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运-20飞行团队实战化飞行训练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魏兵 杨进 刘书 责任编辑:丁杨 2019-11-13 23:48:09

“如果钢铁有温度,他们就是那封藏其中的灼热”

至今,滕辉仍记得首次操纵“鲲鹏”探索战机极限性能时的感受——

短短几秒钟,机身颤振突然加剧,刚刚还轻盈如燕的飞机一下子变得“暴怒”起来,机舱内响起一阵急促的报警声:“失速!失速!失速……”

飞机开始滚转,飞机好似受惊的野马。滕辉迅速指挥机组成员切换到手动驾驶模式……飞机正常改出,呼啸着冲向天空。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作为大型运输机,飞行失速被视为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课目。以往在改装阶段开展此项训练,曾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禁区”。如今,首批参加改装的飞行员都要体验这种感觉。他们一次次进入失速,不断逼近极限,逐步摸清了各种状态下的数据。

滕辉说,这一动作除了探索战机的极限性能、增大训练安全裕度外,还有更多实战意义。特别是运输机担负投送任务时,这一状态的飞行会让空投范围更加聚焦,空投装备和兵力集结更加迅速,能大大增加战场胜算。

驾驭“鲲鹏”,他们先后组织了失速临界状态飞行、小速度低空模拟投送等多种边界条件的训练,大大加速了新质战斗力的生成。

选拔改装运-20的飞行员,都不是新手,谁不知道课目背后的风险?

为啥义无反顾?滕辉讲起了飞机研制过程中的一段故事:

那一年春天,某项试验进入了关键阶段。那天,试验正在进行,突然一种摄人心魄的声响直刺人的耳膜,紧接着地动山摇,人像站在风浪中的小舢板上,怎么也站不住。

“不好,地震了!快跑——”

冲出实验室,惊魂未定的人们,看到周围大山上一块块卡车大小的石头向下滚落,带起一股股黄色的尘烟。一座小山头居然被削去了一半,正缓缓地向下滑移。

“哎呀,数据还在里面,还有试验录像!”不知是谁大声喊道。

“一定要把数据抢出来!”他们一边喊着一边向实验室冲……

正是这种近乎疯狂的劲头儿,把“鲲鹏”这个关于天空的古老寓言,变成了一个呼啸而来的真切现实。

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牺牲之后,有人写下这样的文字:“如果钢铁有温度,他们就是那封藏其中的灼热。这是一群人的温度,也是一代人的温度。”

滕辉说,很多人其实不知道,罗阳也曾是运-20尾翼研制的指挥员。“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用自己的生命赋予‘鲲鹏’以生命,机身上就拥有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体温。”

这一代人的体温有多高?那是热血的温度,是熔化铁水的温度,是燃烧激情的温度。

在团史馆,至今保留着一件烧焦的飞行皮服,他的主人叫刘平。

那一天,一架飞机在充氧过程中发生险情。危急关头,空中机械师刘平脱下皮服,冒着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用身体死死顶住皮服,阻止险情蔓延。在场官兵没有一人后退,只用了短短30秒就排除了险情。

事后,有人问他们害不害怕?特设员胥宏超说:“当时根本没顾上怕,下意识就是去处置,现在想起来确实有点后怕,不过怕也得上,不能有任何一点闪失。”

“当生死就是分秒之间的选择时,我觉得说勇敢已经不够来描述了,这是一种信念、情怀和对职责的忠诚。”滕辉说,问题发生后,机务官兵一连7个昼夜不眠不休,最终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了一系列隐患。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