算算,满海源已经入伍700多天了。在这个集体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打开舱门,双手握着方向盘,坐在火炮驾驶室,满海源的双眼紧盯着远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