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官兵创新搭建好舞台
■王立峰
敲开“毕华佗工作室”的大门,仿佛走进一个火热的创新天地:毕华佗带领团队攻克多个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难题,研究创新的10余项成果被全旅推广。
为基层技术骨干成立创新工作室,这种盘活人才资源、提高基层官兵自主创新活力的好办法,值得肯定。
当前,新装备列装部队的速度越来越快、型号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何把部队科技含量充分释放出来,把科技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作战优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
习主席指出,要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在基层部队,身上有本事、手上有绝活的“兵专家”很多,他们的创新选题来源于日常训练任务,他们“接地气”的发明创造,为军事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历史上,我军王克勤运动、郭兴福教学法等都是基层官兵的智慧结晶,对我军战斗力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将镜头转向今天,“导弹兵王”王忠心、“全能士官”宗道辉等新时代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他们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创新攻关,为强军兴军作出突出贡献。
当下,全军部队大力鼓励训练创新。但要看到,有的官兵担心创新有风险,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官兵顾忌创新失败引起身边人的非议,因而举棋不定……这种不敢错、错不起的心态束缚了很多人的手脚,在创新面前停住了脚步。
创新本身就是在正确与错误之间不断探索。只有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才能保护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官兵在军事训练中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能容错试错的环境也很重要。
创新型人才需要制度去呵护,创新成果更需要创新的平台去孕育。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的容错机制,鼓励广泛的探索创新,对于那些先试先行、缺乏经验、客观条件不成熟等因素导致的失败不能“一票否决”。要想方设法为官兵的创新活动开辟“绿色通道”,给想创新、能创新的官兵以机会和舞台。
在科技兴军的征程上,活跃在座座军营中“草根”创客的力量不容忽视。他们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也是加快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因素。在基层这片土地上,群众性创新的火种一旦燃起,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周 超、黄 伟供图)